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笔记154】关于饥饿的纪念——爱尔兰大饥荒公园

本文的部分文本来自十五言

为了让你不错过任何景观好文,让小蚂哥带着你一点一点看懂景观请持续关注蚂蚁景观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18世纪英国人口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阐明了一个规律。

《人口论》与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认为,长期来看,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无法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最终导致两者出现巨大的裂痕,需要削减人口才能实现继续生存。

而我们今天聊的爱尔兰大饥荒就是其中一次非常惨烈的,直接导致爱尔兰人口四分之一消失的——爱尔兰大饥荒。

为了纪念这次大饥荒,2001年美国在曼哈顿建设了一座爱尔兰大饥荒公园。

等等,为什么爱尔兰大饥荒公园会在美国建立,而导致这次饥荒的又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845年的爱尔兰。

爱尔兰岛,被称为“翡翠岛”,就是这个像个小鹦鹉的地图,这里有一句历史名言:“若有幸成为爱尔兰人,则任何烦忧都无需挂怀”。

原本爱尔兰岛整体都居住着爱尔兰人,但一战之后爱尔兰发生了武装革命,1920年,英政府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允许爱尔兰人成立自由联邦,也顺便把北爱尔兰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一划相当于把鹦鹉的头部给切出去了,够狠啊~

当然北爱问题没有我说得这么简单,其实宗教问题更为严重,英国是个新教国家,而爱尔兰绝大部分还是信仰天主教,关于宗教是怎么影响今天的景观格局的,我们回头再聊。总之就是为了争夺正统的战争。

那么爱尔兰又是怎么出现大饥荒的呢?这一饥荒直接导致消失百万人口,爱尔兰人锐减四分之一,爱尔兰大饥荒也成为爱尔兰历史的分水岭。别着急,我们慢慢说。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被引入西班牙。

当然,作为初来乍到的“新贵”,马铃薯在一开始并不为习惯了谷物燕麦的欧洲人所接受。最早,马铃薯被视为观赏作物,用以欣赏它们的花朵,因为没有人认为那个丑了吧唧的东西能好吃~

有一说一,马铃薯的叶子确实挺不错的。当时马铃薯甚至被称为“可以吃的石头”,可见欧洲人是有多不待见~

它的根茎在法国人看来可能会引起梅毒、麻风病,是“魔鬼的果实”,也只有在治疗船员坏血病的时候作为“良药”才能发挥功用。

土豆按样子来看,真的不像是能吃的样子

其实早在1774年,法国医生Antoine Parmentier对马铃薯进行了深入研究,在Examen chymique des pommes de terres(“马铃薯化学检查”)中显示了它们的巨大营养价值。

所以即便样子看上去很丑,不符合欧洲人“高贵的身份”这些欧洲的王公贵族还是不遗余力地推销土豆,因为这时候欧洲的人口在不断飙升,如果不能解决粮食问题,马尔萨斯陷阱又会在欧洲大陆上重演。

说到这里小蚂哥可以展开说两句,马尔萨斯陷阱在工业革命之前非常准确,甚至可以说是精确,我们来看下图:

虚线是欧洲,实线是中国

中国从公元前就开始剧烈的起伏,一直到公元900年的北宋才有了较大人口基数的提高,之后每次改朝换代还是直线下降,欧洲大部分时间处在漫长的中世纪,一直到1300年左右人口达到顶点就爆发了黑死病。这和马尔萨斯陷阱中讲说人口下降的拐点就是战争瘟疫和饥荒,是完全对应的。

所以我们在那时期能看到路易十六国王和他的宫廷热切地推广新作物,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甚至在化装舞会上戴着土豆花的头饰。法国的马铃薯年产量在 1815 年飙升至 2100 万公升,在 1840 年飙升至1.17亿公升。

文森特·梵·高的画作《吃马铃薯的人》。马铃薯代表了底层群众的常见粮食

德意志的腓特烈二世甚至下达法令强迫农民种植这种作物,不然就“削去农民的鼻子”。马铃薯,在欧洲开始普及推广开来。从而在避免马尔萨斯陷阱的同时实现了人口的同步增长。

爱尔兰在十七世纪中叶就在全岛普及了马铃薯。在爱尔兰,每亩土地可以产出六吨左右的马铃薯,而燕麦等谷物则不到一吨。马铃薯比起其他农作物更易生长,收成明显也高多了,即使其他农作物歉收,马铃薯仍有收成。

这对于长期受英格兰压迫的爱尔兰农民来说无疑是福音。同样由于马铃薯高产的收成,使得爱尔兰人口爆炸性增长——1760年爱尔兰人口150万,而在1841年已经攀升至810万。

