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桥上看苏州河的万千风景
JUL 27, 2021
当最后一线日光落下海面,
水体是另一种样子。
“夜航船”是指在静谧夜河上航渡的小船。来自天南地北的旅客萍水相逢,共渡此舟,在摇曳的桅灯下闲谈古今,消解旅途的疲惫和愁绪,轻舟短棹间驶向充满新奇的目的地。
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展期期间,PSA特别推出播客栏目“夜航船”,遍邀熟稔旧闻掌故的记录者与亲历者,娓娓道来那些与“水体”有关的故事。“夜航船”每周起航两次,当夜幕降临,小船将在当值船长的掌舵下蜿蜒于城市的水道之间。
本次航程大约30分钟。欢迎您登船,与我们共同开启一段未知的旅途。
“夜航船”栏目的第六期,我们邀请了作家胡展奋。他在苏州河边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本次旅程中,胡展奋将引领我们在苏州河的桥之间穿行,我们将目睹夏日苏州河上盛大的跳水表演,领教那个年代孩子们的赚钱秘诀,并从他们与船民孩子的友谊中窥知苏州河如何滋养了沪上的物质生活与海派文化。
胡展奋
1955年生于上海。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新民周刊》主笔。著有随笔集《记者胸闷》《我的最后一张底牌》《上海地标记忆》以及最新出版的《等鱼断气》。其连载于《南方周末》的报告文学名篇《疯狂的海洛因》具有世界性影响。
🌒 童年记忆:
细数苏州河上的二十六七桥
俯瞰苏州河,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河历史上曾经有过二十六七座桥,现在大概增加到三十一座。我最熟悉的就是外白渡桥,它是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处的第一座桥。它的名字有很多来历,最初它是由英国商人韦尔斯的建筑公司建造的木桥,取名'韦尔斯桥’,过桥需要缴费。后来由租界工部局在原地改建了一座桥,就不收钱了,于是上海人就叫它'白渡桥’,白白渡过去的桥。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是'摆渡桥’,因为这座桥起着贯通河的南北两岸交通的作用。我小时候对这座桥很熟悉,当时上面还有有轨电车,就是'铛铛车’,小时候常去玩。
从外白渡桥往西数去,依次是乍浦路桥、四川路桥、河南路桥、福建路桥(也就是'老闸桥’),再往后就是钢铁结构的浙江路桥。浙江路桥也叫'垃圾桥’,其实这座桥很漂亮,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年浙江路桥附近的码头是专门运输城市垃圾的。再往西就是新闸路桥,还有乌镇路桥、泥城桥、长寿路桥、昌化路桥,江宁路桥……”
🌓 桥上的风景:
热闹的来往船只与大伏天里的跳水比赛
《国家地理杂志》记录的上世纪苏州河上捕鱼景象,图片来自网络。
“我要说的故事集中在市区的几座桥,它们和我的童年、少年时的经历有关。小时候,由于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家庭,弄堂里的孩子们欺负我,我就不能在弄堂里玩了,于是常常约一些小朋友到苏州河边去玩耍。在我的记忆中,苏州河可看可玩的地方很多,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有很多人抓鱼,我们可以看他们用搬网抓鱼。河里没鱼了之后,桥上的风景还是很精彩。有繁忙的各类大小轮船在河上航行,我们常常在桥上看着小火轮拖了很长的货物从桥下经过,这些货物大多直接通往太湖流域,各种物资都有,比如建筑材料、工厂生产的产品;又从上游看船下来,载有粮食、肥料、水果蔬菜,什么都有。
上世纪的浙江路桥上人来人往,图片来自网络。
更重要的一道风景就是每年夏天的'跳水比赛’。其实很多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太多游泳池,所以喜欢游泳的年轻人都会在桥上进行公开的跳水表演,放到现在叫'直播’,非常精彩。跳水的年轻人既要不怕水文的变化,也就是涨潮和退潮时的滚滚浪花,还要眼疾手快,在轮船经过的间歇跳下去,确保安全。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表演如何吸引大量的关注。每天11点半左右到下午5点以前,浙江路桥、福建路桥、新闸桥、泥城桥,还有河南路桥这几座桥上几乎是人山人海,围观的人群也刺激了这些跳水的年轻人,观众越多,他们就越兴奋。我个人觉得这些跳水青年的技术甚至比现在很多专业的运动员更厉害,因为他们的跳台很复杂。首先,起跳的时候要留一个超前量,避开栏杆,不像现在的游泳池跳台可以垂直跳下,这就增加了跳水难度。人要往前水平跃出,在空中翻跟斗,然后下水。翻跟斗的方式决定了各种入水姿势,有大鹏展翅的,笔直入水的,也有不断翻滚的。
从四川路桥下水的青少年,图片来自网络。
跳出去以后的前后翻滚,必须把时机掌握得非常好,也就是要趁正好没有轮船经过的时候。于是产生了另外一个辅助性的工作,叫'喊桥’,这个喊桥的人一般是跳水健将的跟班。他站在桥的东边远远眺望,估计船快来的时候,就喊:'来喽——’,意思是有四五分钟的时间,你可以跳出来。喊桥要有经验,必须根据来船的速度算出时间,不能让跳水健将等的时间太长,而且太早跳观众觉得没刺激。当然也有胆小的人会让早点喊,喊桥的人就会在船还离得很远的时候喊,胆小的人就可以从容地跳下去,但是岸边的人们不会喝彩。想赢得喝彩的跳水者会关照喊桥的人,等船快到了再叫。当船还有5分钟甚至只剩3分钟就要到桥头的时候,随着一声'来喽!’,跳水健将猛地扎进水,这个时候岸边欢声雷动。等船过去了,跳水的人得意洋洋地浮出水面,有的人就会把红色缎带献给这些跳水的英雄。每年刚刚进入大伏的时候,是苏州河盛大的节日。苏州河上的'跳水比赛’是民间自发的节日,在我童年和少年记忆中留下了精彩的一幕。”
🌕 “推桥头”:自食其力的桥上大王
纪录片《愚公移山》中“推桥头”的场景,图片源自网络。
“当时在桥上还有一种民间活动叫'推桥头’,是我曾经亲身参与过的。桥上的运输交通主要是人力三轮车,各种百货公司、菜场、食品店、商店的货运主要是由这类车来完成的。那个时候的桥面比较陡,人力车每次上桥都是一个困难的事情,需要有人帮助。
每年三月前后是学雷锋的高峰期,桥上会有人免费提供'推桥头’服务,但更多的时候,这些人力车需要请人帮忙,主要就是靠我们这些孩子了。我们做这件事是有收益的,收入很微薄,一般推一辆车过桥头可以赚一分到两分钱。当时,大饼也就卖三分一个,所以推两辆车就可以吃饱肚子了。但不是每座桥都很有收益,所以我们在哪几座桥'推桥头’是有讲究的。像昌化路桥、乌镇路桥通往工业区,上面运输的都是工业品,需要推车的车辆也少。所以我们一般都集中在和商业区有关的桥,比如泥城桥,过桥就是西藏路,全是商店;江宁路桥,通向大自鸣钟、长寿路商业区;还有三官堂桥,去往曹家渡……总而言之,如果桥通往商业区,推桥的孩子就特别多,免不了要'争权夺利’。所以桥上是分'帮派’的——大王轮流做,各领风骚三五天,经常打架。当然没有残酷到流血的程度,一般小孩子就是打得鼻青脸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