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探源
三星堆探源(上)
讲座内容:
一、巴蜀文化的分期
二、蜀是夏文明的子宫
三、三星堆的最大特征
寇方墀老师:
今天是2019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十六,昨天刚刚过了中秋。我们昨天有一天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考察。今天我们在成都,用一天的时间,请徐达斯老师给我们讲一讲三星堆的考古以及与吠陀文明的关系。
现在讲座开始,大家鼓掌,把时间交给我们的徐达斯老师。
徐达斯老师:
谢谢大家!我很荣幸能够有这个机会,在成都,在中秋节跟大家来谈一谈三星堆。佳节、圣地,然后,又有咱们这么多灵伴,谈谈三星堆,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事情。
闲话少说哈,昨天,大家都去看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昨天为什么我在博物馆没说什么呢?主要还是让导游去说,让大家能够可能从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因为我一开始讲,就会掺入一些我的观点,可能会影响大家客观地去观察,自己去思考。所以我建议寇老师,还是找个导游,大家起码可以听到对三星堆文化的一些主流的看法。
今天我们讨论的东西,可能跟主流的观点不太一样,甚至可能是颠覆性的。这个研究可以说基本上是我自己独立发起。目前,主流学界对三星堆的研究,基本上还是把三星堆定位成一种本土文化,比如馆里的导游也是一直强调三星堆的本土性独立起源,也就是说,主要是从三星堆自身的角度来考察它的起源、属性、内涵和演变。
我的研究跳出了这么一个框框,也就是说,不是从三星堆来看三星堆,而是从整个华夏的角度来看三星堆。甚至从更大尺度的远距离、长时段来看,也就是说,从世界文明的角度,从世界文明传播的角度,或者世界文明互动的角度,来看三星堆的起源。这给了我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三星堆切入华夏文明的起源,进而再切入世界文明的起源。包括我的这部书,就是《世界文明孤独史》,其实它的切入点就是从三星堆开始,因为三星堆给我们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它实际上是重新思考华夏和世界文明起源的一个窗口,所以,三星堆至关重要。不管对华夏来说,还是对世界文明的传播和起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
李学勤先生对此也特别强调,他说:西南尤其是三星堆文明,对华夏文明的起源的影响至关重要。就是说,如果不理解三星堆,可能无法找到华夏文明的源头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论断,可以说是李学勤先生晚年的一个大论断。
我记得我的书出第二版,是东方出版社出的,当时在我们书院做了一个庆祝出版的典礼,就是这么一个仪式,李学勤先生也来了。他去世以后我才知道,他拿到书以后,居然亲自把这本书捐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这说明他很重视这本书。我是后来通过清华大学的学生才知道的。这个学生,他说想去清华大学图书馆找我那本书,因为那本书在市面上绝版了,找到以后,发现这部书是李学勤先生亲自签字捐赠的。我觉得,他作为一个主流学者,有些话可能不一定方便说,但是我作为一个独立学者,说话就比较不太顾忌一点,或者能够说出一些可能他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我猜测哈,我觉得这个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从他的整个考古研究路向来看,其实跟我的学术取径还是比较接近的。
三星堆探源为什么跟华夏文明有关,而且跟世界文明起源有关?小小的一个三星堆,僻处中国西南一隅,原来就是一个小山村,广汉月亮湾一个小村庄,几个农民,燕道诚,30年代发现了几块玉璧,一些玉器,后来居然牵动到整个华夏文明起源,甚至世界文明起源,我们一开始听着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觉得匪夷所思。但是,我经过将近20余年的探索,发现我这个推测可能是成立的,或者说,这个研究确实会影响非常大、非常深远。
一、巴蜀文化的分期
要了解巴蜀文化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所在的一个时间框架,就是说,它当时所处的那个时间段,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时间段?现在看来恰好就是华夏文明成型期,或者华夏开始形成的那个时间段,而且那个时间段,我们再放开去看,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那个时间段恰好是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期。我在这本书中考证了,其实印度河文明就是什么?就是吠陀文明,也就是雅利安文明。那边雅利安文明、吠陀文明、印度河文明衰落了,这一边相对应的,在华夏的大地上,三星堆崛起了。现在从出土来看,它在当时是一个闻所未闻的史前神都,从它的体量来看,从出土的这些器物来看,它的文化在当时整个世界上都属于一个高峰了,史前青铜文明的一个巅峰。当时世界上其它地方没有出现那么大的青铜器物,那么多成系列的精美绝伦的青铜人像、神像,这不光是一个青铜冶炼技术的问题,而且牵涉到整个的一套文化体系、宗教信仰。
所以巴蜀文化分期就很重要,我们从巴蜀文化,从这个时间框架里,我们才能知道,三星堆文化意味着什么。这个分期,其实不光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期,还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期。根据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说法,从远距离、长时段来看某一种特殊的文明,我们才能发现它的全部意义。
1、三星堆一期:宝墩文化
距今约4800-3300年,华夏文明还没有形成
第一阶段宝墩文化,也就是所谓的三星堆一期文化,距今约4800年到3300年。这个阶段,其实华夏文明还没有形成。
文明和文化是不同概念
文化、文明要分清楚。比如说良渚文化,现在把它炒成华夏五千年文明源头,所谓实证五千年文明,其实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现在浙江上山发现了一个陶罐,陶罐上面有个符号,就把它炒成华夏文明起源地,这其实缺少科学根据,需要慎重。
我们要清楚,文明和文化是不同的概念。文化只是长期形成的一种习俗,或者说,它是长期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的人类活动、认知的表现形式,比如,我们说这个茶,可以有茶文化。比如说,中秋节,那么就是一个节庆文化。
文明必须满足几个标准
但是,当我们说到文明的时候,文明指的是什么呢?是多种文化叠加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具有普遍性的生态结构。而且,按照现在国际学术界的一个公认的标准来说,文明要具有四个要素:第一,拥有青铜冶炼技术,所谓金属冶炼技术。第二,要有语言文字。第三,城市的出现。第四,要有所谓的大型礼仪性建筑,比如塔、庙之类。也就是说,一个文明的出现,必须要具备上述的4个条件,或者起码具备三个条件。如果不具备的话,我们只能说它属于一种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学术规范的话,那我们就没办法去讨论文明起源了。
有的人把中华文明推进到1万年、2万年,这种说法就没必要讨论了。如果不讲游戏规则,就没法玩下去了。我们这里讨论文明,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的学术规范来。如果不讲规则的话,就成了学术战狼,反正就是根据自己的情绪,个人的爱好,随便说了。
当时出现了很多的文化
宝墩文化距今4800年到3300年,这个时候其实华夏文明还没出现,那时候其实也没有中国,只是在东亚这片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很多的酋邦或者古国,广义的来说,处于文明的早期形态。比如说,浙江有良渚文化,西北有齐家文化,包括山东、河南的龙山文化,湖北的盘龙城文化。各种文明的早期形态已经出现。
按照苏秉琦先生的说法,就是当时中国,或者说东亚的文明是一个什么形态呢?就是叫满天星斗,满天星斗,他用这4个字来概括,我觉得是比较准确的。
中原根本没有形成文明
也就是说,当时其实根本没有一个中心。按照《史记》的历史框架里,或者按照教科书上的,我们所一直习惯的一种说法,认为华夏文明起于中原,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但是,现在看来,距今4800到4000年,也就是说,在4000年以前,华夏在中原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足够大的文明,可以成为华夏的中心。相反是在周边形成了一个满天星斗的格局,各种早期文明形态并存。
文明并非独立演变产生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在周边出现各种文明早期形态,而不是在我们以前一直认为的、《史记》里所记载的中原呢?为什么反而是在周边呢?