1845年夏季,一种真菌开始悄悄地在马铃薯身上作用,这种真菌使得马铃薯霉变、腐烂、枯萎,幼苗还没有收获便已经腐烂、发黑。几周内,这种“马铃薯枯萎病”自东到西席卷了爱尔兰岛。

1845年的这场灾害毁掉了40%的马铃薯田,可是没有人知道马铃薯枯萎的原因在于真菌——因此在开始新一季的种植前也没有将土地消毒,这注定了灾害的开始。

1846年,这一年温暖多雨,加上病变的马铃薯繁殖,导致马铃薯枯萎病病菌的传播,马铃薯产量的急剧降低。

这一次饥荒较之上一年更加严重,每家每户的储备被毁灭,饥饿开始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消灭爱尔兰人,300万到400万人开始吃不上饭,“翡翠之岛”瞬间饿殍遍野,如同人间炼狱。

有时魔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这一大饥荒持续到1852年,爱尔兰岛800万人口锐减四分之一,100多万人丧命,迫使近200万人背井离乡。

爱尔兰民谣The Fields of Athenry,成歌背景在大饥荒时期,传唱了由于为饥饿的家人偷窃食物而被抓获的主人公被流放澳大利亚

在爱尔兰大饥荒中,英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17世纪中期以来,爱尔兰的土地几乎完全为英国地主所霸占,而且多数大地主居住于英格兰,只关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因此爱尔兰大多数农业收入因此输出国外。由于爱尔兰土地兼并严重,爱尔兰农民大多数成了英国土地贵族的佃农。由于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爱尔兰人在农业无助工业无望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被挤压的小块土地种植马铃薯存活。

描绘爱尔兰大饥荒时期的画作,大饥荒期间爱尔兰一座小屋内景。几乎每个爱尔兰村庄都未从这场大饥荒中缓过来

同样,英国政府的不作为、援救不力也使得爱尔兰人愤怒。在1845年,英国政府就收到了爱尔兰马铃薯大面积枯萎的消息却没有作为。

土耳其《今日时报》曾报道,当时的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默西德宣布他将向爱尔兰饥民捐资1万英镑。

不过,维多利亚女王要求苏丹捐资1000英镑即可,因为女王本人不过捐资2000英镑。额服了~

于是苏丹在捐资1000英镑之后,又“悄悄”将三船粮食运到爱尔兰,援助饥民。此外,1847年,美国印第安乔克托部族也筹集了710美元善款捐助给爱尔兰饥民。

在英国人眼中爱尔兰仿佛就是一块家中的自留地,土地比人更有价值。所以至今,很多爱尔兰人相信英国政府的不作为是对爱尔兰的种族灭绝,其行径与纳粹屠杀犹太人,奥斯曼帝国灭绝亚美尼亚人如出一辙。

由于饥荒,大量爱尔兰人开始移民,他们奔向世界各地,然而最主要的地方还是美国。在这个“新世界”,爱尔兰人希望再次得到上帝眷顾,为了逃避饥荒挤上开往北美的船只。

1845年以后的十年间,大约有二百万人移民美国,约占爱尔兰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

爱尔兰移民为美国的工业革命及时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在伊利运河、自由女神像、横穿北美铁路等大型工程的工地上,在芝加哥的工厂、宾夕法尼亚的煤矿和纽约的货运码头上,都能见到大量爱尔兰农民工的身影。移民促进了美国社会向多元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熔炉”。

当然爱尔兰移民也是痛苦的。“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这句话并不假,爱尔兰移民在美国签下卖身契成为“白奴”,在美国的铁路工地上卖命。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很多爱尔兰移民在收到签证官发的居留证的同时,必须同时强制在参军报名表上签字。然后领军服武器,直接被送去南北战争前线作炮灰。

正基于此,这一时期爆发了著名的“纽约征兵暴动”,这一反对强制征兵的暴乱导致纽约城死亡人数的记录直到9·11事件才被打破。

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电影《众神与将军》中,爱尔兰裔移民分别为南方与北方效力,双方都使用绿色的竖琴旗帜为自己的军旗,均认为对方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在“旧世界”,即爱尔兰本土的居民,还在风起云涌的与英殖民者作斗争。从饥荒中觉醒的爱尔兰人民性格大变,佃农们化身游击队员,与英殖民者展开斗争,自1916年复活节起义开始,爱尔兰独立战争造成2000余人死亡,爱尔兰共和军通过策划恐怖袭击迫使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然而由于北爱尔兰的归属等问题,爱尔兰又爆发了内战,这场内战造成的伤亡远高于独立战争。爱尔兰人民在“新世界”受折磨,在“旧世界”也要经历炮火洗礼。

