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启示录:融合在社会中,方能成就个人价值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
《西游记》里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人人都耳熟能详。特别是一提到孙悟空,脑子里都会涌现出众多与妖怪打斗的场面来。
其实《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一直是备受异议的。主要因为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与西天取经途中的种种比较,和他火眼金睛发现妖怪真相以后,唐僧等一干众人不明觉厉,总怀疑他冤枉了好人。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最有能力、也最具争议的角色,从桀骜不驯,到被误解,最后成为《西游记》取经队伍的中坚力量,其中是是非非,也正是真实社会的样子。
拥有才能,忍辱负重,方能等来机会
孙悟空先后有两任师傅。前期拜师菩提祖师,他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加上名师传授,很快练就了十八班武艺七十二般变化,仅仅有这些还不够,他只是具备了人才的基本能力,既然是人才,就要寻找合适的表演舞台。
在大闹天宫时,孙悟空能力尽显,让天上一干众仙丑态百出,百策莫施。甚至连玉皇大帝都惧他三分。最后还是如来佛祖跨界出手,把他压在了“五行山”下,忍受了人生中最黑暗、最困难的五百年。因为大闹天宫彰显了才华,“仙界”不忍埋没他,孙悟空第二次拜唐僧为师。
虽然好几次忍受不了唐僧的误解,差一点半途而废,但心中的信念始终不渝,终于随唐僧一起克服千难万苦取到真经。可以说唐僧是他踏入社会走上正轨的良师益友。
借助社会环境,成就个人价值
人一生所有的价值都是在别人看来“功名利禄”的不同程度表现。从《西游记》整个取经过程看,孙悟空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是始终有一番作为的信念。从下定决心拜师学艺,到大闹天宫,都是为了取得功名。只是大闹天宫时,它面对整个庞大的“国家机制”,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与天气齐名”的宏愿,就连自封的“齐天大圣”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是统领了山中的一帮猴子猢狲,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被唐僧收为徒弟后,纳入了体制管理,顺应了社会趋势,一路建功立业,终成功名。由此看,人才是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而必须通过环境发挥作用。
二是在机制的约束下成长。大闹天宫时如果不是众神仙惜才,不是如来佛祖手下留情,或许就没有西天取经的故事了。特别是在取经路上请来各路神仙帮忙,如果不是制度形成的机制,恐怕是到不了西天的。
三是遇到一个好的团队。取经不是个人的事,是团队的使命,幸运的是孙悟空的团队中,有一个具有“无为”的管理者唐僧,唐僧用它独有的管理理念让四个徒弟各尽其才,又不相互撤台不邀功。每个人发挥长处,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社会是“能力”和“效率”磨合的平衡系统
《西游记》故事中,很多人都发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的本事要比在取经路上与妖怪打斗时大得多。
比如打败哪吒,以及与二郎神斗法。而在取经途中与妖怪搏斗时,又请来了哪吒和二郎神,并最终战胜妖怪。还有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被真火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练就了火眼真睛,而面对红孩儿的火却差一点被烧死等等。
其实这不是因为这些妖怪厉害,从作者吴承恩的角度来看,仙界是以“仁善之道”对众生的,哪怕是对立者。而“魔界”是你死我活的“残忍”生死搏斗。
“仙界”作为一个高级的文明社会,更多的是彰显众人力量,“魔界”没有文明的制度,只是一帮“山头主义者”,只有江湖义气,没有善恶标准。
我们看到在文明的社会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比如我国在疫情防控中,对湖北及武汉采取的措施,正是社会制度的文明表现。仙界不是没人才,人人都是人才,都是精英,这就凸显了制度约束降低效率的弊病。
而魔界虽然个人能力所展无疑,看上去很自由,然最后结局,除个别有“仙缘”的妖怪外,其它妖怪不管多么厉害,终究难逃灭亡。可见在坚持“是非”上,“仙界”一直是开放的“惜才”政策。
制度具有对能力和效率的平衡作用。不能因为制度降低了效率,就认为制度不好。社会发展的快慢,最终不是效率决定的,而是整体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是否优化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