如果我们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从整个世界文明的传播、演化的全球性视角来看,其实华夏文明并不是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是独立于世界之外、单独产生的。
简单的来说,从现代基因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最早是从非洲起源的。据说,有一支从非洲出发的人类往大陆迁徙,那么就到了南亚,距今0.8万年到2万年之间到了南亚,然后从南亚迁到东南亚,从东南亚再进入东亚,也就是说,东亚的人口实际上是在8000到2万年前,从南亚迁入,从南亚进入东南亚,再进入东亚。
三星堆与氐羌文化有关
我们讲三星堆一期文化,像宝墩文化早期,现在看来,主要属于一种氐羌文化,两个从西北迁入的种族,羌和氐。
氐族是从西北进入中国
那么,氐是从哪儿来的?追溯起来的话,学术界一般肯定,应该是从西北进入,从西北进入中国。主要通过甘肃仰韶、马家窑文化,差不多在5000多年前,宝墩文化之前或者基本同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在甘肃甘青西北,然后从甘青往陕西,然后从陕西迁到汉中、巴蜀,走的是这一条路,学者一般称为藏羌夷走廊,氐、羌从藏羌夷走廊迁入四川,岷江上游的营盘山遗址就是他们留下来的。
无论是从出土,还是从文献记载来看,都有这方面的线索。那么,仰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文化跟什么有关呢?跟中亚、西亚、南亚,甚至于亚欧草原的上古彩陶文化是连成一片的。所以,在彩陶文化时期,已经有一个上古世界体系,一个全球性的彩陶文明圈,已经存在了。
羌族认为自己从西方来
羌到底哪来的?前两天我跟《寻羌》的导演高屯子聊过,他本人就是羌族人。他告诉我,羌族一般都认为自己是从西方来的,而且他当时给我念了一个羌族人临死时候念的一个咒语,他们祈祷死后要去往一个故乡,灵魂的故乡,羌语叫帕斯,或许就是梵文的波斯。所以羌的来源很可能跟上古雅利安人有关。
我们昨天看了成都博物馆的中山国展览。中山国属于狄,戎、狄都是从西边进来的。中山国出土的器物里,就可以看到很多雅利安文化的因素,比如说,大型的三叉戟,这是南亚独有的兵器,而且是湿婆大神的兵器。印度就有这个传统,在战争前,要祭祀湿婆,因为湿婆是毁灭之神,祭祀湿婆能获得消灭敌人的力量,湿婆的标志就是三叉戟。比如中山国有崇拜狮子,带翼的狮子。狮子这种东西,草原上不可能有,西北也不可能有这种生物。中山国还有青铜做的孔雀。这些实际上都是南亚雅利安因素。
氐羌跟雅利安文明有关
整个西北一直到西南的巴蜀文化,跟上古西域文明的进入其实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具体咱们就不考证了。总而言之,三星堆文化跟氐羌有关,那么氐羌跟来自西域的上古雅利安文明有关。
三星堆文明非独立起源
这样一来,我们就完全把本土独立起源说突破了。其实任何一种文明都不可能是独立起源的,任何一种文明都是吸收了各种外来文明的文明因素才能形成。
2、三星堆二、三期
距今约3200-29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代,华夏文明真正形成
我们看二期文化。三星堆文化展示出它的辉煌、它的最大的成就,实际上是在二、三期文化,就是距今约3200年到2900年,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也就是华夏文明真正形成的时代。 这个时期出现的二号坑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不晚于公元前1260(相当于殷墟一期)。最近出土的四号坑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公元前1199-1017(相当于殷墟三、四期)。而相当于夏末的二里头文化在公元前1750-1500。按照张光直的看法,夏、商、周三代可能是平行发展的,只不过在诸多邦国中交替主导而已。
1)辉煌的青铜文明
那么,距今3200-2900年,在这个大约300年的时段里,三星堆突然出现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文明,有众多大型的青铜器,还有精致的黄金制品,拥有非常高超的黄金制作技术和青铜冶炼技术。
玉器咱们不说了,因为玉器主要是受长江下游良渚的影响,还包括长江中游的盘龙城文化、石家河文化,那几个文化的玉器制作技术已经很发达了。但是我们要知道,有一点,玉器文化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属于一种老式的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经过了上万年了,最后演变到良渚、石家河,已经到它最后的老熟时期了,最后的回光返照了。你看良渚、石家河的玉器,确实已经做到精美绝伦了。但是,它仍然属于一种老的文化类型,石器时代的文化。
真正代表文明形成,进入文明时代的,是什么文化?青铜文化。也就是说,以良渚为代表的玉石时代不能代表文明的出现,只能说明旧的石器文化的最后发展到了一种巅峰形式。但是,离文明其实还很远,真正文明的出现是在青铜时代,以青铜冶炼技术为标志。所以你看,一些老的文明形态,石器时代的恐龙级文化,包括良渚、海岱、龙山,等等,最后都逐渐消亡了。进入青铜时代,这些石器文明后来都衰落了,而兴起的是拥有最新的青铜冶炼技术的酋邦,新的文明形态出现了,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文明,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没有这些技术的、这些老的文明形态消亡了。凡是得到青铜冶炼技术的,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一跃而加入青铜时代,然后加入文明的行列,融入整个华夏文明大家族。真正能够逐鹿中原,最后主宰整个文明演进的,都是那些拥有青铜冶炼技术的邦国。而青铜冶炼技术,现在专家们普遍认为,是从中亚经新疆传入的。
是本土形成的?不太可能
但是,很神奇的就是,宝墩文化,三星堆一期,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期没有任何青铜器,全都是陶器、石器,木器是不是?耕种还使用木铲,没有任何青铜器的迹象。但是到了二、三期,突然一个庞大高冷的青铜文明从天而降,这可能吗?如果说,完全都是本土形成,这可能吗?这不太可能。为什么?
殷商的青铜技术绝不外传
因为,青铜冶炼技术绝非轻而易举可以掌握的。青铜冶炼技术在上古那就是战略核武器呀。最早,像来自东北方的商朝人,殷商,他们的青铜技术是保密的,绝不外传,后来到殷商晚期才慢慢传出来,早期绝对不外传的,因为当时谁拥有或者谁垄断青铜冶炼技术,就可以称霸天下了。青铜那时候还不可能用作工具,因为太稀有了。做武器都很稀有,大多是用来做祭祀用的礼器,也就是说,这是通天手段,是权力的象征。如果没有青铜器,就没有资格称王,也无法按照礼制进行分封。
称王称霸必须要有青铜器
好比说,我们昨天看到的,中山王要称王那么难,各种阻碍,各种被人看不起,就是这个道理。你要称王人家不认你,你再闹也白闹,再闹人家也不认你,认为你不上档次,等于说还没进入文明行列,人不认你。所以说,要大家认可你,就得有青铜,必须按照大家公认的礼制,展示你的文明实力。
殷商,为什么大家认可?为什么后来成为华夏霸主?第一他能制作青铜器,第二他的文字突然出现了。殷商武丁的时候,突然一个成体系的甲骨文字出现了,此前从来没有过,华夏从来没看到过这么成体系的一套文字,可是到殷商武丁,文字体系出来了,大家就服了,而且拿文字来做占卜、铭文,以此展示他的文明实力,所以大家就服了。
商文明根本包不住三星堆
当时殷商其实跟三星堆是同期的,其实两种文明是并行的。大家看教科书或者一些流行的说法,一般都把三星堆归入商文明,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也就是说,商文明这张皮根本包不住三星堆,这是两种并行的文明。
因为我们习惯了司马迁《史记》这套记述体系,好像夏商周是一代接着一代,像后来的唐宋元明清一样,一代接着一代逐个出现,一个朝代灭了,另外一个朝代兴起。
其实,上古的政治状态根本不是这样的,那时是很多邦国同时并存,所以叫诸夏。当时还没有任何一个邦国可以完全称霸天下,可以把其他早期文明形态给全部笼罩起来,没有。现在看来,周文明和商文明其实是并行的,商这边称霸天下,周那边也在积极备战,也在积蓄实力,随时准备跟他决一雌雄。至于夏,二里头文化跟殷商的早中期其实也是并行的。
中国文明起源是平行发展、相互联系的,这一时期许多文明城邦出现于中国北部和中部大片地区,它们的形成是平行、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夏代、商代、周代”三词至少含有两层意思。首先,每个词都代表一个时间段,也就是说夏代约公元前2200—公元前1750年,商代公元前1750—公元前1100年,周代约公元前1100—公元前220年。其次它代表一个王朝,也就是说,夏代在东周以后的历史学家眼中,是许多小国给予了夏朝统治者最高的权力,在商代,商朝的王室被授予了这样的权力;在周代周王被视为至高无上。但同时,夏商周是政治势力或国家,它们的关系是平行的:这三个国家(和它们的礼器)可能一直存在于三代,虽然它的最高政治权力已经转移。
所以,其实夏商周是三代并行,就是三种文明类型并行,不是说一个取代一个,一个就没了,不是这样。司马迁《史记》的这种记述方式,蒙蔽了我们对上古文明政治形态的认知,有2000年。
还有一个就是,司马迁认为中原是核心,中原是三代文明的核心,甚至三代以前尧舜时代的核心,现在看来这些说法都不成立,司马迁不知道是故意的呢,还是可能也被其他人误导了。我估计是故意的,因为当时大汉崛起,它的文明中心在中原,所以他要把中原塑造成文明核心,而且有历史渊源,但现在看来不是那么回事。不但中原不是文明核心,而且夏商周三种文明形态是并行的。
三星堆青铜技术超级先进
三星堆就是这样,突然获得了强大的文明优势,拥有了超级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还有黄金制作技术,而殷商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甲骨文字。
宝墩,三星堆一期没有任何青铜,为什么到三星堆二期、三期出现那么辉煌的青铜文明,而且当时中原的青铜文明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三星堆有那么大的青铜神树,那么大的青铜立人,中原根本没有。商周最大的就是铜鼎,后母戊大方鼎,体量已经算最大了。但是,鼎的制作跟神树、立人比,简单多了,无非就是四面翻铸一下。
学友问:神树的同期有鼎,商周的时候有鼎?
