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馆藏的清同治瓷器底款特征
清末同治皇帝幼年登基,垂帘听政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独揽国家大权,咸丰以来轻轻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在清政府和外国列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告失败,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清王朝的封建政权,从而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民族工业从此日益衰退。
黄地粉彩梅花春燕纹碗 此时,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较前时更趋萎缩,工艺低下,制作粗糙。当时制瓷的窘况,从同治十三年江西巡抚刘坤的奏折中便可窥知,奏折中说:“咸丰时官窑厂被毁,同治时因兵变之后,从前各匠类皆流散,现在工匠俱后学新手,选作法度诸多失主……。”这时,瓷器的胎体比咸丰时更加厚重,胎质松釉色粉白或泛青灰,釉质较前朝显得粗糙。绘画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并从此成为晚清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瓷器装饰的共同风格。从官窑瓷器乃至同时期的丝织等工艺品,多用福、禄、寿、喜等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
同治七年,江西巡抚为为宫廷在景德镇烧造瓷器一百二十桶,计七千二百九十四件,作为同治皇帝大婚时的用品。其中绝大多数是黄釉粉彩器,纹饰内容有:万寿无疆、万寿花、金双喜、百碟、红“喜”字、长“寿”字、万寿万福、红地金“喜”字等。据《清档》内务府工业清册载:这些品类分十分,每份二十四种,计六百七十二件。其中以海碗、大碗、中碗、汤碗、黄酒碗、酒杯、和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为主(餐具以一百四十八件为一套,是晚清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同时,套具中还有盖碗、茶缸、粉盒、胭脂盒、花盆、水仙盆等,被通称为大婚礼型器。这些由各种形状所组成的成套食具,又通称为大婚礼造器,有一些己散失到民间,全数成套者不多得。成套的绿里粉彩博古餐具,自喜庆、道光以来民窑也有大量的制作。
同治官窑器的胎质与咸丰时期的相近,洁白而精细;民窑器则胎质粗松厚重,也有的较为轻薄。以指轻叩圆器胎体,发出的声音较尖,似金属铜声,此时,为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
青花——具有晚清时期的呈色特征、即有较清新明快色泽、也有黑褐色。与清代前期相比,色料都有漂浮的弊端,胎釉的粗松更加明显。常见器物有起弦赏瓶、玉壶春瓶、小缸、笔筒、花盆、盖盒、罐、水盛、盘、碗等。民国时的仿品,往往胎薄体轻。
釉里红——由于铜红色料的呈色技术掌握不好,此时的釉里红多数色泽浅淡,并已很少用作大面积的主题纹饰。
五彩——仅剩传统的龙凤碗,但色彩鲜艳,与前后两朝的基本一致。民窑中出现了仿康熙的五彩器。但大器类色彩过于浓艳,施彩凝厚,缺乏光泽,纹饰粗率、甚至远不及以后光绪的仿制水平。 斗彩、三彩——与前朝类同。斗彩器有鸳鸯卧莲小碗,器壁很直,较咸丰时见拙;三彩器有康熙以来传统的紫绿龙纹碟等。
粉彩——各种色彩均较前时鲜艳,黄色浅淡娇嫩;浓绿色深翠;蓝色深浅有致,有的如佛头青色一样醒目,墨彩也与清代早期风格不同,轻描重绘,有多色阶的层次,但不加施玻璃白釉,表面暗涩无光。多用彩色为地是同治瓷的时代特征;或用淡黄色作地,绘以蓝、绿、粉红色纹饰;或在淡绿或淡紫地上绘粉红色图案。
红彩——具有晚清时暗淡凝腻的色调,也有以淡红色为地留白纹饰的品种。其中署“吉祥如意”款的红彩龙纹西餐具,以大小盘、碗、糖缸、咖啡壶等器组成,多连有盘托,器型为十九世纪西方流行的银餐具古老式样。胎体略厚,加绘金饰,成套器现已难见到。
金彩——在红彩地或白地上书写或描绘金彩“喜”字的器物,多是大婚礼用器,其金色仍很光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