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烈英雄

来源:最爱历史(ID:solovehistory)

年过七旬的黄志清,还记得1971年的那一天,左宗棠墓响起了爆炸声。
左宗棠墓,位于长沙市跳马镇白竹村的伏龙山上,现在占地只剩原来的十分之一。难以想象,这一座朴素的墓园,墓主竟是那位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
相传,当年左宗棠率军途经此地,见此地三面环山,前方抱水,就随口说,这里风水不错,希望百年后葬在这里。左宗棠逝世后,一户姓黄的农民因老实本分被左家人看中,成为守墓人。之后,守墓人世代相传,一守就是135年。
左墓被毁时,黄志清的母亲周氏急哭了,她对儿子说:“左大人是大官,有功于国,你再忙也要先去把土平了,把左大人尸骨埋好,磕几个响头。”害怕丧事的黄志清叫上一个胆子大的乡亲,将左公的遗体重新掩埋入土。
如今,当别人问起,黄家人为何愿意世代为左宗棠守墓时,黄志清严肃地说:“左大人是阻遏俄英侵略收复新疆的功臣。”
左宗棠是守墓人心中的英雄,更是民族的英雄,他的精神彪炳史册,代代相传。在家风的传承中,左氏家族已成为近现代以来湖南的一大文化世家。
01.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在左宗棠年轻时,他的家族却只是湖南湘阴一个世代耕读的寒门之家。
祖祖辈辈留下薄田数十亩,遇到灾荒,家里十几口人只能将糠做成饼食或者喝稀薄的米汁,才能勉强度日。
后来,左宗棠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常常感慨艰苦的童年,说:“吾家积代寒素,先世苦况百纸不能详。”
正是因家境贫寒,左宗棠自小勤勉于学,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走上科举登第之路。他后来回忆说:“人生读书得力只有数年。十六岁以前知识未开,二十五六以后人事渐杂,此数年中放过,则无成矣,勉之。”
左宗棠认为,16岁到20多岁是最好的读书时光,之后各种杂事多了,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就要攒钱结婚买房,精力可能就跟不上了。
左宗棠年少时的科举之路本来一帆风顺,就像一个勤奋的“小镇做题家”,五六岁在家乡的私塾攻读四书五经,9岁能作八股文,15岁考中秀才,名列第一,20岁乡试中举,前途一片光明。
更为人熟知的是,在之后三次赴京参加会试时,左宗棠名落孙山,屡屡碰壁,始终考不中进士。其中有一次,他本来榜上有名,但考官发现湖南人多占了一个名额,就把左宗棠的进士资格给取消了。
这些挫折让左宗棠放弃科举,“三次礼部不第,绝意仕进”,开始寻求另一条报国之路。
因此,在培育后代时,他一方面希望子孙保持苦心力学的耕读家风,另一方面又强调,不要为了考取科名而去读书。他对儿子说:“读书明理,讲求作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不在科名也。”
在追求科名的少年时代,左宗棠由于没钱操办婚事,只能入赘湘潭周家,与周家的小姐周诒端结为伉俪。尽管左宗棠为自身贫寒感到惭愧(“居妇家,耻不能自食”),但周诒端对他关怀备至,让他感到了家庭的温暖。
每次进京赶考,左宗棠都会寄信回家,周诒端总是回信,安顿丈夫思乡之心,劝左宗棠不要把功名看得太重,放宽心态,日子就可以过得悠闲自在。
道光十三年(1833年),左宗棠在北京参加春闱,写成《燕台八咏》,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叹息自己有才不能施展。周诒端收到丈夫寄回的诗后,写诗安慰丈夫:“岁晏未归愁雨雪,心闲何处不蓬莱?”
