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文清华公开课:论天才的算力、算法和信息

作者:周喆吾

来源:周喆吾(ID:maxzhou-blog)

论天才的算力、算法和信息

2006年的时候,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华写了这样的一篇雄文《世界不是天才创造的》非常发人深省,对我的人生有极大的震撼,我在这里全文引用。

前几天晚饭间,同事组织在座的12个人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每人给出一个从0到100之间的数字,把所有人的数字求算术平均值,谁选的数字最接近这个算术平均值的2/3,谁就赢得整场游戏。

这是个很有趣的游戏,建议大家每个人都再仔细读一下题,想一想,试一下?

选一个数,写一个理由,然后再往后看。

分析一下过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游戏里的每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是真的随机的选择的话,大家平均值应该在50左右。50的2/3应该是33.3,对吗?很多人都写了33.3。(当然还有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一步)

不过多想一步,如果你写了33.3, 难道其他的人不会想得和你一样,也写33.3吗?如果这样,你应该写22.2。如果继续想下去,大家的平均值应该越来越小,像这样:

50、33、22、15、10、6.6、4.4、2.9、1.95    ….

最后,把问题想得非常复杂的人的答案是0。

实际结果

这是我们那天的结果

30    98.16     32     50     12     33.3     22     8     8.2     18      28.68     37

所有的平均数:31.445,它的三分之二是 20.96。选22的人获胜。

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

同事的很多次游戏表明,无论是什么样的群体,最终的获胜的数字,都在22 左右徘徊。群体决策的结果和天才的想法总是有些格格不入。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由天才决定的。在众人决策的过程中,赢得游戏的人,都是比别人多想一步的人,而不是多想两步或更多步的人。

游戏中的人

这个游戏里面,选择不同的数,或许就代表了不同的人。

第1种:先说选超过66.67 的人。在开始游戏的时候,我悄悄对Wendy 说,'肯定不会有人选超过66.67的数字的,要是谁要是写了,一定是没动脑子的'。就算是所有人都写 100 ,获胜的数字也才66.67。结果出来,第二个报出的数字就是98.16。我窃笑。他解释写这个数字的原因是因为没听清楚题。

慢着,先别就这样放过这个现象。在现实社会里面,没听清楚规则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吗?比方说,做产品的人认为质优价廉用户就会买,而实际上,花高价买差产品的人大有人在,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用户都和和业内人士有一样的判别力,一样的了解规则,对吗?

第2种:再说选0的。或许这个结果很多人想都想不到,但老华组织的游戏里面,几乎每次都有选零的,而且越理性的群体,选零的比例越高。比如微软研究院30个人里面高达 3个人选零。

选零的人,沉浸于自己对世界了解的快感中,却知之者甚少。很可惜,在每次游戏里面,比一般人想一步的人就不多,想两步的人更少,经过重重地归迭代到达0的最终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只好轻叹一声,说,你是天才,但是你赢得不了游戏。或许原本他们在写0的时候,本来也就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可能赢得游戏,而他们就是用这种近似自杀的方式向世界宣称, '我放弃获奖,因为我是天才。我可以接受没有奖励,但我不能接受大家不认为我聪明'。我们假想一下,如果天才的理论有机会向每一个参与者传播,让他们理解,跟随天才的选择,说不定他还有一线获胜的机会,不过让每个人了解,从古到今就不曾在天才在世的时候实现过。天才不是疯了,就是穷困潦倒。

第3种:然后我们来说选 33.3的。他们是正常的,平凡的人。就像数以百万计的洗发水的使用者或者报纸的阅读者一样,再正常和普通不过。在明白无误的规则面前,按照规则办事,用思考指导行动,却不多想更多。33.3的人是社会的大多数,在他们前面,有引领世界的0和推动世界的22;在他的后面,有大量的选择随机数的更平凡的人。是33们,奠定了这个社会的基调。

第4种:再说赢得游戏的22。他们也遵循规则,但是比规则前进了一步,不多不少,刚刚好一步。他们提出的方案让大多数人(33)感觉的有道理,却不像天才(0)提出的解决方案那么晦涩难懂。

