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49【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纪念邮票
特49. 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
1962.10.15发行 全套6枚 发行量100万套
(6-1) (246) 4分花鼓灯舞.汉族 (300万枚)
(6-2) (247) 8分 鄂尔多斯舞.蒙古族(500万枚)
(6-3) (248)10分捞虾舞.侗族 (200万枚)
(6-4) (249)20分弦子舞.藏族 (100万枚)
(6-5) (250)30分朋友舞.彝族 (100万枚)
(6-6) (251)50分手鼓舞.维吾尔族 (100万枚)
邮票规格:30×39毫米 齿孔度数:12.5度
整张枚数:50枚(10×5) 版别:胶印(无背胶)
原画作者:倪常明
设计者:卢天骄 印制厂:北京邮票厂
中国民间舞蹈是指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民间舞蹈作为专业舞蹈创作的基础,在我国舞蹈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战线上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使民间舞蹈创作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不少成功的杰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斗争、理想和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又对我国许多传统民间舞蹈,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使我国的民间舞蹈事业出现了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民间舞蹈在动作上讲求手、眼、身、步的紧密结合,具有全身舞动的韵律感。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文化、风俗及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风格和特色。中国有近千种民间舞蹈,它所表现的内容十分广泛,使用道具的舞蹈较多,而且载歌载舞,歌舞结合,许多民间舞蹈还带有武术、杂技性的动作。
1962年10月15日,为了反映中国民间舞蹈的繁荣景象,邮电部发行了《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特种邮票,全套6枚。
第一图为“汉族花灯舞”。这是安徽凤阳、怀远等地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舞蹈动作热情奔放,双人舞多通过一些特技表现青年男女幸福的爱情。
花鼓灯源于宋朝,是汉族民间舞蹈的典范,也是淮河文化的代表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有“淮畔幽兰”的美誉。民间舞蹈花鼓灯歌舞者,扮男的叫“鼓架子”,扮女的叫“拉花”。是汉族传统的舞蹈、诗歌、音乐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第二图为“蒙古族鄂尔多斯舞”。通过两臂的甩动、大的步伐和抖肩等动作展现鄂尔多斯人乐观向上的精神。该舞蹈曾荣获1955年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文艺比赛一等奖。
蒙古族天生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鄂尔多斯舞”极为典型地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特有的爽朗豪迈的性格,以及鄂尔多斯人民获得解放之后自豪、欢乐的精神风貌。
第三图为“壮族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常用来庆祝太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
第四图为“藏族弦子舞”。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曲调都配以不同舞蹈。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爱情、劳动和自然景物。弦子舞是节日舞蹈,舞姿优美,曲调丰富,唱词也十分优美。
第五图为“彝族朋友舞”。又名“四弦舞”,流行于四川峨嵋山彝族自治县。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主要方式。
彝族是生活在西南崇山峻岭中勇敢顽强的一个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彝族的谚语说:不会跳舞的只有老牛,不会唱歌的只有木头。从彝族走出了众多享有盛誉的艺术家、舞蹈家和歌唱家。
第六图为“维吾尔族手鼓舞”。因以手鼓伴奏而得名。舞者随鼓点变化而舞,动作细腻轻巧,给人以欢快乐观的感觉。
手鼓舞是一种表演性民族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6枚画面均采用我国画家倪常明创作的原画进行设计。这组邮票人物造型简单,抓住了舞蹈中典型的瞬间,富于动感。在色彩上,采用鲜艳的大红、玫瑰色、粉、绿等颜色,显得绚丽多彩,给人以欢快的感觉,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