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张巷历溪刘家:墨庄流芳世绵长

传说尧帝的第九子监明生子丹朱,丹朱封地刘国。丹朱17世裔孙出生时,手心掌纹有“刘累”二字,遂得名刘累,刘累也是有史籍记载的第一位刘姓,亦被认为刘姓得姓始祖。刘累曾仕夏朝为官,传57代为刘邦,建立大汉帝国。刘邦的弟弟刘交因助兄灭秦兴汉有功,受封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是西汉时期经目录学家、文学大师,其后裔于东晋战乱时开始南迁,其中有一位叫刘遐的,曾为长沙公、中郎将,授大将军,出任安城(江西安福)太守,离职后定居于安城北乡笪桥。刘遐十世孙刘延年避隋末之乱迁安福龙云下村,称“龙云刘氏”。遐公传十七世逊公,唐天复三年举孝廉,历官汴州节度使,其后裔散布于江西丰城、高安、南昌、安福、崇仕等处,逊公被视为这一支的一世祖。

刘逊五世孙刘逵由安福迁徙至新喻荻斜(今樟树市黄土岗荻斜刘家村)。刘逵生有三子:珮、琢、琠。刘琠第三个儿子叫刘式(949-997),字叔度,南唐末进士,初宋名臣。据说刘式家有藏书数千卷,辟“墨庄”藏之,世称“墨庄先生”,夫人陈氏称作“墨庄夫人”,其后世据此称为“墨庄世家”,堂号亦作“墨庄堂”,因此有“墨庄刘”之说。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曾亲书“墨庄”二字,而理学大师朱熹亦曾为作《墨庄记》,可见“墨庄刘”影响颇大。刘式五子十六孙个个刻苦诗书,全都当上了朝廷官员。其曾孙刘敬(1027-1082,字直乡,又字恭父)善青囊之术,有一次游历丰城时,喜欢上了石滩风水奇特,预言这里有“五世则昌”之兆,于是举家迁往石滩亭子巷七家脑(今丰城市石滩镇卫生院后背)定居,后人称为“石滩刘氏”。刘敬传到第五代,果然诞生了一位彪炳史册的人物——刘德秀,应验了“五世则昌”之兆。

刘德秀,字仲洪,号退轩(1135-1207),南宋词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初在南康军、桂阳军、长沙县、重庆军等地为官。绍熙五年(1194),始任京官,历任大理寺主簿、监察御史、右正言兼侍讲、右谏议大夫,工、兵、吏三部尚书,知婺州。庆元五年(1199),朝请大夫、宝文阁学士、龙图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端明殿学士。嘉泰四年(1204),二次入朝,再授吏部尚书。开禧元年(1205),中奉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副宰相)、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开禧二年(1206、年)进爵豫章郡开国公、赐紫金鱼袋。开禧三年(1207)殁,赠太师,谥文穆。著有《退轩集》、《默轩词》,是丰城历史上为官最高的一位才子。刘德秀品性“刚直不阿”,“为政严而不苛”,官声甚隆。因与“道学派”结下恩怨,卷入“庆元党禁”之争,被道学派及此后的执政集团异化,被人为打压排挤,地方志及族谱上相关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就连刘氏后人对其也知之甚少。

刘德秀四传应巽公,由石滩移居城头山(今属杜市)。八传至学海、学洲兄弟,由城头山徙居瑶溪(今瑶上刘家村)。不久,学洲公赘居历溪,开启了历溪刘姓六百余年的基业。

历溪也就是现在的张巷村委会刘家村。早年,历溪“修竹森然,乔木蓊然,罗(山)槠(山)奇峰为之屏障。宅近古道,上通闽粤,下达燕陵。道侧有刹幽然,有亭翼然,舆马冠盖、负荷担囊者往来不绝。”就是说,历溪原来是个风景异常幽美的地方,临近古老的官道,可以四通八达。路旁有古刹有驿亭,骑马的挑担的过路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很是热闹。刘学洲(1343-1433),字定元,按照推算,其赘居历溪的时间大约为元末明初(1363-1373),这也是历溪刘姓开基的时间。村庄位于张巷集镇的北端,由于集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加速了刘家村的城镇化建设,很多村民在集镇街道两旁建起了房子,开起了店铺,做起了生意,俨然和集镇融为一体。村民们一边耕作,一边经营,日子却也过得惬意。

穿过临街而建的房舍进入村庄,依稀可见老村盘的痕迹。长长的鲤鱼形门前塘,低矮整齐的老房子,仍保留着些许古拙的味道。但完整的老房子并不多,只有一幢保留较好的砖木结构三进老宅,乃是清晚期的建筑。老宅工艺考究,雕刻精美,彰显出先辈工匠的智慧。但这幢老宅也是人去房空,只有一位老人厮守其中,与远去的岁月隔空对话。其他存留的老宅多为板壁墙,也是阴暗低矮用作堆放杂物,村民们早已搬到宽敞明亮的沿街楼房去了。

刘氏宗祠建于门前塘的北侧,是2012年由全体村民捐资重建而成,占地约700多平方米。祠堂门前一对狮子威风凛凛,与门庭前盘龙柱相映成趣。进入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院子,院子里栽着桂花树,八月时节桂香四溢。正厅的神龛上悬着“德馨堂”的匾额,神龛两旁是“德泽乾坤流芳远,秀启后裔世绵长”的对联,暗寓先祖“德秀”的名讳。在村民的心目中,德秀公永远是他们敬仰和怀念的先祖,希望子孙后世永远记住这位历史伟人。

