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险的“箭扣长城”名称溯源
“箭扣长城”是长城最著名的险段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非专业人员擅自攀爬此段长城,容易陷入危险境地,至今已发生多起事故。为保护长城遗址,“箭扣长城”在去年启动大修,从“天梯”至“鹰飞倒仰”长达1003米的一期修缮工程已经完成。就在不久前,二期修缮工程也已经启动,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那么,“箭扣”之名从何而来?其北端的“九眼楼”为何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在修建时有什么掌故?为什么此段长城曾扬名京城?
“箭扣”之名 只有20年历史
因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
箭扣长城位于怀柔区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东与慕田峪长城相连,可与古北口、山海关衔接;西与黄花岭长城相连,可与八达岭衔接。城墙依山就势,敌楼依山势险要而建,其走势富于变化,易守难攻,历来以险、奇、峻、秀而著称。
然而,这段城墙被称为“箭扣长城”,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不但明清史籍中不见“箭扣”之名,即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文史资料和《北京地图》上也找不到这个名字。目前查阅到最早记有“箭扣”之名的史料,是2000年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编写的《长城》,其中在介绍“慕田峪长城”时说道:“再往前,长城继续延伸,经过一个名叫'箭扣’的地方,两侧山峰如削,达到1044米的高峰”,这里提及了“箭扣”,但并无“箭扣长城”之名。2001年怀柔县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怀柔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在介绍《怀柔境内长城》时,也出现了“箭扣”二字:“这段长城最低凹处,远望如一张弓放置在此,而此处正像是弯弓搭箭的地方,故名'箭扣’。”此后演变成今天通常的说法,即“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故名。”
有关“箭扣长城”的来历,民间有个传说。明代在怀柔崇山峻岭中修筑了一段40多里长的边墙,当时并没有名字。边墙修成后,一位工部官员到此巡视,当他登上一座高高的山顶远望时,发现这段边墙在群山之间,就像一个涧口,于是命名为“涧口边墙”。可当他回到朝廷时,觉得这个名字不妥,便想改个名字,但一连想了好几天,也没想好。一天他翻阅史书,忽然看到“铁马金戈仰天笑,弯弓箭扣射双雕”的句子,当即拍案叫绝,那怀柔山中新修筑的边墙形状颇似满弓扣箭,于是就将“涧口边墙”改称为“箭扣边墙”,后改称“箭扣长城”。(明清时期多称长城为“边墙”,明代北京及今天河北省北部地区所修建的长城分别称为“蓟镇边墙”、“宣府镇边墙”和“昌镇边墙”,而“长城”之名系近现代所使用。)
曾被称为“九眼楼长城”
高标准严要求修建敌楼 至今立有8块诗碑
那么,“箭扣长城”原本叫什么名字?据1993年编纂的《北京市怀柔县地名志》记载,这段长城原被称为“九眼楼长城”,因九眼楼为该段长城的最北部,且地势最高,建筑规模最为雄伟,故此得名。
九眼楼位于箭扣长城北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是箭扣长城地势最高的敌楼,为正方形双层敌楼建筑,因每边有9个瞭望窗而称“九眼楼”、“九孔楼”。该楼坐落于海拔1141米的火焰山顶部,又被称为“火焰山楼”。由于山势高峻,天气晴好时站在敌楼之上可隐约望到京城,所以也曾称“望京楼”。
据《长城史话》载:“怀柔火焰山九孔楼,是明万里长城敌楼中,其建筑规模和形制都是最大的一座敌楼,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险要,是宣(宣府,今之宣化)、蓟(蓟州,今之北京)、昌(今之昌平)三个军事重镇接点,也是内外长城的交汇处,故有'万里长城第一楼’之称。”《怀柔史话》则详细记载了九眼楼的形制:“(九眼楼)原为两层,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现在只剩一层,为四方形墩台,高度7.8米,每边长13米,瞭望窗损坏严重,所剩不到三分之一,单个窗孔高1.65米,宽0.5米,楼内有环形步道。其下部砌石条,上部用白灰砌青色城砖,构建十分坚固而壮美。楼下西侧有小平台,为军士集中的场地。平台北侧,有砖砌的台阶,沿台阶可达楼南门。楼顶为砖砌券拱式结构,楼内宽大,可住兵储器,向北开两窗,四面各有一门,门高两米,阔1.2米,出入极便利,它是明蓟镇长城与宣镇长城的分界楼。”
