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系列 -8 |拒绝孩子
问:有时候,孩子有求于我。我因为懒,拒绝孩子。请问,我这样,是不是很不应该呀。
文|安水如,图|网络
在我过去的岁月里头,我有摸索医病救人的一些事,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几乎所有的医疗产业,都在对治病人,给病人做治疗,这是医生的本职工作。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的时候,家人有病,不要去一味地救治那病人,而应该是去救治家属。这在兵法里头,应该就是“声东击西”,亦或“调虎离山”的了。
疾病的治疗,有肉体,也有精神。有些时候,按着病人来救治,往往会是有点吃力,弄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病人没有被救回来,财物损失倒是其次,那家属自己,都被折腾得只剩半条命不到。那,遇见大的病患,知道医生自己几斤几两,那就先别急着去接手病人,如若可以,试着去定住家属,怎么的,都是救人一命,一个人身患重病,我们自身搞不定,那让家属怎样在疾病面前,有所突破,有些成长,这也是不错的策略,是在适当性地付出与给予。
有的时候,家属的心,一点点地稳住了,人也清净了下来,不会因为病人的疾病状况而有所担忧恐惧,有些丢魂落魄,那病人也能跟着去调整。这一类似观点,我曾在一本书中有看到,核心就是,遇见病人不治病,就去观照我们自己,让我们一点点地做清理。那作者的意思就是说,以我们自己为中心,我们自身清理好了,那病人也就差不多没有问题的了(这一处理方式,不建议轻易使用,以作为治疗的手段)。
想来,在调理中,那与病人最为亲近的就是家属。其实,很多时候,病人生病了,最为心急如焚,着急上吊的,很有可能会是病人家属,在工作之余得腾出时间来照顾病人,并承担病人的相关费用问题,这家属游走其中,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的了,但目前而言,确实是很少有人,能够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去关注病人家属的身心状况。对于病人家属而言,有的时候,哪怕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份无声的拥抱,那也是在浇灌家属的心灵,给予力量和支持。
这一观点,同样的,西方的肯·威尔伯,也有表达。他在妻子身患癌症的时候,曾一度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那个人前是大名人的肯,在疾病面前,瞬间地,就成为了一个脆弱而自私的平凡人,人性的诸多软弱、自私等,都在他的身上给一一地有所凸现,乃至于都想着要与一见钟情的妻子,进行离婚的了。而后,人性的另一面战胜了人性的脆弱与自私,他继续陪伴妻子,直至妻子在他的怀抱里,有所平静地离世而去。而后,他出版了与妻子合作的文字作品,在那本书中,他有告诉我们说我们都去关注病人及心理状态,却往往会是忽视了病人家属的心理状态,这一点,在重病,乃至疑难杂症病人的家属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在育儿上,很多人都关注孩子,不忍心孩子受一点委屈,家长们也往往会是为了孩子竭尽全力,呕心沥血,但很多的育儿专家、育儿老师却往往会是忽视了家人、老师、父母自身的身心需求。
在中国,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交由老一辈陪伴照顾,年轻的父母们就承担着一家的生活开支,为家庭的顶梁柱。在这其中,绝大多数的老辈都因年轻的付出、操劳而有所疲惫,身体状态也在慢慢地走下坡路,在帮忙照顾孙辈的时候,也都往往会是忍耐着、坚持着。我是自己带孩子的母亲,这其中的艰辛与吃力,我一清二楚,常会慨叹说,「老年人带娃儿,有些时候,还真的是短命不少」。
加之,父母老一辈对于孩子的养育方式,往往会是不同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所认可的那套养育模式。一代人一种文化印迹。这时,我们为了孩子的成长,却开始说父辈养育的种种不是,我觉得,这有点是过于挑剔的了。孩子是要疼,这没错。可,日渐年老的父母,难道又不需要我们去关爱,乃至对他们的付出,轻轻地道一声“谢谢”?
母亲也是一样的,她也是一个人,照顾孩子本就不易。有的时候,会想着偷一会懒,这很正常,没什么的。孩子年纪小,不大懂事,我们要让着点,要去照顾好他,要去呵护好他,这没错。但,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每一个“有求于我们”,我们并不是都要听话照做的。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可以去拒绝。哪怕出自于自己内心的偷懒。
在育儿上,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先把自己给定义为“人”,其次才是母亲,或父亲,或其他的长辈。只要是人,就都会有需求,大小不一,与孩子一样,也是拥有“要”与“不要”、“做”与“不做”的权利与自由。这是平等的。但要明白的是,将我们先定义为“人”,并不是要我们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恰恰相反,在育儿中我们将自己先定义为“人”,是提醒我们自己,对于孩子的付出与关注,要尽可能地恰如其分,然后,将一部分的爱与关注,留给自己。
正因如此,在寻常生活里头,我们可以有选择地,适当性地去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而不论那要求,是大,还是小,是轻,还是重。在这过程中,孩子于潜移默化地,就学会了拒绝,也懂得了自然拒绝,及至年长,不因自身对他人有所拒绝而觉难为情,亦或因此而陷入自我批判的心灵陷涡,也不会因为被拒绝而觉心灵受挫。
其二,我们拒绝了孩子的“有求于我”,对于一些事,孩子的内心深处,如有强烈的渴望,他必然地,会是琢磨其他的方法,探求其他的出路,乃至于自己动手,自行操作。在这其中,孩子的能力,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与提升。
另外,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帮忙陪伴孩子的年老父母表达感激,而非过于挑剔,也是在给予孩子一种爱与感激的教育。是树立良好的榜样。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里,我们该怎么去拒绝孩子的“有求于我”,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去拒绝。态度强硬、夹杂情绪的拒绝,我自是不支持的了,而就事论事、不生情绪、姿态温柔、坚定如一的拒绝方式,我倒是有所支持。
其次还要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哪怕是偷懒,那也是理由,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偷懒。不同于成年人,对于很多的事儿,孩子往往会是不甚明了。说清楚缘由是为了避免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不必要的阴影与困扰,乃至错误地以为,妈妈爱孩子自身,就是要满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拒绝就是不爱的了。
说真的,身为父母,对自家孩子,学会拒绝,很不容易。我们都曾错误地以为,教育孩子,给予孩子爱的教育,就是呵护孩子,满足孩子,让他活好,想尽办法地待他好,让他舒服。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孩子的24小时贴身保姆,更不是随叫随到的忠诚奴隶。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这平等,不仅仅是在爱的表达上,还有拒绝的表达上。
当然了,有的时候,我们要适当性地忍让孩子,不能是我们扛一桶水,也让孩子跟着扛一大桶的水,就是在表示大人与小孩,都是平等的。所谓的“平等”,在我看来,就是说,孩子走一小段路,等同于父母走一大段的路。
总而言之,身为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父母爱孩子,但一样可以拒绝孩子的任何要求,拒绝了孩子的任何一个要求,哪怕是出自于偷懒而拒绝的了,那也是可以的,是无关于不爱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