反映爱尔兰独立战争的 电影《风吹稻浪》

一场大饥荒,把一个欧洲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几近磨平,最初的200万移民带来了一个拥有7000万后裔的大军。饥荒促成了爱尔兰民族觉醒,独立,同样在大洋彼岸,爱尔兰人形成自己的文化符号,在多元的美国社会站稳脚跟。

《杀掉那个爱尔兰人》海报。由于爱尔兰裔移民后代的壮大,爱尔兰文化亦在美国植根发扬

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黑帮片《爱尔兰人》

回到故事的开头,不管说是元凶是马铃薯枯萎病还是由于地主的盘剥、政府的不作为……可以说这场悲剧是必然的,这场饥荒也刻在了每一位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后裔的血液里。

直到2001年才在位于曼哈顿下城的哈德逊河畔,泪滴公园的旁边建设了大饥荒纪念公园,这个公园面积非常小,大约不到一千平米

这座纪念碑由艺术家 Brian Tolle、景观设计师Gail Wittwer-Laird 和建筑公司1100 Architect 合作设计,景观采用从爱尔兰西海岸运来的石头、土壤和原生植被——来自爱尔兰每个县的石头。

这是一个冥想空间,游客可以在这里思考饥荒及其与当今世界饥饿的联系。以纪念1845年到1852年之间发生的爱尔兰大饥荒。

这个独特的公园由一些景墙形成一个穿过的空间,共同支持一个高起来的平台,在爱尔兰石灰石和发光玻璃的基础上,该团队重新创造了崎岖的景观,包括废弃的马铃薯田、各种爱尔兰本土植物和由爱尔兰32个县的石头砌成的墙壁。这些异域的元素共同营造了19世纪中爱尔兰一个小村落的场景,像一个山丘。

纪念碑的底座上刻有文字,叙述了爱尔兰大饥荒的历史,并将这场悲剧框定在全球饥饿的更大背景下。

从基地的西侧,游客通过一条通道进入和上升,进入梅奥县一个被毁的饥荒时期的小屋,这是捐赠给该项目并重建成纪念馆的。

景观悬挑在一个发光的石头和玻璃基础结构上,从东南角的街道高度上升到西端25英尺的高度,在那里游客可以看到哈德逊河、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岛的景色。

纪念地最感人之处的设计是托起坡形草地的深灰色的石墙,以及等距离镶嵌在石墙上的那一行行灯光照明下的数字和文字。当游客从石墙中的通道中步入纪念地时,声控系统会自动播放忧伤的爱尔兰音乐,令人心碎的采访录音,讲演与回忆。

其中一句是: “反思,以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意思是,这个小小的公园的目的,并不是纪念一百多年前的一个饥荒事件,而是反思灾难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类似灾难。其中,最发人深省的,是这样一句:“没有比吃饭,不饥饿更重要的人权了”的话语。

整个项目用一个大饥荒时期的爱尔兰田园景观作为场景的再现让人们亲身想象爱尔兰饥民饥肠辘辘时面对风景时的思考。

用倾斜的土地勾画出一条绝境,当你站在顶端眺望自由女神,作为一名爱尔兰后裔你的心里又有什么感触呢?

从空中看这并不是一条环路,而是“绝境”

下面的隧道夜晚会亮起灯带,一句句的历史的语句跨越时空和你面对面。

曼哈顿现代的空间肌理并不能和田园风光很好的兼容,选择用抬高的方式架起景观,下方用相对现代的纪念景墙作为柱子支撑非常聪明。

从街道看上去,大饥荒公园并没有破坏城市肌理,反倒因为下层的灯带和不规则的混凝土挑出平台,显得更为后现代,更酷。

公园的侧面人行通道也形成了一种空中花园的美感。

所以这也是小蚂哥认为千禧年后最成功的纪念景观之一,它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城市,连接了美国和爱尔兰。看到这里你明白了吧~为什么爱尔兰的大饥荒纪念公园会建立在美国。

最后我想说,每次景观笔记我都试图将背景故事融进案例之中,因为我觉得只有理解了时代背景,理解了社会的本质,才能做出有灵魂的景观空间,好了这期我们就先聊到这里。

蚂蚁景观以小见大,我是小蚂哥,一个热爱景观的人,我们下期见吧~

更多纪念景观专辑请点这里:

暑期手绘训练营正在招生中,早鸟期大几百的优惠快来看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