我们假设,如果布鲁诺要是发现一个新的号称是绕地球旋转的星星或许能为他赢得终生的荣誉和财富,但如果走得像推翻地心说,宣扬日心说那般的接近真理,得来的就是8年的监禁和熊熊的烈火了。

社会上除了这些种类,还有很多,在游戏里也在出现。比如说选50的。他在公布答案之前就解释说,'我知道这个数字肯定会非常小,趋近于0,而我就是想说一个大一点的数字,把平均值拉大,看看是会不会左右游戏的结果'。这叫做'搅局的'或者说'损人不利己'的。现实社会里面有吗?大有人在呀。

天才的悲哀就在于,他搞懂了规则,却没有搞懂人。他自己想明白了,就想当然的以为别人也会想明白。他不但错误的忽略了只想到33的人的存在,更忽略了没有思考的,或者存心不按规则玩的人的存在。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只有天才的世界。

第5种:最后说一说8.2,就是我了。我对 8.2的分析是,这个人有一点点天才的倾向,却又不能像选0的天才一样潇洒的放弃冠军的奖励;他希望赢得游戏,却又过高的估计了大众思考的步伐;8.2被天才斥责有太多功利心,却被22嘲笑过于'自作聪明',算是一个摇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人。自嘲一下罢了。

天才的选择

对于这个社会,必然有看得比别人稍微透彻些的,离真理更近些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天才吧。这些已经窥探到天机的天才,在现实世界里面,选零还是选22,这是个问题。

选零,就注定了要放弃大多数人的认可。这认可可能是名声,可能是钱。选零的人,适合当教授,适合当评论者,不合适自己来做商业。

如果你本来想选 0,却又为了迎合大众选了22,就注定了你要伪装的傻一些,要被业内人士批判,会被选0或者8的人认为不紧跟潮流。大家看一看现在大凡成功的公司,从美国的软件业网络业巨头们,到中国的门户和成功网站,哪个躲得过选0的人的指指点点?或者说,选22的人是易中天,会用通俗(甚至有些错误)的方式讲史,而选 0的人就是严肃的历史学家。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和热门网站,在大众和同行两个世界里面有完全不同的声名,大多是因为这样。

没有选 0 的人,这个世界何以进步?选零的天才们艰难的拖着这个世界前行。我对他们表示敬佩。只可惜,他们获得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敬佩。对于选22个人,帮助了无数选 33 的人改善了生活,他们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没有22,世界怎么可能从33过渡到更小的数字去呢?我对他们也表示尊敬。

世界毕竟不是由天才创造的。

在少年班刚毕业没多久,我和同学们也玩过这个游戏。当时我们在一辆公交车上,大家先是互相看了彼此的表情,然后纷纷不假思索的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最后爆出来的数字,我们中包括我在内,有三分之一都选择了0。最后的获胜结果是9。

当时我还没看到这篇文章,也没有上过耶鲁的博弈课。耶鲁教授给本科生做的同一个测试,耶鲁本科生历年的平均值是10~20之间。

写了这么长的引子,才来到王慧文的产品课。

老王这篇内容对我冲击很大的,不是他在美团的具体业务决策,而是他作为一个学习型创始人的状态。既自信又不自负,心态非常的开放(open)。自己的框架(framework)在高维度闭环,同时又能接收其他的想法。

引用我之前关于学习型创始人的文章。老王在这个文章里表现的就是很标准的第五层次。

第五层次: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却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他大量吸入新知识,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的下沉往外延伸。他的逻辑层次就在海量的新知识浸入后,不断迭代,不断复盘,不断调整结构。这种人未来无可限量。” Jeff Bezos和 Ben Horowitz 提到的Strong opinions, weakly held,就在这个层次。

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外卖:

对于自己所在的核心业务,三言两语的说出了不轻松的真相。直面问题,充分尊重商业世界客观的运行规律,而不是像幼儿园创业者一样充满妄念,觉得自己选中的业务就是有网络效应的。

蜂窝型的规模效应,也就是外卖在清华的占有率能达到90%和北大没啥关系,饿了么一样可以在北大搞到90%的市占率。蜂窝型结构带来的问题是,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都是地面巷战,这就决定了这种生意的发展周期很长。

