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年来,在井店三街一带曾流传着《后窑王姓家族是由“汪”姓改为王姓》的传说。这一传说,直接关乎着本家族的根祖血脉,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家世传承,必须澄清原委,正本清源。通过多处走访,缜密核查,事实并非如此。经考察,井店村历史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汪”姓家族居住,在现存的数百通碑刻和《井店村碑文资料集》中也没有一个“汪”姓人出现过,而在后窑王氏家中却有着冒借“汪”姓求取功名的史实,这其中还有一段家族纠葛的隐情。井店村是涉县王姓人的发祥地,王姓在当地是盛族大户,书香门第。明朝涌现出文武双进士的镇殿将军王和传本御史王科兄弟二人,其子孙后代不乏习文练武之辈,后窑王万庆,王万兴兄弟二人都是太学生,其父王承祖是修职郎,其子王守身是都司,王守善为监生。传至清同治年间,自东第八世孙王之弼,家道殷实富裕,且爱好刀枪剑戟,习武学艺已有相当功夫后,他抱着效力报国,耀祖光宗的信念,准备参加武士科考求取功名。为科试及第,临行前他寻求高人占ト吉祥,占卦先生间生辰、看面相、起四主、推八字,经测算,王之弼的五行缺水,不利科考应试,有碍前程仕途。欲求魁名高中,必行补救之为,破解之法是在本人的姓名三字之中加上带水含义的字,就能逢凶化吉,指日高升。王之弼听信占卜先生的迷津指点,便着意在自己姓和名的字义上做文章,经再三推敲,之弼二字无法改动,只能在姓氏“王”字上下功夫,于是便将王字前加上三点水变成“汪”,以“汪之弼”的名义参加科试,并出钱捐官。之弼改姓求官的举动在村中传的沸沸扬扬,引起了社会的诸多非议,本家族人深感汘颜,特别是居住在店街(井店四街)的王姓本家更是不依不饶,对王之弼的做法认定是卖姓求荣,败坏门风,辱没祖宗,孰不可忍,由本宗族长牵头,联合族人上门讨伐,兴师问罪,欲拉上公堂,依律惩处。王之弼自觉理屈,又怕曝光丢人,遂再三求饶赔不是,因当时家中有钱,便请人说合,拿出60担小米,作为责罚,方オ平息了事态。后又经一些好事人误传,便有了后窑“汪”“王”之说。
(来源:槐池巷王氏族谱,据王之弼的嫡嗣玄孙王春霄讲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