是,商周的时候有鼎,那时候超大型的青铜器只有鼎,像尊一类,已经算大了。但是三星堆青铜大神树,全部加起来估计高10米。青铜大立有三、四米高,加上基座的话。这么大的青铜器,青铜冶炼技术,越是大件,铸造越难,因为需要高度的组织、管理、分工,才能制造出大型的青铜器。就铸造难度而言,小件跟大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到底哪儿来的呢?
那么,当时三星堆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辉煌的青铜冶炼呢?偏处西南一隅,难道四川人特别聪明吗?我觉得也不至于。
中国青铜技术从西面输入
那么,如果把三星堆跟世界文明联系起来的话,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就懂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从青铜时代开始,中国的青冶炼铜技术全都是从西面传入,不管是西南也好,西北也好,青铜文明都是从西面输入,对此学者已经形成一个定论。
中原青铜技术从西北传入
青铜冶炼技术首先出现在西北的一些早期文明形态里面,而且整个青铜冶炼技术的发达程度,都是从西北逐渐逐渐向中原靠拢。青铜文明的演进的脉络很清晰,从西输入,然后传到中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精致。传播路径相当清晰了。
巴蜀青铜技术从西南输入
前几个月,我听过许宏做了一个报告,叫“东亚青铜潮”,讲青铜文明如何从西北传入中国,传入东亚,不光是中国,传入东亚,包括朝鲜、日本。
如果中原的青铜文化是从西面输入的话,那么巴蜀的青铜文化很可能也是从西部输入,但是不一定是从西北逐渐传到西南,因为西北到巴蜀,中间路途还很遥远,而且当时是西北各种游牧部族南下逐鹿中原的时代,非常的混乱。
而且,青铜冶炼技术当时是保密的,所以即使商朝人拥有了青铜冶炼技术,也不可能传给巴蜀人。而且,三星堆的青铜,它的冶炼技术跟中原的不一样。比如,它的成分,我们知道青铜里面含铅、锌、铜,其比例会有变化。巴蜀的青铜器里含有微量的锌的元素,跟中原的成分都不一样,而且铅、锌、铜的比例也不一样。现在通过做金相分析,看来巴蜀青铜的延展性更强,而且它的硬度也更高。也就是说,巴蜀的青铜技术比中原要高。有些学者认为,巴蜀青铜技术是从中原传入,但是现在看来,不太能成立。因为巴蜀的青铜技术都比中原高了,怎么可能是从中原传入呢?一般技术都是从高的地方往低的地方传嘛。比如说,三星堆的大神树,通过金相分析,发现它的底座的硬度达到韦氏值的60度,很硬了。作为底座,除非硬度特别高,它才能承受上面的重量,否则的话,底座就被上面的重量压烂了。你想10多米高的青铜大神树,神树上挂了那么多东西,它那个底座必须特别的硬。现在看来三星堆确实拥有了这个技术,还有它的青铜焊铸技术,那些青铜大神树,是一节一节管子焊起来的,这个技术相当高超了,那个时候又没有风机,没有电,怎么能够把这些青铜管子焊接在一起?而且它上面还有鸟,龙什么的,是焊接上去的,不是整体铸造上去的,是焊接上去的,而且过了几千年还不掉下来。现在学者都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技术怎么能做到的,且不说还有黄金冶炼技术、黄金制作和镀金技术,当时在中原根本闻所未闻。博物馆的讲解员说了,中原只有很小的黄金制品,甚至都不懂得使用黄金,也不知道黄金的价值,少量的黄金饰品,主要是用于装饰青铜器或者木器的,一般都是木器上用。像三星堆这么高超的黄金技术,这么薄的黄金面具,这么长的黄金权杖,上面还镂刻精美的花纹,它的黄金制作技术非常强大,非常高超。现在看来,从金属铸造和冶炼技术来讲,中原并没有超过巴蜀,所以不可能是从中原传入。
殷商前就有南方丝绸之路
那么,现在不少学者基本上认可这个观点,就是说,西南的青铜冶炼技术很可能是从南方丝绸之路输入的。
学者一般认为南方丝绸之路在殷商以前已经开通了,所以从南方丝绸之路输入金属冶炼和制作技术,这个不是难事。
大禹曾经到西王国去学习
《荀子》上记载,禹学于西王国,就是大禹到西王国去学习。这个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我们知道,大禹跟巴蜀有很密切的关系,大禹生于西羌,他的出生地在四川汶山,《史记》里这样记载,所以禹学于西王母,这是一条线索,告诉我们什么呢?禹,或者说当时的巴蜀,从西面学到了一种高级的文明,其中包括青铜技术,这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巴蜀能够兴起这样一个高度辉煌、发达的青铜文明,这就比较清晰了。
我们后面还要讲,南方丝绸之路对巴蜀的影响。
2)是夏的龙兴之地
还有一点就是,至今,考古学界对于夏在哪里,甚至有没有夏还是个疑问,还没有敢确认,包括二里头。二里头考古队长许宏,到现在为止,还是说:我不敢确定二里头就是夏。夏到底在哪里?不明确。有没有夏?或者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夏意味着什么?是意味着种族呢?还是意味着文化呢?还是意味一种政治实体呢?大家都是议论纷纭,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我有个疑问,是什么呢?如果在夏商周并行时期存在着一个像三星堆这样强大的青铜文明的话,作为商的竞争者,是不是它有可能就是夏?因为,巴蜀文明跟夏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很有可能三星堆文化就是夏的龙兴之地、发源之地,这个我们后面慢慢来讲哈。
三星堆文化已1600年
二里头文化在什么时间段?现在学者公认,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750年到1500年。我们看,从三星堆文化一期距今4800年,发展到三星堆文化三期距今3200年,它已经发展了多长时间?1600年了,延续了1600年了。商有多少年?也就差不多六、七百年。你看,从宝墩到三星堆三堆延续1600年啊,它的文化脉络何其绵长啊!因为蜀地易守难攻,所以巴蜀文明可以在盆地里面非常从容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敌的打断。如果放到西北或者中原,那都是群雄纷争逐鹿,所以,没有一种文化能够持续1600年的,你去看好了。
蜀古史受西亚文化影响
而且,有关古蜀的记载很奇特。蜀古史一来就推到上万年。
比如说,饶宗颐先生在《西南创世纪》中谈到古蜀史,认为蜀古史系统和华夏古史系统完全不同,最显著的是古史的年代,在《蜀王本纪》中,记载古蜀帝王世系共12世,从开明上溯到蚕丛,竟有34,000年,而按华夏古史计算,黄帝及今尚不过5000年而已,而他们一来就是三万年。
饶宗颐先生将蜀古史和巴比伦古史加以比较,发现巴比伦古史中洪水时代以前的帝王,每人在位皆有万年之长,历8王而有24万年,及建都于乌尔之后,有的才在位数10年。有了这些记录,乃为信史。所以饶宗颐先生推测什么呢?在很早的年代,西亚文化沿蜀身毒道传来,可能已渗入东巴比伦的一些历史神话,故蜀人的古史系统极为夸张。他们洪水神话前的人物,以至于有万年的数字。