这就是外卖业务的难处,你在一个地方做成了,在下一个地方依旧要打巷战。

举个例子,2010年美团起步做团购业务,2011年底就成了行业第一。即便如此,2014年美团在厦门仍不是第一,因为厦门是独立起作用的,商家和消费者在拉手或糯米上,这些消费者和商家也不去北京、上海,所以完全是地面战。

《7 Powers》的作者汉密尔顿说,“如果每次他见到的互联网创业者说自己有网络效应他能得到一块钱的话,自己现在已经是个富翁了”。Uber就是典型的没有网络效应的蜂窝型规模效应业务。其实99.9%的创业者手里都没有网络效应,而我已经不记得多少次在BP里看到这个词被误用了。

看看王慧文是怎么说的,非常的客观:

再看外卖,尽管美团外卖今天做得这么辛苦、这么努力,但饿了么也挺大,而且应该会长期共存,就是因为外卖的规模效应不够强,饿了么和美团外卖的定位是非常同质化的。

它不像微信和QQ是差异化关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是同质化定位情况下比拼服务体验指标,比如配送时长、商家数量、客服体验等。

只有直面现实,提出正确的问题,了解现实世界的客观运行规律,才有可能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选择正确的坐标系来划分市场,很多事情难解决可能就是坐标系选错了,比如我们要 描述一个人在哪是用经纬度,地球的经纬度是用球面坐标系构建的,但我们学解析几何的时 候学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经纬度之所以用球面坐标系更优,是因为球面坐标系把 3 个参 数描述的位置缩减 为 2 个参数了,且经度和时间相关、纬度和温度相关,球面坐标系和 生活更加相关。

我们在分析一个业务搞不明白的时候,可以换个坐标系搞一下。

这里要引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一个原则,不重不漏(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不重不漏是正交分解的文科表达,正交分解是不重不漏 的理科表达。

事实上如果选对了坐标轴去分析,那么很多时候结果会自己呈现。

王兴经常说一句话,就是 如果你分析得足够好,那么决策会自己呈现的。如果你要做一个 很艰难的决策,那可能是 你的分析不够好,你没有选择正确的维度和颗粒度去分析,所以怎么做都很艰难。

能公开说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是没有强壁垒的,这是多么开放的心态啊!面对投资人、员工、上下游客户的期望,并没有自欺欺人,而是实实在在的去解决问题。

反省自己,我们和身边的人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偏爱自己的“孩子”。碰到别人的商业case都能旁观者清,对着自己的作品时就充满了不理性的希望。曾经做过的每个决策,写下的每一行代码,投出去的每一块钱成本,都加剧了自己的不理性。实际上,想要对本质问题提出本质解,第一件事就是要承认自己的“孩子”不是完美的,甚至很有可能目前是个又丑又笨的“熊孩子”。

迈出这一步是很难的,我遇到的这么多创始人,很少有能够真正不卑不亢,既自信又不自负的。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共享单车:

王兴和老王收购摩拜之后把一堆管理层关在一起四个小时,就问这事情本质是什么。

不仅如此,美团完成收购之后一年的时间,基本上什么都没做,既没有裁员,也没有扩大投放单车。

他们做了什么呢?“从头梳理了整个摩拜的业务,所以看起来没有动作”。梳理的具体动作是什么呢?老王先理解生意,然后解构、观测、对标、学习、重构了整个单车业务,又重启了电单车业务。用真正科学的方法去运营公司。

例如单车城市代理这件事情,老王先拆解业务到城市代理的颗粒度,然后对标外卖的代理商的管理政策和盈利模式,最终讨论了几轮,结论是能盈利的业务才能启动城市代理。单车代理这条路走不通,所以停止了所有的单车城市代理计划。

在公开课里,老王讲到移动互联网的 CAC 和 LTV趋势:

LTV 的上升也就意味着可接受的用户获取成本也上升了,原来 LTV 是 100 假如用户 获取成本是 10,现在 LTV 提高到了 500 那么可接受的用户获取成本也上升了(形成正循环,也形成了高频打低频),这也是美团收购摩拜单车的逻辑,共享单车这个业务赚不了 多少钱,经营成本挺高的,但这对于美团来说一个是获取用户的业务,所以收购摩拜是为了获客,当一个客户 LTV 够高的时候,美团已经狂野到做一个业务来获客了,所以单车团队专门就是来获客的。