正是有妻子的默默支持,左宗棠在科场失意后仍能斗志昂扬。
左宗棠穷得不得了,在青年时期写下一副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个性直率的他常自比为诸葛孔明,而此后晚清风雨飘摇的乱世,让这个执拗的湖南人干出了一番不亚于孔明的事业。
左宗棠也将对妻子的尊重,以及和睦家庭的经验告知子侄。
在写给侄子左澂的家书中,左宗棠说:“妃匹之际,爱之如兄弟,而敬之如宾,联之以情,接之以礼,长久之道也。”
当时,左澂娶了胡林翼的妹妹胡同芝为妻。左宗棠还说,夫妻相处之道,应该相爱相敬,过于亲昵容易走向分离,若缺乏尊重,爱情也不牢固。
家庭给了左宗棠百折不挠的力量,而他的一身才华也逐渐被人发掘。
一次,两江总督陶澍前往江西阅兵,途径湖南醴陵,当地知县为陶澍安排馆舍,并请在渌江书院担任主讲的举人左宗棠撰写楹联。
左宗棠出于对大清名臣陶澍的敬仰之情,提笔写道:“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陶澍看到后赞叹不已,急忙询问此联作者的下落。经此机缘,陶澍与左宗棠相识,相谈甚欢,后来还为其子陶桄求婚于左宗棠之长女左孝瑜
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留下7岁幼子陶桄,托孤于左宗棠。左宗棠不负所托,承担了为陶桄教书的义务,此后在安化陶家任教八年。
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陶澍的女婿胡林翼见到在陶家教书的左宗棠,称赞他“当为近日楚材第一”。正在此时,大清时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2.左骡子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左宗棠已经开始留意唐宋以来各类典籍中关于“海国故事”的记载,认为应该操练水军、置办火药、改造炮船,其主张与当时林则徐在广东备战御敌之举有不少相似之处。
当林则徐被朝廷罢免、鸦片战争清军失败的消息传到湖南,左宗棠大为愤慨,认为西洋人从此有轻视中国之心,预言海上将有数十年烽火之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左宗棠林则徐终于在长沙湘江的舟中会面。
此前几年,左宗棠携妻儿老小回到湘阴老家,迁居柳庄,自号“湘上农人”,而当了多年打工人存下的钱,大都被他与周夫人用于赈济饥民,他还劝族里储藏谷物备荒,劝富有人家捐赈。当时,湖南周边饥民不下50万,有经过左宗棠家的灾民,左家人就倾尽所能分发粮食,并为病人送药。
这一天,因病卸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途径湖南,与左宗棠在岳麓之滨同乘一舟,二人在江中宴谈,通宵达旦。林则徐一见左宗棠,大赞其为“绝世奇才”,尤其是在西北边防事上寄予厚望。
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被远贬新疆,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在边疆苦心经营,颇有政绩,对西北边防十分重视。这一次潇湘夜话,对左宗棠的人生有着深远的意义,他后来创办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林则徐的影响。
一年后,林则徐在奉命前往广西镇压叛乱时,病逝于广东普宁。不久后,不惑之年的左宗棠出山,入湘军幕府。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朝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全盘崩溃,满族官僚指挥的江南、江北大营在苦守数年后便被击垮,湘军等地方军反而在与太平军的交战中屡立功勋。
然而,左宗棠初入官场的经历并不愉快。在湘幕干了一年,他就心累了,想跑路,以“心血耗竭”为由,表示想从此销声匿迹,转徙于荒谷之间。
后来再入湘幕,又发生了“樊燮事件”,左宗棠遭地方要员倾轧,受到诬告,接受调查。不明真相的咸丰帝还特意下令密查此事,说:“如左宗棠有不法情事,可即就地正法。”
这位日后的民族英雄,险些遭遇飞来横祸,断送了性命。
左宗棠为何在清廷中显得格格不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左宗棠个性刚直,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也爱国,却不愿趋炎附势,他也忠心,却从不伪装自己,他不愿被奴化,不愿着眼于私利,不愿追随官场陋习。
时人给这位性情刚烈的实在人取了个外号——“左骡子”
围剿太平天国时,有一次战役,湘军打了个小胜,只杀了几十个太平军,曾国藩当时屡败屡战,急需战绩,于是向咸丰帝汇报,是“大捷”。左宗棠受曾国藩提携颇多,却不服他,得知此事,马上向朝廷报告,说是“小胜”。
后来,左宗棠与李鸿章共同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听说捻军主将张宗禹已被乱兵杀死,就想以此上报,左宗棠却如实向朝廷举报,根本没有这回事,贼首还未擒获,不能谎报。左、李由此日渐失和。
左宗棠张扬自我而又严于律己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左氏家族。
左宗棠坚决反对亲戚托人情,找关系。有一次,周夫人想向左宗棠推荐亲戚到军营任职。左宗棠得知此人能力不足,难以担当此任,就回信说:“可无须来营。”
周夫人又举荐了娘家人周庆。这个周庆是瘾君子,在湘潭整日抽鸦片,左宗棠听妻子求情,不得已做出让步,但严格要求他一定要戒烟,“如不吸烟,可令其前来”。
03.引得春风度玉门