据史料记载,主持修建“九眼楼”的是明代的王仪。据嘉靖年间《隆庆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初,巡抚都御史王仪上奏明廷,建议在皇陵(十三陵)的北面筑边墙(长城),作为拱卫北京的防御工事。不久“上允其请,仪乃委佥事程绶董工役”,并由王仪主持部分边墙的修建事宜。
王仪,北直隶文安(今河北文安县)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镇。第二年主持修筑边墙。据传,修建“九眼楼”时,王仪专门委派三位手下之人督察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做到“三日一巡,六日一查”,特别是所用砖石、灰土须严格把关,对每道工序要有明细的记录,同时效仿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时的做法,令人手持一把大锤,对建好的城墙时不时地敲打几下,当听到那段城墙声音不对,有空响嫌疑时,要仔细查看,一旦查出偷工减料或建筑结构不实的,立即惩治,以此杜绝“豆腐渣工程”。一日王仪亲临工地检查,当时敌楼已修到第二层。在查看城墙时,他令人砸开夹浆检查,发现“间隙超度”,即所砌城砖间隙过大,当即将这段城墙拆掉重建,并对初建城墙的工匠予以处罚。由于王仪等官员修建“九眼楼”等敌楼有功,故受到朝廷的嘉奖,并载入《明实录》:嘉靖二十二年八月庚寅,“宣府修饬边墙墩台工完,诏赏总督尚书翟鹏、巡抚都御史王仪、镇守总兵官郄永各银三十两、彩缎二表里。”
尽管火焰山位置偏僻且地势险要,但修建“九眼楼”之后,名声大振,朝廷官员纷至沓来,登上“九眼楼”,远望京城和幽燕胜景,并纷纷吟诗抒怀,不少诗作还被镌刻于石碑上,矗立于“九眼楼”附近,至今敌楼下还较为完整地竖立着8块诗碑,刻有6人题诗14首。这些诗词为嘉靖年到崇祯年之间宣府巡抚、巡按宣大御史和南山路参将所作,由此“九眼楼”成为长城上唯一立有诗碑的敌楼。石碑所镌刻的多为七言律诗,大多是惊叹火焰山之雄奇,描述“九眼楼”之壮观,抒发疆臣之抱负。其中万历年巡按宣大御史吴礼嘉所作《登火焰山楼》诗曰:“白云层里插危台,俯首穷荒亦壮哉。万叠关山皆北向,九天灵采自东来。风清鼓角龙沙净,光闪旌旗海曙开。仗剑登高霜气肃,欲凭火焰暖霞怀。”巡按宣大御史徐申登上九眼楼,在晓霁紫雾中所见的是“酒近华阳采雾封”、“九陵明日挂芙蓉”,五彩祥雾笼罩京城,一派祥瑞。明文坛“嘉靖后五子”之一的张佳胤从京城而来,拄着拐杖攀登九眼楼,所见则是“举头日与长安近,指掌图披督亢明”。
“鹰飞倒仰”段险峻异常
“北京结”为长城重要枢纽
如今“箭扣长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上说,将怀柔区与延庆区交界,呈“三叉边”的长城泛称为“箭扣长城”,而狭义上的“箭扣长城”是指怀柔区西北的八道河乡境内一段明代所建长城。因处在险要的崇山峻岭中,未被开发,不属于旅游景区范围。
此次启动大修的箭扣长城,为“鹰飞倒仰”至“北京结”段,全长744 米。据《怀柔文史资料选编》称:“鹰飞倒仰”位于小火焰山东南,山势急转而下,约行800米,一峰兀秃而起,北侧万丈悬崖,长城至此如巨龙腾空,直奔山顶,惊险异常,即使是老鹰飞到此都得仰面而飞,故人称此处为'鹰飞倒仰’。”《长城史话》则称:“就建筑情形而言,'鹰飞倒仰’指的是北京怀柔境内修建在一边突兀的山体之上的敌楼,其势险峻雄奇,在本来就跌宕起伏的群山间拔地而起,就连雄鹰飞到这里也要倒仰向上奋力高飞才能到顶,故名。”
“北京结”又称“长城结”、“三叉边”、“丁字结”,非古已有之,而是现代人命名的。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勘查,发现北京地区长城总走向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在怀柔区八道河乡西栅子村旧水坑西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大致呈三叉形、倒“丁”字形,由此这个会合点被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被视为“万里长城”中的一个重要枢纽点。(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