这跟刚才我们的推论是接近的,就是说,氐羌可能都是经长时期从西北迁徙进入东亚的上古雅利安部族。
古蜀的先王都喜欢修炼
那么,按照《蜀王本纪》,蜀古史可以上溯到3万多年。而且,蜀古史里记载的这些古蜀先王都非常特别,跟中原的帝王迥然不同。这些帝王都颇有仙风道骨,都喜欢修炼,很奇怪。比如说,在《蜀王本纪》里说: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
蚕丛、鱼凫、柏濩都死后成仙了,神化不死。而且,不光他们自己成仙,他们的臣民都随着他们一起成仙升天了。这个很厉害呵。这种概念,华夏,中原没有的,甚至西亚也没有。我们看西亚开辟史诗,那些帝王都是很豪强的,天天打仗,非常暴力,但是我们看古蜀的这些王,不但自己成仙,而且还让人民跟着他一起成仙。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岷山石室里干嘛呢?修行,所以才能够神化不死啊。
吠陀的圣王常弃位修行
这种说法,跟吠陀的记载很接近。吠陀经里称君主为maharaja,意思就是大王哈,大王一般晚年都会出家修行。吠陀传统都是这样,比如阿育王,到晚年都弃位修行,然后升天解脱。像《罗摩衍那》里的神王罗摩,最后升天归位,也把他的人民都带走了,他把Ayodya的居民也都带到灵性世界去了。
《蜀王本纪》里所记述的蜀王,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跟吠陀传统里那些rajarishi、圣王的风格特别相近,跟西亚和中原都有所不同。
蜀文化是修炼祭祀文明
流传至今的两部蜀古史,就是西汉扬雄的《蜀王本纪》和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对于历史、文化的记载,通篇弥漫着神仙家的浓重气息,可以说整部蜀古史就是由方术和神仙家交织而成的宗教信仰体系。讲黄帝都是,黄帝修道了,成仙了,升天了,非常奇特。我们看,古蜀的文化,完全是一种修炼、祭祀的文化。
三星堆出土一件古璋,上面刻着神山,神山上面有巫师打坐,还捏了一个手印,像瑜伽士修炼的形象,我不知道你们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哈?可能没有注意。打坐,结个手印打坐,在神山下面,有三个巫师,并排的。古蜀文明这种祭祀、修炼的文化,跟西亚不同,跟中原也不同,因为中原侧重的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文化,讲究伦理、礼制、兵刑等等。但古蜀是一种神仙文化,讲究祭祀、修炼,而这跟吠陀体系倒是完全吻合的。
蜀地的一些先人,像王乔、彭祖,《淮南子.齐俗训》云:
“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内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
什么吹呕呼吸,吐故纳新,这种都是瑜伽行,就是yoga,就是调息,pranayama。道教就发源于蜀地,在鹤鸣山。为什么道教发源于蜀地呢?而不是发源于中原,发源于江南呢?为什么在蜀地呢?因为万年蜀古史就是一部神仙家的古史,都是神仙家业。
这种文明属于婆罗门型
古蜀文明,不同于商周文明,它自成一个体系。而且,它这种文明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文明类型,就是所谓的祭祀修证型文明。我这部书里借用了吠陀的四种姓法概念,来分析各种文明类型。
比如,修证祭祀文明属于婆罗门型文明。从西北进入的氐羌,这些游牧民族,勇敢、好战,喜欢征服,这类文明就属于刹帝利型文明。从西北进入的基本上都是刹帝利型文明,因为如果不是刹帝利型文明,它无法在西北生存,因为西北就是征战嘛,血腥之地。我们看中山国就知道了,立了国,千辛万难,最后还被人给灭了。你看,中山国人都视死如归,根本不拿死当回事儿,对刹帝利来说,如果死在沙场上是一种荣耀,因为你有资格回天堂了,所以刹帝利如果能够在战场上死去,他绝不会逃避的,刹帝利的文化就是这样。
那么巴蜀,是一种什么文化类型呢?婆罗门型的,就是所谓的神仙家,修证祭祀体系。大家看,整个巴蜀文化体现的都是什么?祭祀。所有的青铜雕像啊,青铜器啊,礼器啊,玉器啊,全都是用来祭祀的。
而且,这种祭祀,跟中原还不一样。中原的祭祀很多带有政治目的,有很强的功利性,比如说,为了巩固政治秩序,为了团结部族成员。青铜器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使用,它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包括其礼乐文化,甚至整个宗教信仰体系。但是三星堆,我们看到,它是比较纯粹的一种灵性文化。
青铜大立人是宇宙之神
像青铜大立人,博物馆的人说是巫师,其实他根本不是巫师,他是一尊神。你看那种手势,左右臂环抱,然后他那种睥睨宇宙的神态,两足踏在4头大象上面。他根本就不是人间的帝王,是宇宙之神。如果你把他理解成人间帝王的话,完了,那这个文明就变成刹帝利型文明了,根本抓不住古蜀文明的本质了。古蜀文明是什么?婆罗门型文明,是敬神的,以纯粹的对神的爱敬来献祭,他不是把君王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啊。
很多头像都是群巫之像
我们看到很多青铜头像,那都是群巫之像,巫才有那么高的地位,甚至把他们作为祖先、祭祀的对象,陈列出来。最大的青铜立人像根本不是人间的帝王,一定是神王。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我们根本就无法切入三星堆文明的本质。
二里头没有一尊这么大的神像,二里头最多就是一条龙,所谓中国第一龙,用绿松石拼成的,但是没有人形的神像看到。
三星堆的断代时间之辩
你看二里头,公元前1750年,距今还不到4000年呢。但是也有的学者,比如许宏就提出来一个观点,他认为把三星堆文化放在距今4000年,有点过分了。他认为应该根据什么呢?就是三星堆二期出土的那些器物的时间来断代。这些器物现在从碳14分析,应该归于公元前1600年,所以他认为真正的三星堆文化是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这样等于就把二里头突出了,二里头变成在三星堆前面了。因为二里头在公元前1750年,所以他把三星堆断代时间归于公元前1600年,这样二里头就领先100多年了。这是几年前的说法,现在居然推后到公元前1200年,呵呵。
关于这一点,我们辩了很长时间,他死活咬住三星堆在公元前1650年左右,我觉得这就有点刻舟求剑了。首先来说,出土时间是公元前1650年,但并不等于这些青铜器就在公元前1650年雕刻的嘛,那么多的青铜器,不可能是一年时间里造出来的嘛,而且这么多的大型青铜器,可能原来是放在古蜀神庙里的,国之重器啊,不可能是几年时间弄出来的东西啊,肯定是经过很长的一个制造生产期,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期,到最后才不知道什么原因,把他们毁了。
学友问:我打搅一下,二里头有青铜器?
