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有福气”的沈玉珠:生而为人,切要是非分明

原著中,沈从兴和大邹氏共有两女一子,而沈玉珠则是沈邹二人的小女儿。

《知否》的番外篇,大邹氏的三个孩子婚嫁也都不差。大哥儿娶公主,大姐儿嫁卫王世子,真真富贵双全,沈玉珠嫁给了老英国公的幼孙,也就是张氏的小侄子,两人是青梅竹马,恩爱非常,过得也最幸福。

玉珠定下亲事后,张氏神色复杂,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找沈玉珠谈心:“你是个好孩子,心宽,豁达,什么烦心事都不往心里去,这是你最大的福气。”

可见,在大邹氏的三个孩子里,张氏对沈玉珠是打心底里喜欢。

大邹氏去世后,沈从兴娶了大邹氏的亲妹妹为贵妾。而沈玉珠三兄妹,皆由小邹氏带大。

在成长过程中,小邹氏一直在提醒三兄妹多多防备亲爹新娶的继母张氏,因为继母就是黑心肝,生的孩子会抢走父亲的宠爱,也会抢走大哥儿的爵位。

不仅如此,小邹氏甚至借机挑唆三兄妹向国舅邀宠、索要钱财、田地。

大哥儿时常绷着脸,不知所措;大姐儿一副大家闺秀的做派,自是不屑一顾的模样;小玉珠更坦白,直接说自己不会。

折腾来折腾去,她不过是想提起亲姐姐让沈国舅心中有愧,决不能忘记邹家的恩情云云。

面对这样的姨母(小邹氏),玉珠也厌烦无比。

大姐儿则认为妹妹玉珠是个没良心的,严重敌我不分。

可小玉珠有自己的看法:过世的娘天天被人利用,她会高兴么?娘好跟姨母好有关系吗?跟邹家有关系吗?

索性姨母张口就是大哥儿、大姐儿,对小玉珠,她也从来不放在心上。

姨母总说三兄妹就是她的亲骨肉,有了他们,自己什么也不要了。小玉珠可不傻,那姨母(小邹氏)为什么要一年到头寻大夫、求道士、告尼姑,银子花得像流水,为了生孩子还要喝不计其数的汤药、烧艾灸?

就连奶嬷嬷都慈祥的夸小玉珠:“我们玉儿真聪明,比你兄长和姐姐强多了。”

这些都罢了,让小玉珠最不能忍的就是姨母想让自己嫁给舅舅家的小儿子,还时不时地跟国舅爷说自己和表哥是青梅竹马。

可表哥不但不求上进还张扬跋扈,自己怎么可能愿意嫁给他?

更可笑的是,姐姐张口闭口都是要铭记亡母的恩情,玉珠毫不留情,张口就怼的姐姐哑口无言。

姐姐倒是一心记挂高门,不过是因为自己小,都来糊弄自己罢了。

要说最傻的,当是沈家大哥儿,他是三兄妹里最信任小邹氏的。

舅舅们动心思想让大哥儿娶了邹家表姐,成为世子夫人,大哥儿当即同意。

沈国舅听到后立时怒了,当场发作起来,该打发的打发,该惩罚的惩罚,府里一阵凌乱。

他对着小邹氏理直气壮:“这话就是你姐姐生前说的。她说娘家的兄长们不成器,几位嫂嫂也不像是能教出好孩子的样儿,旁的多扶持也就罢了,决不能叫儿女赶这种亲事。”

等到公主下嫁沈家后,国舅府更热闹了,小邹氏常插手大哥儿房里的事儿,送丫头,送表姐,公主能受得了这种气?当即回宫哭诉。

小邹氏又哪肯罢休?明得不行来暗的,一时间,国舅府上下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国舅爷为了图清净,索性搬到南园张氏处,两人开始了长长的生娃岁月,最终生了两个女儿和大毛、二毛、阿毛、毛毛四个儿子。

待大姐儿议嫁时,皇后相中两个人选,一个是卫王世子,温雅尊贵,才貌过人;一个是刚在边关立功回朝的薄小将军,少年英雄,英挺不凡。

张氏和国舅同意薄小将军:“过日子还得看底细,薄家人口简单,家底厚,门风好,定是省心的。卫王世子虽好,到底是宗室亲王,各路花草还能少得了?”

可惜大姐儿一心想嫁高门,和小邹氏串通一气,认为继母(张氏)不怀好意。

结果可想而知,大姐儿的身边果然有一群“环肥燕瘦”,整日里明争暗斗,目不暇接。

庆幸的是,大哥儿大姐儿相继成家后,张氏见玉珠和大毛整日在泥土里疯玩得不成样子,便将玉珠送入郑家闺学,请先生管束、收性子。

邹姨母又出来作妖,挑拨玉珠和张氏之间的关系。

玉珠忍无可忍,直接和小邹氏横眉冷对。

沈国舅只是个普通男人,既没那么坚贞,也没那么凉薄。

他越来越喜欢张氏生的几个孩子,每一日都更加喜欢,午夜梦回,他的心头总是压着在远在天边的发妻,进不得,退又不得,实为痛苦。

于是,国舅只能趁着自己心志还坚定之时,想把能给大哥儿的都给了,成全那么多年前自己许诺的良心。

偏偏大哥儿和公主结婚数年,仍无子嗣,大姐儿也将要随卫王世子就藩,国舅爷慌乱之至,便叫来三兄妹一起吃饭。

素来刚毅铁骨的沈国舅,哭得毫不加掩饰。

“就当做爹的求你了,把邹姨娘送走吧,你和公主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公主不是寻常媳妇,她如今满腹怨气,自己没有嫡子,也不肯认庶出的。到时候,这爵位...”