最终的决策,就是单车本身无法盈利,但是对美团有流量协同效应。单车只用来获客。

老王的业务认知方法论:

  • 论证需求是否存在

  • 寻找解决方案是否存在

  • 假设盈亏平衡的前提下市场规模有多大

  • 找个地方试验一下看是否work,验证成功后扩张开打

沉寂了一年多,美团两轮车做好了充分的调查,认为电单车业务是合理的。于是决策开始大举造车,短短几个月,就超过了每日数百万单的日单量。

这不就是胡适当年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吗!

这不就是史玉柱说的 “产品打样快不得,全国复制慢不得”吗!

非常有章法,非常自信,非常令人佩服。

第三个例子是关于社区团购的。

看看王慧文怎么说的:

社区团购怎么理解? 现在不是做社区团购的好时机,只是比起明年,现在更好,如果美团有更好的洞见的话,应该更早进场。

社区团购和前置仓中心仓等模式比较,社区团购的送达时长更长是 T+1,前置仓送达时间 1 小时,所以社区团购的履约成本更低,适用于对价格敏感而对时间不敏感的需求,前置仓适合对于时效要求高而对价格不敏感的需求。

“如果美团有更好的洞见的话,应该更早进场”,这句话能够说出来,何等的胸襟开阔。

大大方方承认自己之前错了,完全不陷入到情绪中,正确的事情就去做,何必因入场迟而懊恼?

回到这篇文章开头的超长引子。王慧文是不是个天才?能考上清华,当然不是普通人。但是王慧文的成功,是因为什么?

怎样的心态,可以让人持续学习成长,成为一个学习型创始人?

天才很难有平常心,容易走极端。

13岁考入第一届科大少年班的宁铂,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三次报考研究生,三次都因为各种理由退出,最后一次甚至连考场大门都没踏进。天才的帽子让宁铂恐惧失败,去五台山出家了。他的恐惧,是很标准的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想想同学里有张亚勤这种日后的微软MSRA院长、百度公司总裁,确实是压力山大,一根筋想不开就去当和尚了。

我的联合创始人进伟也是个高考状元,他说这几年人生意义有了变化,想去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

这种求知、探索、成长的心态,比在引文《世界不是天才创造的》里选“0”的天才们急于证明自己是天才的心态,要健康太多了。

当年的我也是选了“0”的,钻牛角尖的天才少年。英文里说这种心态叫“Chip on the shoulder”, “has something to prove”。往往会又卑又亢:想赢怕输,特别希望能够“跳步答题”、“不学习也能考满分”。

在少年班的时候,同学们一起学《数学分析》。教授告诉我们一个学好的诀窍:只要把全套《吉米多维奇习题集》做完,不仅能在这门课上拿满分,还能为未来研究生的课程打下很好的数学基础。

然而那时候的我一方面贪玩,一方面深深不愿意成为那个“努力学习”的“非天才”少年,于是到最后好像也只做了半册就放弃了。

工作之后,我也过分强调“急智”,而瞧不上啃书做题的苦功。由于有时候还是难以把持一颗平常心,忍不住想证明自己是个天才,就想语出惊人,唱唱反调。举个例子,2018年我的 Contrarian Viewpoint 就被证明是错的。

13.未来所有的 APP 都将通过付费给用户,从而促使用户使用该 APP 。

14.未来所有的 APP 最终都会整合成超级 APP 。

心态不够成熟,急于证明自己是个天才,才会看到一个趋势,就直接报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结论,不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看到外卖的渗透率每年增长,我当时就拍脑袋预测说,估计用不了多久大家就都不在家做饭,全都吃餐馆和外卖了 —— 社区团购的做饭党兴起,几千万日单给我一个大大的耳光。

《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讲述了对大脑思考速度的看法,以及如何改变传统的思考方式。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讲这个例子,是想引出下一个论点:天才的算法、算力和信息。

开头的引文认为,世界不是天才创造的。而如果天才想要创造世界、改变世界,应该怎么做呢?