二里头也有青铜器,但都是小件的,就是铜铃啊,铜兵器啊,是比较小件的东西,没有那么大件的青铜器。
许宏咬住这一点,就是说巴蜀青铜器是中原传过去的,因为二里头比三星堆要早。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说哈。但是,我刚才说了,从三星堆青铜器本身的金相分析来看,其实跟中原不一样,铸造成分、铸造技术都不一样,所以你一定要说是中原传过去的,我觉得就有点勉强了,而且中间只相差150年,不可能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三星堆可能是夏发源地
当然,我也不是说,一定我说的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疑点嘛。而且,许宏之外,一般的学者,包括咱们四川的研究三星堆的学者,都把三星堆二期定在距今约4000年,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比较可靠的。也就是说,三星堆青铜文化鼎盛期在二里头之前。如果这个年代成立的话,那三星堆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的发源地,三星堆或许就是夏都。
我下面会讲到巴蜀与夏的密切关系。这里我们先把年代分期讲清楚,因为讲历史,分期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个时间框架,讲的实际上都是废话,就是说你都是猜测而已,没有什么史学价值,一定要放在一个时间框架里面。
3、三星堆第四期:十二桥文化
距今约3200-2600年,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代
三星堆文化最后就是第四期,二、三期以后第四期是十二桥文化,金沙、十二桥是同一期的文明,那么是距今约3200年到2600年,也就是400年的时间,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代。
巴蜀文化发展2000年了
我们看,整个古蜀文化,从宝墩到十二桥,实际上已经发展了多少年?整整2000年,整整2000年哪!巴蜀以外,要找到一个持续了2000年的一个文明体,根本找不到。
文明高度在史前超过商周
所以,三星堆的文明高度在史前实际上超过商周,因为它积蓄的时间长,积淀很厚。而且,它发力的时候,融合了当时最先进的青铜技术,所以能够对于早期华夏文明之形成做出重大的贡献。就是说,它起的作用可能远远超过商、周。到目前为止,它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了。
二、蜀是夏文明的子宫
夏发源于古蜀,这是古蜀与夏的关系。这是我提出的一个大胆假设,我先把假设放在前面,然后我们后面一步步地去论证它。
就是说,古蜀是什么?夏文明的子宫,它是先夏,或者说夏文明在此酝酿、诞生。
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晕了,因为我们通常都是认为,按照《史记》的说法,夏是在中原嘛,“夏都阳城”,历来的观点夏都是在阳城,就是河南这边,应该是在中原呀,怎么会跑到西南巴蜀这么偏远的地方。千山万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差那么远,这就很令人迷惑。
但是我对此进行了论证。我这个论证使用三重证据法,用三重证据来追溯夏文明的起源,或者说夏文明与古蜀的关系。
1、第一重证据:传世文献
首先,我们从传世文献来看。三重证据,第一重是传世文献,史料上有关夏与古蜀关系的记载。
1)大禹是古蜀羌人
第一,夏王朝的创始者,就是传说中的大禹。大禹是什么人?古蜀羌人。
大禹出生于四川汶川石纽
《史记-六国年表》序云:“禹兴于西羌”。
《史记集解》云:“孟子称禹生石纽,西夷人也。孟子说的哈,你们祖先,孟子说的。
《传》曰:'禹生自西羌’是也。
唐代学者张守节《正义》云:“禹生于茂州汶川县,本冄駹国,皆西羌。”
墨家弟子随巢子言:禹生于石。
《淮南子.修务篇》亦云:'禹生于石。石就是昆石。
《华阳国志》记载:岷江上游广柔县境为大禹圣地。很可惜,这个地方现在被地震震掉了。传说中的大禹洞,禹的出生地就在石纽这个地方,原来是有的,后来被地震震掉了,但是我查了一下地方志,里面有一些大禹洞的照片。
大禹洞被人崇拜了数千年
大禹洞在非常幽深的峡谷里,是一个山洞,里面有一块石头,是血红色的,它的形状象yoni,就是女性生殖器。据说禹的母亲生出禹以后,就把禹放在这块石头上,夏禹身上有血嘛,胎盘的血就把这块石头染成了红色,传说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它其实跟生殖崇拜有关。在大禹洞附近,还有一个石洞,里面有一个天然的linga,就是男性生殖器,很神奇的。这是当地羌人崇拜的地方,尤其妇女要怀孕,就去崇拜那块龙阳石。山下是yoni,山上是linga,真可谓天造地设。那个大禹洞,被人崇拜了数千年。
而且在《华阳国志》里记载,当地人对这个地方非常敬畏,一般人不准到那个地方放牧,就是石纽附近。而且如果有罪犯逃到那个地方,躲起来了,躲过三年,罪就被赦免了,因为当地人认为这个人已经被大禹加持过了,得到大禹护佑了,所以说他的罪已经洗清了。《华阳国志》里记载的,从民俗学的材料来证实,这个地方确实跟大禹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而且,《水经注》也说:“广柔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
从各种文献记载来看,禹就出生于四川汶川的石纽这个地方,哪怕不一定是出生地,但禹的起源地,肯定跟汶川有密切关系。
2)与夏有共同的祖先
黄帝的夫人是四川盐亭人
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说,根据史料的记载,禹的祖先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而且,根据史料记载,黄帝的夫人,大家知道叫什么名字?嫘祖,就是发明桑蚕业的妇女嫘祖,嫘祖是什么地方人呢?现在考证,四川盐亭,四川盐亭至今还有嫘祖庙。
黄帝的儿子娶蜀山氏之女
《史记》里也说,黄帝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
而且,关于黄帝的传说兴起于西方,西北特别崇拜黄帝,夏后氏也特别崇拜黄帝,殷商反而不太崇拜黄帝。为什么西南的蜀人特别崇拜黄帝呢?按照《史记》来说,夏后氏特别崇拜黄帝,所以夏后氏可能就在古蜀,因为黄帝兴起于西北和西南。《史记》讲到:“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之女,生高阳,封其支庶于蜀”。通过黄帝跟禹的关系,黄帝跟夏的关系,折射出古蜀可能就是夏。
3)与夏有共同的体系
夏启派大臣管理巴蜀宗教
那么,第二个,《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并且听讼于巴人。也就是说,夏启派了他的臣子孟涂,司神于巴,就是管理巴地的宗教事务,我们知道,国之大事为祀与戎啊,祭祀是头等大事,居然由夏启派孟涂来管理巴地祀神的事情,而且孟涂还能听讼于巴人,也就是说,他能处理巴蜀的法律事务。这一条《山海经》的传说告诉我们什么呢?巴、蜀、夏可能拥有同一套祭祀体系,同一套信仰体系,同一套法律体系,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4)蜀是夏的龙兴之地
夏娶巴蜀女孩以保证血统
在《尚书》和《史记》里记载,夏桀娶岷山氏二女。
你看,这个夏天子老是娶巴蜀的女孩,夏为什么特别喜欢巴蜀的女孩?是不是因为巴蜀的女孩特别漂亮呢?我觉得这个可能不是特别重要,对他们王室来说,巴蜀是夏的龙兴之地,所以他一定要娶从祖先龙兴之地来的女孩,保证血统的纯正。
比如说满洲人,皇族,他一定要娶满族人的后代做正妃,皇后必须是满族人的后代,这是一个惯例,因为血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一个王族的血统,纯正性非常重要。满洲人特别强调血缘。所以夏天子老是娶蜀地之女,这透露出来一个线索。
商汤流放夏桀于蜀地南朝
而且,商汤灭了夏以后,把夏桀或者夏的遗民流放于南巢,蜀地的南巢,其实就是打发回老家去了。
为什么要把桀放逐到蜀地的南巢?为什么不放逐到江浙去?为什么不放逐到东北去?一定要放逐到蜀地?因为巴蜀是夏的龙兴之地,放回老家去了。通常三代,也包括三代以前,都有这个习惯,就是说,你失败了以后,就被放回你的老家去,他不灭你,他还让你保留祭祀,保留你的文化。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就是说,你虽然灭了,但我不完全消灭你,还是让你保留一块地方,让你能够传承你的血脉,传承你的信仰,传承你的文化,而且一般都是放回老家去。那时候就是贵族政治嘛,讲究规矩。比如说,殷商被灭了以后,就被打发到宋地去了,又去建国了。所以当时商汤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所以,总结起来看,夏与古蜀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法律体系,蜀与夏有共同的祖先——黄帝,然后,夏后氏多娶蜀女,夏遗民又被流放于蜀地,种种迹象显示,蜀或许就是夏的祖宗龙兴之地。而三星堆古蜀王国乃是夏文明的子宫。
帝杼回汶川石纽会盟诸侯
还有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最近新出土的一件地下文献又证实了。2004年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出土了一块东汉熹平二年的景云碑,东汉的景云碑,在重庆出土的。
