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调研系列报道一】:虽栉风沐雨,却砥砺前行
《北方农资》见习记者 银洁
编者按
为深入一线,狠抓痛点,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存在困难与诉求,将新技术、新设备、新农业形势下的发展模式、行业趋势与市场新空间及时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联合中国化工报农资导报、《北方农资》周刊等单位发起“中国钾盐(肥)与中微肥产业调研纵深行”活动。
业内专家引路、行业媒体同行、与企业并肩,钾盐(肥)与中微量肥产业调研纵深行一直在路上。本次调研由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委会副秘书长、钾盐(肥)与中微量产业联盟秘书长亓昭英带队,9月13日,汇聚全国各地专家队伍、《北方农资》记者齐聚青海,启动产业调研纵深行第二站。
汇聚格尔木,开启“纵深行”之旅
压力与挑战并存
近两年,钾肥行业步履蹒跚。随着环保压力加大、生产成本激增、各项优惠政策取消等因素影响,钾肥行业低迷态势进一步加剧。氮肥行业首当其冲,钾肥行业也未能独善其身。据统计,2016年钾肥全年利润降幅高达40.6%。
耿梅兰
青海柴达木地矿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耿梅兰告诉记者,柴达木地矿化工总厂隶属于青海地质矿产勘查局柴达木综合地质勘查大队,地处大型钾肥基地-霍布逊盐湖。经过十几年持续发展,目前地矿化工总厂已成为该地区生产规模较大厂家之一。她表示,在环保核查影响下,也为顺应国家在2020年实现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厂区已停产三个多月,预计9月20日左右开始生产。产品以优质氯化钾、氯化镁为主,年产优质氯化钾均在5万吨左右,其中“地宝”牌钾肥深受用户喜爱。在硫酸钾方面技术已经成熟,没有大规模投入生产,主要是因为成本高、价格低。耿梅兰说:“柴达木地矿化工将依托自身优势,继续为顾客提供'全程、快捷、有效’的服务,信奉'以诚为本、以人为本、服务社会、领先同行’的经营理念,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
李勇
在青海联大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记者见到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勇,他简单介绍企业发展现况及生产能力。联大是一家以钾盐、镁盐系列产品和农用肥料为主要产品经营的大型化工公司,公司设计生产能力硝酸钾为20万吨/年,年产80万吨新型镁基地建材及年产5万吨氢氧化镁项目。联大依托核心优势不断创新,积极研发各种不同温度的熔盐配套太阳能光热发电,该产品通过国内外客户使用与理化实验,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勇感叹说,由于资金有限、利息压力大、环保严查等因素导致厂区运行不稳,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查看了联大化工颗粒硝酸钾、高纯硝酸钾、太阳能专用熔盐及三元熔盐等产品。“联大化工会坚持科学、合理、综合开发盐湖资源,实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李勇充满信心的表示。
调研青海联大
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钾资源贫乏国家,已探明储量仅占世界钾盐总储量2.6%,我国的钾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占全国钾储量的97%左右。
调研盐湖资源厂区
地矿集团格尔木盐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青海地矿集团有限公司,其充分利用青海优势资源,主要投资经营盐湖集团资源开发。公司拥有察尔汗盐湖霍布逊区段482平方公里的采矿权,2005年建成15平方公里盐田,2006年建成年产6万吨钾肥生产车间。纵深行调研组到达霍布逊盐湖,详细了解钾肥生产及设备装置挖潜等情况。
沈芳存
地矿集团格尔木盐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车间主任沈芳存告诉记者,霍布逊在国家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下,钾肥从去年的8万吨生产任务降到7万5千吨。今年原矿生产预计60万吨,到九月中旬,钾肥已完成7万吨生产任务,原矿已完成50万吨生产量,下半年生产压力不大。目前公司正着手开展镁、钠资源的综合利用。在钾肥生产车间,沈芳存向调研组介绍生产流程并对库存做简单说明。
讲解车间生产情况
青海第七地质矿产勘察院院长、青海霍布逊地矿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昌河告诉记者,青海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完善的交通网络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各钾肥生产企业还面临诸多问题:例如,成本太高、设备相对落后等,这些均制约企业、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来看,在环保压力下,企业开工率下滑、市场交投气氛清淡、价格低迷。但市场需求量大、产品供不应求,这也给钾肥企业带来新机遇。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银洁,制作:张亚静。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微信公众号:北方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