距离脱口而出一个“0”的那个无法成事的天才少年,经过这些年的上下求索,我悟到了这一层:天才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十年如一日的优化自己的算法和信息。

一个人改变世界的实力,可以总结为一个函数,里面的变量有三个:算法、算力和信息。

实力 = f (算法,算力,信息)

实际上,天才的天赋,仅仅是 算力 高!为什么那么多江郎才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因为仅仅靠算力不够,一个人的算法和信息太差,也难以成事。

实力不是静态的,算力是静态的。

王慧文的优势是,在算力很强的前提下,运行着一套极为优秀的算法(开放心态)和大量的高品质信息源。十年下去,实力就会越来越强,高山仰止!

王慧文做过多多友、校内网(现人人网)联合创始人、来电网创始人、淘房网创始人,美团联合创始人。

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是否能有所积累,能迭代自己对世界的认知?

做淘房网,王慧文有这段逸事:

老王之前做过二手房网站,没做成。当时老王去二手房的中介公司看,和中介公司谈线上化 的合作,但发现中介没有电脑,2004 年的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支撑这个业务的发展,于是就把公司卖掉了。

2009 年回过头来看发现中介都有电脑了,结果其他人都已经入场了,研究 了一下发现如果要做的话只能自己开很多二手房中介,这种做法太重了所以就放弃了。

现在看链家是做得最好的一家,但他们当时不太懂互联网,老王看他们的网站是 homelink.com.cn,于是就把链家的域名 lianjia.com 买了(但由于老王当时做美团把钱花光了,也没从链家手上赚多少钱)。

做每一件事情,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从哪里来?这就是算法和信息了。

老王的很多算法,是硅谷和美国传统商业混合的那一套方法论。那天读采访水滴沈鹏的详谈,讲到2014年Peter Thiel的《从零到一》在中国大火,沈鹏却不以为然:这不就是兴哥经常在公司里讲的方法论吗?沈鹏是美团九号员工,当时还在民宅里创业,经常看到王兴的屏幕:他在不停的看硅谷创投圈的博客。

身在北京,王兴和王慧文的算法却能兼收并蓄硅谷的那一套,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当然事半功倍。

看看王慧文是怎么学习零售行业的:

举个零售行业的例子,老王问了各种便利店和超市品牌的老大“零售这个行业供给重要还是 需求重要”,所有老大的回答都是供给重要,老王认为这个回答和自己的商业常识不匹配, 因为在今天工业化生产的环境里大部分商品都是供过于求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这些老大是真的这么看还是真的这么干,于是就问这些老大在你们公司什么事情是非你自己干不可的,老大们的一致回答说选址都是老大自己干的,有个老大甚至说中国上千个门店的选址都是他自己做的,而选址是需求的集合——虽然老大们语言上 说供给很重要,但行为却很诚实。

没错,王慧文的信源直接来自各个便利店和超市品牌的创始人/CEO,并且能越过初始回答,戳到深的认知。

总结起来,天才想要不泯然众人,做出真正改变世界的事业,需要做什么?

首先,要把自己的算法整理好。

这里面有很多点,基本都在软素质上:

  • 心态开放,接受自己有认知错误的事实

  • 不卑不亢,不去证明自己的算力,而是提高实力

  • 少用直觉来做快思考,要调动注意力来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把自己的信息源调整到最佳:

  • 主动搜索,而不是被动接收推送 —— 算法推荐是给懒人的信息茧房

  • 结交各行业顶级信源

  • 独立考察调研分析,积累认知

王慧文教给我的,不是美团的具体行业认知,而是学习型创始人的方法论。

最后引用一下段永平:

平常人一般难有平常心。平常心实际上就是不平常心,因为不容易有。

平常心就是凡事要回到原点去考虑。如果你关心的不是事物的本质,没有平常心是正常的。倒过来也一样,如果你关注的只是事物的本质,平常心自然就在那里了。

希望你不要寄希望于有人可以一句话让你明白。

我花20年理解的东西,如果你能花10年搞懂,就至少比我厉害多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