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年轻的湘籍总督刘长佑,提出“灭亡倭国计划” 吓坏了当朝元老李鸿章

01

刘长佑,湖南新宁县人,他是第一个被慈禧任命为直隶总督的汉人,资格比曾国藩还要老。刘长佑自幼便熟读兵书、习武好斗。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忠勇善战,因战功累累受清廷重用,历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

刘长佑虽身居高位,但为人谦和清廉,堪称晚清政坛的一股清流。在他担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期间,为了给下属树立榜样,刘长佑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不准当地官员擅自出入其家人的住所,坚决杜绝行贿受贿。不仅如此,刘长佑以极其擅长用兵著称,其谋略之深、用兵之妙甚至连曾国藩都自叹不如,常常由衷赞叹道“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中兴将帅别传》)。刘长佑目光深远,不仅在国内推行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且对国际军事局势的把握也十分精准。

02

1875年,日本占领清朝藩属国琉球,并于1879年改琉球为冲绳县,单方面将其纳入日本领土范围内。然而清政府未有重大动作,只是于1879年与日本进行外交谈判,商议如何二分琉球领土,但最终双方不了了之。

当时刘长佑敏锐的嗅到了日本的敌意,觉察到了日本想染指中国的野心。他认为,日本地小资源少,此番日本占据琉球后,必吞并朝鲜,然后图谋侵略大清。与其坐等欺负,不如率先出击,将日本扼杀于襁褓之中,以解未来之患。然而大清对于日本侵略所表现的软弱反应,无疑给了列强一个强烈暗示——中国好欺负。

于是刘长佑提出了一个攻日作战计划,其意旨在于先发制人,趁日本羽翼未丰,彻底翦除其威胁。刘长佑上奏朝廷在奏折中提到:琉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

他认为收复琉球,并趁机将日本一网打尽,维护的不仅是琉球和清朝,更是朝鲜、暹罗、缅甸、越南等国。由此可见,他认为对日本进行打击,乃至将日本彻底灭国,可以有效维护以清朝宗藩体制为核心的东亚政治秩序。

刘长佑认为,朝廷不能再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作为大国,对外不能总是委曲求全,该亮剑时就要亮剑,拿出大国该有的魄力与威风。刘长佑还设计好了进军路线:北路经东三省,到达库页岛,攻打日本北部。西路军经朝鲜,出发从西部进攻。南路由浙江宁波、定海派水师攻打日本长崎等地,形成三面夹击之势。此时日本羽翼未丰,定能战而胜之。

而且此时距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还有10多年,时间上也完全来得及。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如此长远的军事眼光,慈禧正忙于和恭亲王争权,而且她觉得刘长佑夸大了日本的威胁,不想多生事端,所以不予批准,而李鸿章,一贯主张对外妥协换取和平,这些因素白白让日本发育了十多年。

03

1881,法军不断侵犯越北,觊觎广西、云南,试图由此进入中国西南。此前,日本已侵占琉球,不断骚扰台湾、朝鲜。刘长佑当时任云贵总督,坚决主张抗击外侮。经他推荐提拔,清廷重用冯子材、刘永福抵抗法军,遏止法国人在越南的势力,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他再次提出了一个震惊朝野的御侮主张:出兵日本,杀鸡儆猴,震慑法兰西。要将日本扩张势力扼杀于萌芽状态以绝后患。

当刘长佑再次提出这个主张的时候,李鸿章可吓坏了。因为当时晚清政坛各派势力盘踞,多派对外主张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而是为了把对手整垮,因此无法形成举国一致对外的外交政策。而李鸿章,一贯主张对外妥协换取和平,一听刘长佑坚决抗法灭日的主张,立刻吓坏了,在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前提下,偷跑到上海和法国人议和;避战求和政策,拱手把黄海制海权让给日本,同时还千方百计阻止朝廷采纳刘长佑的计划。

最终导致北洋舰队被消灭在威海卫军港。清廷大败,李鸿章代表大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气得湘军老将左宗棠大骂:“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1882,刘长佑因不满自己的御侮主张被朝廷拒绝,悲愤辞官,回到邵阳新宁老家。

1887,刘长佑抑郁而死,享年70岁。清廷上谥号“武慎”。

几年后,中日甲午战争如期爆发,清朝被战败,被迫割地赔款,从此,国无宁日,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事实证明,刘长佑当时的战略眼光无人能及。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