刘氏自得姓以来,历朝历代皆有达官显宦、名公巨儒,是中国诸姓中非常重要的姓氏之一。不过,自学洲公赘居历溪之后,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什么重要的人物,在沉默隐忍中安静地度过了六百多年。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历溪刘氏文星运转,出现井喷式爆发,先后有四十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学生村。从这里走出村庄、走出乡野的刘姓子孙多不胜数,他们传承着“墨庄”的文化,牢记着先辈的庭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竞逐风流。

资料来源:《刘氏族谱》
(0)

相关推荐

  • 邹城刘姓(五)

    大律刘姓主要分支及村落简介(仅叙述邹城境内部分大律刘姓分支简况): 以下分支是从大律迁出的主要大律刘姓分支,其他分散各地的大律刘姓族人,无论居住邹城还是海内外,基本上都是从大律本村或这些骨干族脉衍生的 ...

  • 刘家寨故事之三

    刘家寨故事之三 5.刘氏名人 中华刘姓名人辈出,仅载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有1574名,其中称帝者168名,封侯者400余人. 刘家寨村刘氏族人耕读传家,名人辈出,遗留有不少乡梓佳话和文化 ...

  • 刘姓族谱文化系列《九》

    刘氏族群演变过程,刘氏皇族兴起前夜. 公元前二七零年,魏国大夫刘思泷长子刘清,看到魏国前途渺茫,为躲避战乱,毅然决定携家人离开魏国都城大梁(开封). 迁徙到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徐州市丰 ...

  • 闯关东故事与奥运1:“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后人找到传承600年家谱

    参阅:<"中国参加奥运第一人"刘长春后人到即墨寻根问祖记>王成先 特别纪念奥运日 2011年元月,即墨市谱牒研究会办公室接到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经委退休干部刘运章要求帮助寻 ...

  • 【寻根】黎城刘氏

    文:水风景    编辑:刘彦汷 黎城刘氏 自从琢磨上明朝大移民,我就一刻也停不下来,究竟山西的太原以南移民了多少人口,难以精确统计,不过我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每个村子,无论大小.无论偏僻与否,村村皆有移民 ...

  • 瘦石 || 张巷苏坊上宅:眉山家风世泽长

    大家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中,江西籍有三人,分别是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而另有"三苏"亦名列"八大家"之中,这就是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苏洵为 ...

  • 瘦石 || 张巷上下岳:忠义千古映云岭

    自幼读<说岳全传>,经常是热血沸腾,手舞足蹈.尤其是岳母刺字.枪挑小梁王.泥马过江.大战朱仙镇等情节,禁不住血脉贲张,恨不能手提长枪,跟着岳元帅直捣黄龙府,开怀畅饮.后来读到十二道金牌.莫 ...

  • 瘦石 || 曲江巷里村:积善累仁家声远

    曲江毗邻赣江,境内水系纵横,物产丰饶,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的海慧寺(龙山书院).寺前洪州窑遗址.郭桥蹠口城遗址更是丰城历史上的文化坐标,被载入史册.位于蹠口城不远处的巷里村,也因为悠久的历史灿烂 ...

  • 张巷城溪游家:拔茅福地钟城山

    从张巷集镇老街沿张(巷)黄(塘)公路一路东行,开始出现巍峨逶迤的山峰.当地人知道,眼前看到的山峰不过是冰山一角,若是再往东行,山峰林立,连绵起伏,便进入丰城和进贤.临川交界的文化名山--槠山,南州高士 ...

  • 张巷城溪雷家:一门忠孝雷宜中

    位于张巷镇东部的钟城山脚下,分布着后雷和前雷两个雷姓村庄,二村乃是一脉相传,古称"城溪(陂)雷家".南宋末年,这里诞生了一位赤胆忠心.以身殉国的礼部尚书雷宜中,七百多年来,成为丰城 ...

  • 张巷金山揭家:簪缨奕世大夫桥

    如果说静居一隅的杜市大屋场,是揭氏由广昌徙丰城的始迁地,走出了一代健笔.史学宗师揭傒斯,成为揭姓之大儒,那么张巷镇金山村大夫桥揭家村,更让我们感受到簪缨相继支分派衍后的繁盛.你看,整个村庄位于槎水河畔 ...

  • 瘦石 || 上塘燕窝村:夏官大夫张启明

    丰城矿务局所在地的上塘镇,位于河西名山梅仙岭的东北角.虽说自1958年以来因为创建丰城矿务局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城镇化改造,但从集镇往南走,依旧是崇山峻岭,植被茂密,与梅仙岭连城有机整体,形成一个天然 ...

  • 瘦石 || 荣塘吉塘张家:晨钟暮鼓清凉寺

    第一次去吉塘张家的时候,还是阳春三月油菜花开的季节.而今,油菜地早已变成绿油油的水稻,绿中泛黄的稻穗在夏风里摇曳起伏,散发出阵阵清香,看上去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 吉塘张家位于荣塘镇西大约6公里处,与樟 ...

  • 瘦石 || 石滩洙溪李家:名宦世家风自清

    洙溪李家又名书尚垅李家,位于石滩集镇北偏东行约六华里,自古以来是洪水泛滥的泽国洼地,俗有"镰刀壁上挂,家里冇饭吃"的俚语,形容旱涝难料,生存环境恶劣.迫于生计,人们不得不利用农闲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