碑文记载,大禹的后代夏后氏少康之子帝杼。我们知道,少康是中兴夏朝的,是中兴之主,少康派了他的儿子帝杼,遵循大禹石纽汶川之会的遗则,所谓“循禹石纽汶川之会“。“甲帐龟车,巡狩回蜀”。也就是说,少康之子帝杼继位以后,为了显示他的权威,重新回到了祖先龙兴之地,就是汶川石纽那个地方,按照大禹曾经立下的遗轨,会盟诸侯。
根据传说,大禹曾在石纽大会诸侯,据说与会者上万。其实就是很多小的部族、酋邦,我们不要用后来大一统的局面来想象上古,所谓与会者万国,这些邦国并没有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国家,只是推一个共主,就是联盟的盟主,称为夏后氏,那么联盟的成员就是诸夏。然后大家定期来会盟一下,其实是很松散的一种联盟体系。
帝杼曾经组织了这么一个汶川之会,而且按照大禹的遗则,“甲帐龟车,巡狩回蜀”, 甲帐龟车是什么东西呢?它是一种战车,实际上是牛车,它的车顶像一个乌龟壳一样,而且全部蒙上皮,叫甲帐龟车,这个就是象征夏后氏的权力,夏后氏出行就要摆出甲帐龟车。
5)夏是一个文化概念
夏,严格说起来,其实不是一个朝代的意思,也不是指一个政治实体,它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果说你接受了这种先进的文化,或者说你想要加入这种先进的文明共同体,那么,你就被诸夏联盟所接受,你就变夏了。跟种族没有关系,跟地域也没有关系,甚至跟朝代也没有关系。夏其实不是一个朝代,夏是一个文明共同体。
所以你看,在殷商甲骨文里,一个字都没提到夏,没有,找遍甲骨卜辞好了,成千上万的甲骨文找不出一个夏字,如果商汤曾经灭了所谓的夏朝,他们应该对商汤歌功颂德啊,应该对夏朝的帝王进行口诛笔伐,这是很正常的嘛。但是,甲骨文里一个夏字都没有,奇怪吧?这说明什么?证实了我的观点,夏根本不是一个朝代的名号,也不是一个种族,也不是一种地缘概念,它是一个文明共同体,是一个文化概念。
当时很多部族都自称为夏
其实当时很多民族、很多部落都自称夏,包括西北的氐羌,也自称是夏,甚至一直到阿富汗,还有大夏。那么现在西方学者包括苏联的学者通过考证,认为在距今4000~5000年左右,当时中亚、西亚,包括中国的西北这一带,有很多的游牧部落,或者酋邦,都自称为夏,比如伊朗人、塞族人。
夏源于梵文Aryan雅利安
为什么会这样呢?夏实际是起源于一个梵文字,就是Aryan,雅利安。傅斯年考证,夏通雅,夏和雅是同声字,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也就是说,雅利安就是夏。
雅利安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一开始我就讲到了,雅利安跟种族没有关系,不是像后来的西方学者、希特勒宣传的雅利安是高贵民族,有什么优秀血统,错了,雅利安是一个文化概念。Aryan这个词,它的梵文原意是什么呢?高贵、纯洁。作为名词用,意思指的是朋友、老师。也就是说,它是跟文化有关的一个概念,跟种族、血统、地域没有任何关系。在《吠陀经》里也讲到,那些达塞人,他们一开始是野蛮人,但是后来受到神的祝福,成为了雅利安人,所以雅利安跟种族没有关系。从雅利安这个词的本意来说,跟夏的概念完全是吻合的。
这一点迷惑了后来所有的历史学家,他们一定要从一个种族的角度、血缘的角度、朝代的角度去追踪夏、追踪雅利安,但是后来都坠入云雾之中了,不知道它究竟从何而来。但是,如果把夏或者雅利安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就很清晰了。
夏传承了雅利安文明体系
种种迹象来看,夏传承了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就是雅利安文明。雅利安代表一个文明体系,而这种文明体系经过数条通道,其中就有所谓的南方丝绸之路,输入了古蜀。
属于婆罗门型雅利安文明
而且,这个雅利安文明体系里面,其实也非常复杂,有多种类型,我们刚才讲到,有刹帝利型的,有婆罗门型的。
从西北传入的,是属于刹帝利型的雅利安文明,而传到古蜀的恰恰是什么?婆罗门型。这就很可贵了,婆罗门型雅利安文明,那就是最顶级的雅利安文明啊,雅利安文明里面也分等级的,而最顶级的雅利安文明进入了巴蜀。
属于一种和平的玉帛文明
我们看三星堆博物馆里,没有兵器,出土的一些所谓兵器都是用玉石做的,根本杀不了人,说明这是一种玉帛文化。完全是一种和平的、精神导向的、以解脱修证为目的的,这样一种文化,我们称为玉帛文化,它的实质就是婆罗门文化。
华夏继承了源头文明基因
我觉得,后来华夏整个礼乐文明的形成,跟这个传统有莫大的关系。礼乐文明为什么在华夏出现了?为什么华夏文明能持续数千年而不灭?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复兴华夏文明?华夏继承了一个什么文明?就是我所谓的文明基因。这种源头文明是婆罗门型文明,是文明基因的实际传承者。天地人一体共存的文明基因,就是由西南传入的。
这个价值就相当大了。要找到华夏文明的本源,发现华夏文明的本来面目,找到华夏文明最终极的价值,必须从三星堆文化入手。
这里我们讲,从史料的角度,史料的角度记载夏与巴蜀的关系。
6)近代学者的说法
近来学者对三星堆与二里头之文化近亲关系逐渐已有认识,比如,有的认为夏与蜀既是文化同源,又各自独立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交往、交流,或者认为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也有的认为,蜀与夏的确可能是文化同源的南北两大支派。
“夏禹文化西兴东渐”之说
学者谭继和撰《禹文化西兴东渐简论》,进一步认为,禹治水始于岷山,扩及九州,提出夏文化初起于西蜀而兴盛于河洛的看法,并概括为“夏禹文化西兴东渐”之说。
“禹挥师北上开创夏朝”说
比如段渝,四川三星堆研究会的会长,他认为,古蜀人的一支出川东进,在中原的诸夏部落中获取了支配性的地位,因而成为盟长,从此被称为夏后氏,并将古蜀文化的主要元素带到了中原,随后又通过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段渝教授断言,从众多史籍关于禹生石纽的遗志记载来看,只有把禹的出生地放在四川西北的岷江上游,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惟其如此,禹生石纽的传说才可能在古蜀之地长期保留下来。及禹长后,东进中原,开创夏王朝,随禹东进的羌人也就转化为夏王朝的主体部分。这就说得很清晰了,他认为是禹挥师北上,跟中原的文化融合,开创夏朝。
这个是从史料来看。
2、第二重证据:考古出土
那么从考古出土来看,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现在看来完全有可能。
1)跟二里头关系密切
出土器物跟二里头的相近
我们昨天去看了三星堆博物馆,我们发现,三星堆有很多的出土器物,跟二里头的是相近的,跟二里头的东西有亲缘关系。
比如,二里头的一些陶器,比如陶盉之类,三星堆都有。
比如,二里头最重要的一种铜牌饰,镶嵌绿松石的铜制牌饰,一般认为是挂在臂膀上的,是一种王族标记,在二里头和三里堆都出土了。
所以,二里头与三星堆,现在一般学者认为,两者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再比如,我们在三星堆发现有大约五千多枚海贝,从印度洋来的海贝,而二里头也发现了大量的海贝。在绿松石龙旁边的墓葬里面,出现大量的海贝,也是产于印度洋的海贝。
所以,种种迹象来看,二里头,所谓的夏,跟古蜀之间实际上有密切的关系。
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两地出土的陶盉、高柄豆、玉璋、玉戈、玉圭等器物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学者们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少线索可循的内在联系。
三星堆可能是当时最先进的上古雅利安文明的输入口,也就是说,它是改革开放前沿。当时的三星堆跟二里头有紧密的关系,照段渝说,是大禹挥师东进,与中原群雄逐鹿,最后确立了他的夏后氏的地位。所以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当时最先进的文明,通过三星堆这个文化飞地,传入中原了。
二里头有很多“华夏第一”
二里头,我们看,这个文明出现也非常突然。许宏一直说二里头有很多所谓中华第一,很多前所未见的东西,在二里头突然出现了。
二里头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有中国若干之最,按照许宏的概括,第一是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第二是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第三,二里头有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第四,出现了最早的陶排水管,就是陶制的排水管,我们在中山国也看到了,陶制的排水管实际上在二里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还有什么呢?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就是说,它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宫室建筑使用了最早的营造规划。这一切,在二里头第一次出现了,在华夏大地上哈。
它们从何而来呢?
