傅作义: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水利部长23年 踏遍全国山水
编者按:4月19日是爱国将领傅作义逝世46周年纪念日。傅作义(1895年6月27日-1974年4月19日),字宜生,山西荣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作义出任第一任水利部长,到逝世前一年恳辞批准,一直工作了23年。在担任水利部长期间,傅作义踏遍了全国的山山水水。从天山脚下到莎经之滨,从松辽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电力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发生严重水灾时,傅作义亲赴抗洪抢险第一线,为新中国的水利电力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傅作义像
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之初曾说:“我国水利建设任务很重,在水利问题上我还是个'门外汉’。要不辜负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光坐办公室不成,得多下去了解情况,向群众学习,努力做好工作。”曾长期在水利部门工作,任过水利部副部长、部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同志说:“我们同傅先生在一个部里共事多年。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对水利工作一片赤诚。面对解放前留下来的烂摊子,为确保大江大河不决口泛滥,在与党员副部长李葆华同志密切配合下,做了大量工作。他每年总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出差在外,下黄河,溯长江,到各地检查督促,调查研究。”在外出视察时,他总是带最少的随从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常常与随员一起翻山越岭,察看水利工地。他到基层、工地视察,不只看工程,而且还看工棚、食堂,有时还到农户,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无论在部内还是在工地,都不接受特别照顾。从西北天山脚下到东海之滨,从东北松辽平原到珠江三角洲的水利建设工地,到处都有他的脚印。1951年他和第一副部长、党组书记李葆华一起视察淮河,在去洪泽湖蒋坝途中,有约三十里路程汽车无法通行,他坚持和大家一起步行前往,只是雇了三头毛驴来托行李。在建设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时,已年近花甲的傅作义从黄河下游山东一直视察到陕西潼关。到陕县时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仍然坚持按计划视察,夜晚就露宿在黄河的沙滩上。他每到水利工地,不但了解工程情况,就地解决问题,还要看看工人住的工棚,民工的伙食情况,问寒问暖,关心群众的生活。他有胃病,需要少吃多餐,但他在外出时就带些馒头干,不时地嚼两口。
傅作义带领水利专家(包括苏联专家)赴黑龙江抗洪抢险,踏遍黄河、长江、淮河、珠江、闽江等江河进行水利考察。他几乎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三门峡工地、治淮工程和密云水库工地等第一线研究指导工作。
1957年4月,他到山西视察水利工作,在视察途中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住院治疗,周恩来得知后,立即派专家从北京飞往太原解救他才得以脱险。1962年初,中央考虑傅作义的心脏病比较严重,安排他一家到广东休养。他表示,如果只是休养,他不想去;如果让他做些工作,他可以去。中央和广东省委只好同意了他的要求。到广东后,他先后视察了花县水库、新丰江水电站及新会、佛山、高要、从化等地的水利工程。每到一座水库,他都是先服了预防心脏病突发的硝酸甘油药片,然后登上坝顶,了解情况。
1963年8月初,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海河流域地区连降暴雨10天,一般在80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达1000毫米以上,最大暴雨中心在滏阳河上游内丘县,7天降雨量高达2050毫米,为当时中国大陆最高纪录,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洪水下泻衡水、沧州、天津地区,特别是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已受到严重威胁。河北军民纷纷投入抗洪抢险斗争。当时傅作义正患病,他率水利部有关人员深入抗洪第一线,视察水情,慰问抗洪抢险军民。经过军民的努力,加上1958年以来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的调节,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
他在《治水五年》一文中曾深有体会地写道:“五年来参加水利工作,使我更加亲近了我国的劳动人民。我了解了他们过去的痛苦,我看见了他们今日的欢欣,我也看见了他们在水利工程上的忘我劳动。因而使我深切地了解到,是他们使政府的计划兑现,是他们使治理的方略兑现,是他们使纸上的蓝图变成了物质的长城。”
在水利部长的岗位上,傅作义先生不管炎炎烈日还是寒风刺骨,不管洪水汹涌还是气候干旱,他都亲临现场,指挥工作,这样一干就是23年,直到1972年10月因病恳辞获中央批准才离开水利部长的岗位。此后他还一直关心着全国各地的水利建设。直到1974年4月,在他去世前10天,在垂危之际仍惦记着北方的旱情。他问前来医院看望他的人:“北方地区下雨了吗?”
(本文摘自期刊《中华儿女》中《解密:傅作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连任23年水利部长》一文,作者党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