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揭秘西王母和妈祖身世
连载6:选自2005年出版拙著《锁定红海》
也门地区在3000-2000年前有许多大小不等先后并列的国家,他们是大约2800年前的盖太班(Qataban)王国,3000年前的哈达拉毛(Hadhramaut)王国,2700年前的奥桑王国,以及3000年前的萨巴王国。这些国家有称呼国王为“马里克”或者“穆卡拉布”。这个称呼在接近2000年前的时候也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因为统一了这一地区的希木叶尔王国的建国时间是公元前115年,这个国家没有称呼国王为“马里克”的习俗,他们称呼国王为“祖”。
我查遍了手边的资料,都找不到上节有关中国“七星”神话里“Queen Marich”与中国的关系,甚至根本找不到这个词汇的任何解释。我到网络上求救,并且推测“Queen Marich”可能是中国的“王母娘娘”(娘娘本身已指性别,母肯定不是重叠指性别,而可能是音意M),并且这将与红海的“马里克”再次联系起来。
网人“僧觉远”提供给我一个“喜马拉雅艺术”的网站地址[5],然后他惊呼:Queen Marich确实是中国的王母娘娘!他从网络里摘出一段英语给我看:“Tantric Buddhists(佛教密宗) tell of Marichi's determination in the manner of Tara. Taoists see her as Queen of Heaven, and the Japanese, as Amaterasu, the sun goddess. ”
(如此说,中国的王母娘娘也是日本的日照大神。并且这个女神来自南亚印度洋周边)
以上后面一句话说,中国道教将这个本来出现于佛教的人物Marichi视为“天后”(Queen of Heaven),而日本人则将她尊为“神道教”中的太阳女神。神道在日本的出现应该与佛教传入的时间不相上下,集自然崇拜与祖宗崇拜为一体,融合了中国传过去的佛教、儒教与道教思想。不知道是否受这个“女神”的影响,日本在早期还曾经有过女皇出现。其实从佛教迅速从印度传入东亚并广泛传播的例证来看,人们也不应该对于更古时期西方文化传入东方有过多的疑虑,现在不同的仅只是在佛教之前没有完备恒定的文字记载而已。环阿拉伯海地区自古有着广泛的交流,印度文化不仅接受有两河流域的文明,而且受红海两岸尤其是亚丁湾附近的影响,这是毋庸质疑的,这个接力棒的最后或者比较靠后的一节是东亚人。
日照大神
其实这个中国道教里的“Queen of Heaven”,不仅是中国人熟悉的“王母娘娘”,而且是沿海一带人们尊奉的“天后娘娘”与“妈祖娘娘”。她成为日本的女神加以崇拜也是顺理成章的,东海西岸是中国,东岸即为日本,曾经有一群善水的人们就来回穿梭于这一带,并把同一个神带到两岸。不过,“王母娘娘”与“天后”确实也有所不同:很可能一路来自印度与中国的陆地传播,而后者则直接来自于海上,或许后者更为直接。这个“天后”又名“妈祖”,其“祖”很可能是也门地区对于首领“祖”的同一延伸。
(海路的称呼为妈祖)
到网站去看,发现该网站最突出的标识一个是“Himalayan art”,另外一个就是我急于想了解的“Marich”。看到这两个图标我惊喜不已,因为我误解“Himalayan”为也门地区古代的希木也尔王国(Himyarite)”。就在刚刚消除这个误解的同时,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个可能:青藏高原与印度的分界线“喜马拉雅(Himalayas)很可能来自也门的“希木叶尔王国(Himyarite)”。这两个词汇的相近显而易见:Hi-ma-la-yas, Hi-mya-ri-te,四个音节中的前三个几乎一模一样,r与l在南方口音中经常转换。而位于希木叶尔王国曾经使用的“希木叶尔语”实际上就是我一直认为的甲骨文的同源文字“南阿文字”的延续。“南阿”早期与中国的甲骨文(结构)相同,大约2500年前才改革为字母文字。
南阿人远古即与印度有广泛联系是个事实,Himalayas应该是来自Himyarite的人们曾经到达印度并试图穿过青藏高原这道屏障的一个证据。在这个边缘以及延伸的地理线上从东到西分布的现代国家是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
不丹国旗,其黄色与中国一样表示帝王颜色,龙同样表示帝王。
中国地区与南阿之间最接近的地方不是别处,正是中国的西藏,西藏与南阿之间的直线距离大约为一千公里,文明的传播在这条线上通过印度与尼泊尔等地得到发展。实际上在我的体系之内,印度属于中东之外的二级文明,就与这个地理有关,对于中国它是个文明台阶。一级核心文明在中东,而中国属于向外扩散的三级文明地区。换句话说,印度是中国文明版块与中东文明版块之间的跳板和桥梁,与汉文明之间还隔着一个西藏。这个认识建基于印度文明来自中东文明的假设。这一点在拙著《向东向东,再向东》一书中已有论述。印度宗教里有大量的事实说明他们与早期犹太教或者《圣经·旧约》所展示的历史有密切关联,当然不仅仅是与犹太人有关,印度与两河流域的联系更密切。
这里的印度文明也包括了喜马拉雅脚下的尼泊尔文明。也门古代的“示巴女王”时期流行的“处女女王”或“神妓”现象至今还在尼泊尔这个神奇的宗教国家保留着,这些“处女神”具有与活佛类似的神圣光环,初潮之前她们就是神。这个特殊的文化遗存现象可能暗示了在远古时期有一条文明路线从也门经过印度穿越喜马拉雅进入中国,然后通过西藏传播到临近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当然,这只是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渠道之一,其他的渠道主要应该是西北经过西域和南方经过海路来到中国境内。SD66 圆规地图示意。
地理决定人类会一直挑选交通便利的地方去开拓更大的空间,它决定了早期人们会从中东向亚洲倾斜,并且已经有人了解到亚洲可以作为一个跳板进入美洲加大了东亚的重要性。从这个示意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洋的阻隔还是对人类文明的扩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文明程度高的地方都在土地相连的地区。但这并不说明海洋的绝对隔绝,而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毕竟乘船渡海的是少数人,人类为群居动物,哪里人越多文明就越发达,这是一定时期的规律,或者说是游牧到农业时代的规律。大规模的人还是通过陆地迁徙并形成文明的。这就是为什么战争胜利之后要人而不要其他战利品的原因。可随意支配的有效人力是“文明”的主要创造者。
“Marich”是古代也门国王的称号,相当于中国人称呼的“陛下”,它不是个名字,所以任何国王都可以叫“Marich”,当然包括“示巴女王”也可以。我的推测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以这个“Marich”来替代最出名的那个国王了,而这个国王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示巴女王”。在后来的某个时期,人们提到“Marich”就知道是指“示巴女王”。这个现象可以拿中国人表达“周恩来总理”的道理来做比较,中国人写文章时假如不标明直接称呼“总理”那多半是特指“周恩来总理”(中国长达20多年形成的习惯)或当任总理。本来是一种职位后来成为某个在这个职位上最著名人物的专用。这里的Queen Marich就相当于有人称呼周恩来为“总理先生”,而在红海最著名的女王是“示巴女王”。
(3000年前的示巴女王)
现在已知也门、印度、西藏与中国,这四个地方都有“Marich”出现,也门与中国的情况尤其明显地指出了“Marich”是一个“女王”。这很具体地指出了这样一条道路:也门的“Marich”通过1000公里的路程经印度、西藏来到中国内陆,成为“Queen Marich”这个“王母娘娘”。“妈祖”则选取了完全不同的海路来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