这些如此先进的整体性的营造规划理念和营造技术从何而来呢?突然在华夏大地上出现那么多第一个,那么多最早的东西,究竟从何而来呢?并且,二里头文化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群,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甚至超过晚期,二里头早期的文明成就比晚期还要更发达,奇怪吧,说明它的文明实际上是在递减。
我们知道,二里头是中原各种文化融合之地,实际上原来是一无所有的地方,突然出现一个这么早的华夏第一王都,那么多第一个,第一个营造规划,第一个干道网,第一个排水系统,第一个青铜器作坊,突然出现了,这又是个疑问。
它们是印度河文明的强项
但是,如果我们再从世界史的角度回头来看,实际上二里头所谓的这些华夏第一,差不多一两千年前在印度河都已经有了。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已经有了什么呢?城市规划、中轴线布局、道路网、功能性区块分隔、排水设施、青铜技术,这些都是印度河文明的强项。4700年前,印度河文明鼎盛的时候,这些所谓华夏第一已经都有了。
印度河的城市也没有城墙
另外一个,二里头古城遗址没有发现城墙或者壕沟。许宏说这叫大都无城。这体现出一种什么思路呢?就是王者无敌。王者之城是不需要设计城墙的,因为他的控制区域很大,附近有城拱卫。另外也表明,它能够以王德降服天下,所以他不需要城墙。王者无敌,天下无外,是这样一种理念。
三星堆有城墙,但并无防御功能。而这恰好也是印度河城市的特色之一,印度河的城有城堡,但是没有壕沟和城墙。
二里头得到了雅利安文明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正是通过三星堆这个文化飞地、文明通道,二里头的夏后氏得到了来自印度河雅利安文明最先进的文明理念和先进技术,从而崛起成为华夏第一王朝乃至东亚的文明中心。
那边印度河文明衰落的时候,这边华夏文明兴起,这就是文明的薪火传承。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以后,灰飞烟灭,消失了,这个文明突然就消失了,连印度人都不知道这个文明去哪儿了。但是,我们在三星堆、二里头发现了它的踪迹,而且发现印度河文明的各种符号、各种信仰和理念,在华夏被完好地保存,而且后来一传传了几千年,传到今天其实还是这一套东西。夏商周,其实华夏文明的根本还是在这里。
2)到二里头有条通道
学友问:你有没有考察一下从三星堆到二里头,有地理的通道,有没有?沿路有没有一些个遗迹,就是从三星堆传到二里头文化,沿路有没有发现什么东西?
有。这个学者都已经考证了,我下次可以跟大家再仔细论证。大致二里头与三星堆之间的通道,就是我们将要去的汉中,由此可以出蜀,再往东进发。
打通此道就能够囊括天下
诸葛亮北伐一定要走汉中道,定军山就在那儿,跟司马懿龙虎相斗,其实都是在这里发生的。
所以为什么我建议到汉中?其实也是考察游学。我们知道,四川与北方文明的交流通道,汉中是一个必经之地、咽喉要道,这条路你如果杀不出去,你就永远闷在四川了,巴蜀你就出不去了。一旦这条路打通,进入西北,那就能囊括天下了。照司马迁说:起于东南者,收功于西北。
秦平了巴蜀以后,获得充足的财力、物力,才能够最终兼并6国。刘邦也是先做汉中王,汉王,然后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褒斜道,暗度陈仓,最后打到长安,然后从西北再统一天下。包括共产党也是这样的,先是兴起于南方,后来打到延安,再从延安统一天下。司马迁总结的这套历史规律,很有道理。因为西北高啊,东南低啊,一旦占据西北,就是占据制高点了嘛,无人能挡。
其实从华夏文明一开始就已经是这样一种格局了。
蜀挥师北上形成中原文明
为什么当时蜀能够兴起?也就是说,夏能够凝聚成一个华夏文明,是因为什么?夏建都于蜀,后来又挥师北上,然后再逐鹿中原,最后定鼎中原,二里头是在中原嘛。
中原融合了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最后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就是中原文明形成了,夏定鼎中原。
三星堆是外来文明的通道
中华文明的兴起,其实历次都是靠输入先进文明。汉唐兴起,吸收了佛教文明;现代中国兴起,依靠输入西方文明。实际上在佛教征服中国之前,最早的中国已经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雅利安文明。。
三星堆是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管道,而开花结果却在二里头。所以我跟许宏说了,我说ok没问题,你就算把三星堆文化往后推到公元前1600年,也没关系,但这不能否定三星堆作为一个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通道,Ok,它可能没二里头早,但是作为一个通道,可以把先进文明传到中原,可不可能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三星堆是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管道,它是文化飞地,它是一个改革开放前沿。深圳不可能取代北京吧,但是深圳很重要,没有改革开放前沿,整个中国就无法拉动起来,现代文明就无法建立起来,这是很清楚的。
印度河文明植入了三星堆
三星堆文化二、三期是印度河文明的直接植入。这个我后面还要再给大家考证,通过解读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来一步步考证。
三星堆文化又被商周吸收
三星堆与印度河久有交通,故彼时三星堆乃成为文化飞地,其文化又为并起的商周所吸收。其时正当印度河的衰落期,吠陀文明的火炬最后由中国接手。
华夏继承了最先进的文明
三代确实是当时最先进文明的继承者,上古吠陀文明的火种最后传到华夏手里,所以华夏文明任重而道远。这个就是华夏的天命,上古吠陀文明要由华夏来唤醒、来复兴,因为华夏继承了文明基因,而且是最高级的文明基因,婆罗门型的文明基因。
华夏被赋予了这种天命,文明基因里有这个东西啊。如果自己不觉醒,认识不到自身的文化使命,认识不到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文化血缘和文明基因,怎么振作起来呀?文明复兴的动力在哪里啊?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呢?
2)大禹的真实身份
第一讲文献,第二讲考古,第三要讲大禹的真实身份。
禹跟水神筏楼那完全吻合
夏禹跟《梨俱吠陀》的筏楼那,就是水神筏楼那,有密切的关系。《梨俱吠陀》的《筏楼那赞》里面,讲到筏楼那的身份,我给大家读一下哈:
最胜明神,测量天师,现身大地,创立四维,水天行宫,古老辉煌,是此神王,我等主人。
我们看,有关夏禹的神话传说,在长沙子弹库楚帛书里,讲到了夏禹是一个开创天地的大神,还测量天周度数,后来又治理天下水土。你看,他的身份跟筏楼那完全吻合,筏楼那是什么呢?“最胜明神,测量天师”,能够测量天周度数,同时他又“现身大地,创立四维”,开辟天地时空。“水天行宫,古老辉煌”,说明他是水神,而禹也是水神。
禹出生就是一条黄龙,而且《尚书》记载大禹即位的时候,乌龟、鱼鳖什么的都来庆贺,就是水神当位,鱼、鳖、虾全都来庆贺了,说明大禹是个水神。鱼、龙、蛇一般都认为跟水神有关,禹是龙王,跟雨水有关系,所以天旱就要祭大禹。绍兴有大禹陵,古代逢大旱缺水,就要祭大禹。所以禹实际是水神。但同时他又是什么呢?开辟天地时空的宇宙大神,跟筏楼那的身份完全吻合。《山海经》里还有一个水神,叫禺彊,人面鸟身,乘龙践蛇,立于北极,很可能就是禹的原型。
二里头透底器是禹的神主
我从二里头的出土器物里面,找到了有关禹的线索。是一个双身蛇透底器,金文里面的禹字,源出二里头出土的透底器。它是斗型的一个陶罐,上面塑了两条头立起来的小蛇。你看这个禹字,下面像罐子,而且是没底的罐子,然后上面有小虫伸出来。而且,在这类透底器上面,还有双身蛇、双头蛇,这个在吠陀文化里是水神的象征,是水神筏楼那的象征符号。斗型陶罐象征北斗,所以禹也是北斗、北极之上的宇宙大神。
所以,二里头的所谓透底器是禹的神主,就是牌位,禹的牌位。二里头开始正式祭祀禹,把他奉为夏的祖先。那么,祭祀就需要神主,就是一个牌位,那么他们就做了这个双身蛇透底器。所以后来的甲骨文没有禹字,金文里的禹字,实际上是透底器的一个象形。
