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青铜器
青铜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大件青铜器在夏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二里头时期)开始出现,到商代前期(二里岗时期)和商代后期(殷墟文化时期),出现了大量气势恢宏、纹饰繁褥的呈组合的青铜器。进入西周、东周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长篇铭记历史事件的青铜器,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两个特有现象。青铜器的制造和发展,历代绵延不断,但其对社会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在先秦时代。
秦始皇陵一号坑青铜马车青铜器是红铜与锡的合金,繁盛于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了1600余年,司母戊鼎大方鼎是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其他出土的如鸮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商龙虎纹青铜尊、琱生簋、匽侯盂、青铜冰鉴、曾仲游父壶等青铜重器亦是我国国宝,他们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在冶金领域的霸主地位。今天玉斋君就为大家整理了《国宝青铜器》,供大家赏阅!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 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 ,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
大盂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又称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虢季子白盘虢季子白盘(Ji Zibai Plate of the Guo State),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商龙虎纹青铜尊龙虎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出土于阜南县。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3组相同纹饰,皆双虎食人之状。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琱生簋西周琱生簋是贵族琱生为其祖先制作的宗庙祭祀时使用的青铜器。器内铸有104字铭文,记述琱生在一次关于田地的狱讼中,得到本宗族宗主的庇护,达到了多占田地的目的。
匽侯盂匽侯盂,西周,盛食器,1955年出土于辽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山嘴子镇海岛营子村(时属热河省凌源县),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盂高24.3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3.3厘米,盂口内壁刻有"匽侯做饙(fēn)盂"5字铭文。证明了西周初年辽宁一带在燕国封地之内。
青铜冰鉴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战国时的冰酒器。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
曾仲斿父壶曾中游父方壶现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曾中游父方壶造型美观,文饰华丽,是技艺极高的艺术珍品,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
铜鼎铜鼎是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最初用来烹煮食物,后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鼎,古代原是饪食器,后来变为统治阶级政治权利的重要象征,视为镇国之宝和传国之宝,也是"明贵贱,别上下"等级制的标志。
吴王夫差矛吴王夫差自用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骹(又称(上竹下角),为装柄之用)中空。骹口扁圆,口沿内凹。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据专家考证,鈼为矛属刺兵器。由此可知,此为吴王夫差自用,此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
铜盘商代至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水器。当时盥洗用匜浇水,以盘承接。小的盘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脸,大的盘也用以洗浴。此盘高36、口径22cm,器身饰饕餮纹、弦纹。圈足上有三个十字形镂孔,为承水盘,主要用以洗手洗脸。
铜爵铜爵是中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可以说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尤其是在商代,它是最典型、最常见和最基本的酒礼器,是当时等级、身份标志的青铜礼器组合的核心器(西周以后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这一时期铜爵的这种特殊功能,来自于夏人已将铜爵作为特殊身份的标志。
铜簋高23.8、口径23.8cm器身饰弦纹、饕餮纹。饕餮目方形凸起。足部有三个“凸”字镂孔。
铜钺钺在商代是武器也是礼器。据史书记载,钺为一种古代兵器,青铜制,圆刃或平刃,安装木柄,持以砍斫。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古代兵器或刑具,青铜制作。圆刃,用于砍杀。形状象后世的大斧。有穿,安装长柄。有些钺雕镂精致的图案,并有玉石制的,可能是作为仪仗或殉葬用的。盛行于商及西周。
铜觚古代饮酒器,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酒杯。长身、侈口、细腰、圈足。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商代前期的觚较商代后期和西周的粗短一些。此觚通高18.8、口径12.4cm。器身饰凸弦纹、饕餮纹。圈足有三个“十”字镂孔。
铜尊该青铜尊为盘龙城遗址晚期器物,纹饰较为细密。肩部饰以凸弦纹、夔纹、联珠纹,腹部饰由三列夔纹组成的凸弦纹。
七乳七兽镜两汉时期铸镜品类丰富。龙凤作为历史的图腾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体现在铜镜上则是每个朝代,各民族的铜镜上都有着不同面貌的龙凤纹饰。两汉时期的铜镜上,各式各样的龙纹,成为铜镜的主要纹饰,
凤纹铜镜春秋战国的铜镜多集中在战国时期,如“山字纹镜”“羽纹镜”“云雷纹镜”“花叶纹镜”“龙纹镜”“变形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镂空龙纹镜”“菱纹镜”“猴纹镜”“凤纹镜”等品类,春秋时期的铜镜不多见,除类似绳纹的“龙纹镜”偶见外,其他品种很难见到。
叚氏盘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叚氏盘,天门李场乡黄家店出土。盘内底铸铭5行20字:叚仲鬴履用其吉金自作宝盘,子子孙孙其永用之。
提炼炉战国人用的取暖工具。
铜镬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九连墩2号幕出土,煮牲器,通高66,口径79,两耳间距104.4cm。
铜方鉴中国在商代(公元前17世纪初一前11世纪)也已懂得用冰块制冷保存食品了。在中世纪,许多国家还出现过把冰块放在特制的水柜或石柜内以保存食品的原始冰箱。直到1910年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在美国问世。青铜隔热性强,因此被常用来制作用以保存食品的容器,通常被称为铜鉴。
错金银龙凤纹铁带钩"错金银龙凤铁带钩",是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所谓"带钩",通俗说法就是今人所用的皮带扣之类的物件,原本是古人用于腰间革带的"皮带扣",一般不过10厘米左右,而实用的墓葬带钩一般都出现在死者的腰部,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件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先秦时代的一件"错金银龙凤铁带钩",却出现在死者头部。
三棱形箭镞春秋战国人使用的武器
楚王孙渔戟楚王武器
铜面具研究者认为该面具属于马面饰,这在商代还是第一次发现。从面具的功能来看,它的使用范围应该更加广泛。
铜圆鉴保存食物的容器,战国人的“冰箱”
父乙鼎神比干子孙中的一支王氏逃到四川一个叫郪的地方落户。"郪"为广汉郡辖县,因此广汉郡的王氏又为"郪县王氏"。这一说法被清朝光绪已丑(公元1889年)时,在郪县辖地发现了一件轰动金石界的青铜礼器"商父乙鼎"所印证。"商父乙鼎"上的铭文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商王武丁组织的一次狩猎活动。"郪县王氏"先祖为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和追杀,而于商末周初举族迁徙到现郪江地区时,携至到此的传家宝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