在平定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左宗棠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官职,从参戎幕府的宾客转变为朝廷命官。他创立湘军的支系“楚军”,短短几年便由帮办军务转为巡抚浙江、总督闽浙,终成大器晚成的一代名臣,跃居清朝督抚要员,而林则徐当年的一大遗愿,将由左宗棠实现。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历时七年之久,终于平定陕甘民乱后,时任陕甘总督、62岁的左宗棠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就是否要收复新疆,爆发了一场空前论战。
这就是晚清著名的海防塞防之争
这一年,日本也派兵进犯台湾,李鸿章呈《筹议海防折》,认为大清应该放弃千里之外的新疆,加强海防、保卫台湾才是硬道理,所谓放弃西北边境,“于(清朝)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
但是,左宗棠“引边荒艰巨为己任”,对李鸿章的主张予以反驳,认为绝对不能放弃新疆。
执拗的左宗棠并非单独强调塞防,而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总督闽浙时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就是海防近代化的产物,他不仅将其建成国内第一个近代化造船工厂,还要将它发展成一个培养海军的基地。
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早在西汉时,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就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行使权力。清朝康雍乾三朝皇帝历经百年,铲除多场叛乱,平定新疆,设伊犁将军为该地区军政长官,另设镇西府、迪化州等统辖民政,隶属于陕甘总督。
在晚清乱局中,中亚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南疆,势力直达乌鲁木齐,建立了一个“哲德沙尔汗国”,而俄国人则趁机占领伊犁一带。
经过多次议论,最终,深知“保新疆就是保蒙古,保蒙古就是保京师和内陆”的军机大臣文祥,终于被左宗棠的铁血雄心所震动,站在了左宗棠一边。清廷委任左宗棠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同时督办新疆军务,以平定阿古柏之乱和收复伊犁。
经历长期筹备、采取“缓进急攻”策略后,1876年,左宗棠命令西征军正式向阿古柏贼军发起攻击。
历时三年后,到1879年底,左宗棠的西征军击败了阿古柏军队,基本平定新疆,而俄国人仍在伊犁盘踞不走,清廷只好与俄国展开了谈判。
与此同时,左宗棠绝口不谈和议,铁了心要给俄国佬一点颜色看看。为收复伊犁地区,老当益壮的左宗棠一面反对赴俄使臣崇厚签署的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一面制定了三路出击、收复伊犁的计划。
在前往前线的哈密之前,左宗棠把同乡的部下虞绍南叫来,让他造一口棺材,并表示自己要抬着棺材上战场,带兵收复国土。
之后,西征军抬着这口棺材驻军于哈密,将士一听左宗棠此举,士气更盛,都想跟俄国人拼命。
清廷不敢与俄国交锋。光绪七年(1881年)2月,中俄签了改订的《伊犁条约》
由于清政府代表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和左宗棠的武力支持,伊犁地区大部分回归祖国怀抱,但仍有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俄国占领。此外,清政府还支付了一笔900万卢布的所谓“赔偿费”。这是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总算在一定程度保住了大清帝国的领土完整。
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在新疆正式设省,以左宗棠的爱将刘锦棠为首任巡抚。此后,新疆始终牢牢地控制在了中国的版图之内,并得到开垦发展,日渐繁荣。
此前,平定入侵者后,左宗棠在给清廷的奏折中写下四个字:“故土新归。”
在新疆期间,左宗棠曾修筑道路与水利,留心农事,如今新疆的桑蚕和棉花很多是他当年引进的,他还依据新疆很多地方可渔可牧的特点,认为“西北之利,畜牧为大”,要多养羊。
他写信给儿子,嘱托他们“买红白萝卜子及天鹅蛋种子寄来,以便散给各营哨”,发挥农夫本色,搞起了屯田耕种。
据当时前往哈密拜访并在军营居住一个月的德国人福克回忆,左宗棠每天黎明即起,到菜园眺望半晌,再会见部下,早膳后握笔处理公事,每晚12点才睡,身在沙漠之地,无人照顾,起居饮食,简省异常。
正所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左宗棠率领数万湖湘子弟入疆平乱,收复故土,是晚清一次扬眉吐气的豪迈壮举。西征军出征时,在路上遍植杨柳,夹道成荫。这些杨柳后来被称为“左公柳”,至今犹在,阵阵春风吹拂到玉门关外。
04.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从西北任上被征召进京后,左宗棠又因为性情耿直,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备受排挤。
他骂朝中满人官员无能,“冒得寸用”,意思是没有一点儿用处。满清贵胄也怀恨在心,军机大臣宝鋆经常跟同僚说:“左宗棠就是一团茅草,懂个屁。”
左宗棠回京不久后,慈禧找了个理由,将他外放到南方去当了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光绪十年(1884年),边事又起,与清军在越南交战的法国,派兵进犯台湾基隆,并偷袭福州马尾港。
左宗棠抱着率军前往滇、粤抗法前线的愿望,面对清廷在镇南关大捷后仍积极主张停战议和的谕旨,痛感失望,上书直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反对撤兵与议和。
此前,他还不顾年老体衰,上书朝廷,希望能前往越南抗击法军:“(臣)督师有年,旧部健将尚多……尚有可为……不效则请重治其罪,以谢天下!”