三、三星堆的最大特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解读三星堆,聚焦三星堆了哈。关于三星堆一些大概的介绍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昨天在博物馆也基本上都看了、听了,常识性的东西我就没必要再重复了。我只想提出来一些最重要的特征,或者说一些最重要的线索,给大家一个提示。
整个三星堆文明最大的特征是什么?我总结了,有两个。第一,前面讲过了,它是婆罗门型的文明。
1、来自热带和海洋
第二,来自热带和海洋。它和热带和海洋有关,这是三星堆最大、最奇特的一个特征。
1)大象牙
(学友:象牙是属于热带动物。)你说对了,象牙。
象牙不是成都本地产的
很多人认为象牙是四川产的,金沙的小朋友这么说的哈,但是三星堆博物馆说是通过贸易来的,这是比较客观的说法。
其实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你看出土的都是成吨的象牙,而象的头骨只出现一个,金沙挖掘出一个象头骨,而且还是小象的头骨。这1米8长的大象牙,说明那时有应该非常巨型的大象才对呀,但是没有找到任何巨型的大象遗骨,只有一个小象的头骨,两颗小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而且,有一点,巴蜀到现在都是一个很潮湿的地方,它的土地很松软,大象根本无法生存。大象在土地很坚硬干燥的地方,它那个脚才不会陷下去,大象多沉啊,像三星堆这种沼泽地带,走几步,老早都陷到沼泽里爬不起来了,成都也一样的,盆地,很松软的土地,根本不适合大象居住,虽然天气比较热,但是,从它的土壤来说,不适合大象生存,而且沼泽、沟壑纵横,这不是适合大象生存的地带。
王族祭祀必须要有象牙
学友问:可是贸易买这么多大象牙干什么呢?奇怪。
肯定是为了祭祀,这是没问题的。因为在当时,象牙是一个战略资源,它跟青铜器一样的,是祭祀通天的必要手段,而祭祀是一个王族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大家为什么推举你做王?因为你在祭祀,你代天下人做祭祀,你有这个资格,而且你有资源。做祭祀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像烧两块木头就行了,不是那么简单的,要有青铜礼器摆出来,要有青铜神像立起来,大象牙从千里之外运过来,然后献给神灵,那是很复杂的一套祭祀体系,这是一套复杂、精深的文化,所谓通天文化。祭祀绝不是我们现在想象那么简单的事情,需要庞大的资源,庞大的组织管理。当时整个文明就是围绕祭祀展开的。
通常我们以为,先有农业生产力发展,然后才有文明产生。现在看不是这样的,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发现最早的人类巨石阵,叫哥贝利克石阵,当时人类在那里举行祭祀,观测天象,发展他们的一套宗教信仰体系。那个时候农业根本就还没出现。这个发现很重要,就是说,应该颠倒过来,是先有祭祀修炼体系,然后才有文明的形成,然后才有农业啊,才有政治啊,才有经济啊,才有生产力发展。因为除非有信仰,能够把所有人凝聚起来,才有可能去发展其他事业。人心都凝聚不起来,怎么能够团结一致,一起去征服、开发自然呢?不可能的呀。你靠单个人,力量是很微薄的。所以其实最先发展的是祭祀修炼体系。
所以,这些大象牙,是战略资源,祭祀必须有的,没有这个,你就没有资格祭祀了,没有资格祭祀大家就不认你了,所以象牙为什么要成吨成吨的储藏起来。如果蜀地产象牙的话,何必要那么成吨成吨的储存起来呢?有必要吗?
(学友:本地要有也就不珍贵了,从外来的才珍贵。)对。
象牙产于印度的亚洲象
而且当时南方丝绸之路开通了,有那么大的象牙的象,沿南方丝绸之路找,只有印度的亚洲象,主要产于印度阿萨姆那个地方。你到动物园去看的话,印度象公象的象牙特别长,母象是没牙的,很奇怪的。
这么多的象牙,堆积成山,1米8长,那么长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出土过,其他地方也没出土过这么长的象牙。中原后来到殷墟富妇好墓才出现一些象牙器,而且都是小件,就是拿象牙刻个杯子、簪子什么,就是说非常珍贵。象牙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我们这儿不产。
2)海贝
海贝是印度洋的东西
包括海贝也是这样的。三星堆发现的海贝叫子安贝,是产自印度洋的东西,为什么夏商周都要把它作为最珍贵的货币呢?因为我们这儿不产啊。(学友:少才能当货币)你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啊。
海贝就是史前的美金
甚至我们在中山国都看到海贝了,中山国都一直在使用海贝啊,上古世界体系,你看它持续的时间其实很长。
学友问:从齐国那边过来的吗?原来春秋战国时候,说齐国富裕就是齐国有海贝?
没有,齐国没有海贝,齐国不产海贝,齐国富裕是另外一回事哈,你别扯远了哈,这是另外一回事儿。
一直到中山国都使用海贝,说明印度雅利安文明覆盖之广、持续之久,远远超过我们想象。当时它是一个世界体系,史前世界体系,它使用的货币是什么?海贝。海贝实际上就是史前的美金,世界通用的。
3)红玛瑙
红玛瑙手镯是标准的印度河首饰
还有,金沙出土的那种手镯,有红玛瑙珠子的,红玛瑙和绿松石串的手镯,那种红玛瑙是标准的印度河产品。包括它的形制,绿松石珠串,中间一颗红玛瑙,标准的印度河一期的首饰。
这种红玛瑙只有阿富汗产,学名肉红石髓,其制作需要特殊的烧炼技术。商、周、战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里都有出土,甚至西亚、埃及都有,战国以后就没了。红玛瑙在青铜时代早期的新疆也出土过。
2、文明传入的通道
雅利安文明从两路传入中国,现在看来,这个路径是存在的,在它的输入线上出现了什么?来自印度河的物件,这就从考古上证明了这个路径确实存在。
无论青铜技术也好,象牙也好,海贝也好,红玛瑙也好,黄金冶炼技术也好,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了巴蜀呢?这个通道很重要,没有通道,论证上就缺了一个环节,只能成为一种假设。
殷商前就有南方丝绸之路
现在看来,这个通道确实存在,它就是南方丝绸之路。殷商以前已经开辟了南方丝绸之路,也就是所谓的蜀身毒道。
张骞看到了蜀布和筇竹杖
在《汉书》里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西域大夏看到了蜀出产的蜀布和筇竹杖,然后他就打听到,从巴蜀有一条道可以通到天竺,然后从天竺进入西域。因为当时西域被匈奴霸占,所以从西域无法进入大月支。汉武帝想跟大月支结盟,但是通道被匈奴切断了,所以当张骞就想通过蜀身毒道,从天竺进入西域,跟大月支联系上。大夏,就是现在的阿富汗这边。
筇竹是四川邛崃产的竹子
筇竹就是咱们四川邛崃地方出产的一种竹子,所以叫筇竹杖,特别漂亮,所以甚至远销天竺。我估计拿这种竹杖走路,特有仙风道骨,神仙都是拿竹杖的,所以远销出产神仙的天竺了。
蜀布在四川当地叫做夏布
那么蜀布是什么呢?大家知道吗?有研究吗?听说过没有?我们都听说过蜀锦,蜀锦就是四川的织锦,是很有名的。
蜀布,我是从高屯子的夫人那里了解到的,因为她专门研究、收集蜀锦和蜀布。现在,成都这边已经不产蜀布了,在羌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四川大凉山山区里面,还有人能够制作蜀布。它实际上是一种麻做的,但这种麻的质量特别好,而且颜色漂亮,实际上是明黄色的一种亚麻布。从她发给我的照片看,特漂亮,很柔软、很高贵的感觉,明黄色的。而且,她给我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她说这个蜀布啊,在他们当地不叫蜀布,叫什么?叫夏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线索。
蜀确实可能就是夏的发音
也就是说,当初张骞在大夏看到的是夏布,是司马迁把它记载成蜀布了。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说明什么呢?蜀与夏的关系。你看,当时蜀地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就是蜀布,而它的本名是夏布。下次可以请高屯子的夫人给我们讲一讲她对夏布的研究,我觉得挺有意思的。蜀锦啊什么的,她收集很多,那个蜀锦特漂亮。你看三星堆青铜人像穿的衣服有很多绣花,那其实就是蜀锦。
寇老师:我们今天上午就讲到这里,感谢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