大姐儿也哭了起来:“哥哥,你就听爹这一次吧,小姨(小邹氏)她,不是好人,没安好心。”

玉珠爽快道:“大皇子表哥迟早是要继位的,哥哥你再这么犟下去,冷落公主嫂嫂,不用等没有嫡子那一日了,爹爹百年后,这爵位直接没你的份了,到时候你这驸马爷,就只能依附着公主嫂嫂过活了。”

大哥儿望着老泪纵横的爹和妹妹,痛定思痛,哭着答应。

一行婆子、媳妇半夜将小邹氏捆绑着挪出国舅府,直接送入家庙,严厉看管。

在皇后的劝说下,大哥儿和公主缓和了关系,几个月后,公主便有了身孕。

在长长的岁月里,玉珠总是听到很多闲言碎语,关于继母(张氏)待自己不亲近云云。

可惜从小到大,玉珠从来不被这些不怀好意者牵着鼻子走。

因为玉珠知道各人性子不同,世上有生来眼睛会笑、嘴角带翘、拦着儿女手把手教字的,也有继母张氏这样骄傲刚烈、永远软不下身段的。

更何况继母在黑夜里能指挥侍卫杀贼、握剑时杀气腾腾,既威风又精神,真是帅呆了好吗?

再说,对两个妹妹来说,继母也不是那种亲昵有爱的母亲。

她更知道,继母做的,大多让自己受益良多。

原著这样描述玉珠的生活。

在学里,我结交了几位知心重情的姊妹,学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会算账,能缝简单的衣裳,到了外头长辈跟前,也能装得端庄温婉、笑不露齿。

不仅如此,玉珠结识了张氏的小侄子,老英国公的幼孙,谁曾想,他会是玉珠将来顶天立地的好丈夫。若不是继母答应,这婚事能成吗,恐怕不一定吧。

玉珠结婚的时候,张氏的嫡长子大毛哭得像死了爹。因为,从小到大,玉珠和大毛都是最亲近的,如此令人艳羡的姐弟情,不禁让人感动。

玉珠和夫婿的感情更不用说了,里子面子,都踏踏实实写着“恩爱”两字。

正如张氏说过,玉珠是个好姑娘,心宽,豁达,这是她的福气。

纵观沈家,大邹氏和沈国舅共两女一男,只有玉珠是最像大邹氏。

原著里奶嬷嬷说过,大邹氏是个有主意的人,她做闺女时,老太爷性子弱,没主张,贤惠的老太太又去得早,兄嫂想拿她攀高亲,大邹氏自然不愿意,硬是嫁给了沈从兴。

更有大邹氏在时,邹家从来没出过什么幺蛾子,因为她行得正、立得端,是非曲直,从来都是说一不二。

写玉珠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蓉姐。

蓉姐是不被爱的孩子,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长成一个满身带刺的孩子,在明兰的开解和领导下,一步步走上正途,拥有了自己的幸福。

而玉珠则不同,她从小就拥有是非观念,不被他人所左右,在继母张氏引玉珠去学堂后,人生更上一层楼。

我承认,当看到玉珠接回小邹氏为其养老送终时,心里总是有些别扭。究其缘由,只觉得恶有恶报,不够淋漓尽致。

在电视剧里,小邹氏被皇后送出庄子终身幽禁,邹氏一族所做龌龊之事尽被清查揭露,都得到应有教训,何其畅快。

可在原著里,英国公府使用了将计就计的“阳谋”,一昧的纵容小邹氏,丝毫不加制止,将事情发酵开来,让京城内外都知道邹姨娘的跋扈,沈国舅的偏袒,后才将事情闹出来,一切尽在英国公府的掌握之中,借此打败邹家的气焰,也由此向新皇表达张家的忠心。

沈国舅和张氏夫妻相疑,彼此算计,沈、张两家也算登对,相互利用,谁也没有吃亏罢了。

小邹氏虽半生荒唐,但她的挑拨,终究没有翻起什么浪花,造成什么不可弥补的后果。

最终被待人宽厚的玉珠接回豪门宅院之中,从此安度晚年,毕竟数年养育之恩,玉珠既能理解张氏似局外人冷眼旁观沈家的鸡零狗碎,也不会对邹姨母为了娘家、为了自己做的蠢事而终身怀恨。

这才是沈玉珠啊。

当苍老得不像样子的“老”邹氏看到自己最不喜欢、最不待见的外甥女如此待自己,不知内心作何感想。

是啊,玉珠的心宽、豁达从来不是盖的,这是她最大的福气,所以才能在那样污浊的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干干净净,是非分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