次年,李鸿章代表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并同意允许法商进入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惨淡收场。
三个月后,73岁的左宗棠在为大清耗尽毕生心血后,走向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以向儿子口授的形式,向清廷上了最后一道奏疏,留下遗言:“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 之后,归葬于湖南长沙。
大清帝国最后的鹰派,就此陨落。
05.惟崇俭乃能广惠
左宗棠知道,他的直率,终究有人爱,有人恨。
他十分豁达,写了篇文章自我调侃,声称要给自己去世后取个谥号,就叫“忠介先生”
左宗棠说,我这个人平生与世间众人总是磕磕碰碰,说不到一块。但我从来不强求别人按我说的做,我也不会委屈自己将就别人。那些毁损我,赞扬我的话,我就像聋子一样听不到,瞎子一样看不到。毕竟别人用话贬低我,又不能真正损害我;赞誉我,也不能带给我什么好处。毁损我并不能掩盖真正的我,赞扬我反而可能夸过了头,变得好像是夸别人了,这些我都不用在意。
“千秋万世名,寂寞身后事”,我左宗棠懒得去理会。
在朝堂忠直不二的左宗棠,在为人则表现为两袖清风的清廉家风,“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乐善好施,不蓄钱财。
对此,左宗棠严格控制家中用度,一点也不多寄钱财。有一次,他的次子左孝宽因家中人口增加,家乡旧居略显狭窄,就在未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加盖房屋,花了600两。
左宗棠得知此事,气得训了儿子一顿:“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他告诫儿子们:“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国家发给我的钱,都被我随手花出去了,你们要趁早自己想办法,不要指望我留钱财给你们。
左宗棠的钱都到哪儿去了呢?
他在1869年的家书中写道,今年湖南水灾过重,灾异叠见,我捐廉万两助赈,并不入奏让朝廷知道,回想当年在柳庄散米散药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
创办福州船政局,因经费不足,他自己用6万两俸禄筹集费用。
光绪三年(1877年),西北大旱,左宗棠捐银一万三千两。
左宗棠的部下刘典,为平定西北出力甚多,但自奉俭约,病死军中后家无余财。左宗棠痛悼不已,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6000两银子,负责其身后一切费用及灵柩还故里,并安顿其家人。
在一个千里为官只为财的社会,左宗棠留给子孙的不是高官厚禄,而是清白家风。
06.读书非为科名计
晚清时有一句话:“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可左宗棠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子孙能像我一样以耕读为业,务本为怀,我就很欣慰了。左宗棠的一生波澜壮阔,他的子孙却不好做官,此后一百多年来没有出过多少名臣高官,却出了不少学者名医,清白家风代代相传。
左宗棠为左氏家塾写下一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读书。”
民国时期,左宗棠家族的家教享誉一时。杨公道在《左宗棠轶事·家教》中记载:
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妇女则黎明即起,各事其事,纺织缝纴外,不及外务。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闻至今后人均能遵守遗训,无敢失坠焉。
左宗棠出山后,与家人聚少离多,常以书信联络,现存家书80%是写给儿子的,对长子左孝威关注最多,尤其注重引导儿子体会读书之乐趣。
左宗棠对儿子说,读书的方法是“三到”,即“目到、心到、口到”。他说,眼到是“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是“一字莫含糊”,心到是“一字莫放过”,要有恒无间,量力而行,要由浅入深,勤学深思,“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
遗憾的是,左孝威在随军征战新疆时染病而亡,年仅27岁。
左宗棠诸子中,只有老四左孝同在军中有过一些官衔。甲午战争中,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辽宁边关统率清军,左孝同总办营务,做了很多贡献,但在战后就退出军队。
次子左孝宽未获功名,立志从医。到了左宗棠的四、五代后裔,左氏家族出了多位名医。
左宗棠曾孙左景鉴是著名外科专家,建国初期被称为中国外科“四把刀”之一。后来有段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经常扫到一半就有人叫他换上衣服,给领导做手术。
上世纪70年代,左景鉴不幸患上膀胱癌,主治医师医生判断他只能再活1年,都说医不自医,左景鉴却淡定地对焦急的家人说,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顽强的左景鉴切除了全部的膀胱,自制排泄袋戴在身上,照常生活,会见大领导都带上,最后在88岁的高龄过世,比医生判断的多活了26年,性情像极了他那位为人刚直的曾祖父。
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与女儿左焕琛,也是享誉海内外的名医。
化学家左景伊是左宗棠第三子左孝勋的孙子,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化学界腐蚀与防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所创造的左氏定律,至今仍是化工防腐处理的一个重要定律。
左宗棠在家书中对儿女说:“尔父二十七岁以后即不赴会试,只想读书课子以绵世泽,守此耕读家风,作一个好人,留些榜样与后辈看而已。”
一生正直的左宗棠离开人世后,其家族历经百年风雨,已成为勤勉好学的文化世家,在各行各业默默奉献,如左公一般,为国为民。
纵使墓碑荒芜无人问,左公之功,铭记不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