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要“松”——之心得
松,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功夫,要先把自己练松是基本的条件,无论学听劲、讲走化,甚至要发挥由脚跟到手指周身贯串的发劲,如果不松就都无从谈起。
什么叫做「松」?一般而言松就是不要紧张用力,但它又要求能「听」得住人家。又如何能松得下去呢?习「松」之难,就是难在这里。
个人的体会是要从两方面来讲的:肢体方面的松是要肌肉筋骨完全不要紧张用力,这没有错;精神方面那就有些不同,它当然也不紧张。一般讲精神似乎都是心理和情绪方面的,如果一紧张肢体筋骨也就松不下来;太极拳是讲:神、形、气的,肌肉筋骨,是属于形体方面的,另一面则是神与气,这个神字决不是一般的精神或心理,全神贯注的神是在不紧张也不放弃的状况下存在的,有人说这是意与气的作用,也有人说这是神经细胞敏感的问题。
要怎样才能练松,似乎很少人专门谈这个问题,松不松在推手中可以得到考验,但决不能从推手中去锻炼,基本的训练是要从拳架上下功夫,而且必须熟读拳经拳论等口诀后依着它慢慢地去体会。
拳经上每一句话都很重要,但并不每一句话都与练松有关;那些话与练松直接有关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下列数点很可注意:
一、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几个要领散见于各篇经论
诀要中,前辈们用为太极拳架势的基本要领,非常重要。学太极拳不先要求拔背,拔背是要气通了以后才能做的,不然反而会做得勉强,影响放松,气沉丹田则为避免故意憋气,特别改为意存丹田。虚领顶劲的'虚领'二字特别值得注意,不从虚领二字去体会,颈项容易僵直,整个脊梁也就放不松了。与虚领顶劲相关的另一句口诀是「顶头悬」,虚领顶劲就是以神贯顶,连带的要求是尾闾正中,如此方能使脊梁垂直,圆活自活,是肢体放松的基本准则。
二、 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势歌里也讲「若论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是一个练松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常常听到说「太极拳不动手,动手不是太极拳」,这句话应该也是杨门口诀,也是「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最好注明。所谓不动手,第一是手除了要挪动移于一定的位置外,收放进退转折都是跟着腰腿而被被动的。第二是手上不要用力,有些人以为要发挥内劲手上就要表现得有劲,这是不正确。张才斌老师讲如果你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时手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这就是不动手,但心意中手的位置、作用、姿势,仍必须全神注意,这都是内心里做功夫的。
三、 「气如车轮,腰如车轴」、「虚实宜分清楚」、「往复须有折迭」。是放松腰腿状态重要的说明,虚实要分清楚,大家都知道,但要把重心沉入脚心而使胯、膝、跗关节的活动都圆活自然,可能就很容易忽略,其实整个拳架是要由腰腿发挥作用,腰腿不放松,如何能灵活,这要从气沉,把重心沉入脚心,再从「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的方式来分清虚实,腿部的折迭是沉落身体重心的最好方式,进退有了转换则虚实就自然清楚,这都要用心意去运作。
太极拳是教人养气的,并不是一意练气的,大抵太极拳是要求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的运动,故意练气都不自然,也就不会放松,所以祇要求把气存养于心意之间,等到肢体动作与心意都能协调一致,自然柔和,养气的功夫自然也包含在里边了。
太极拳无论健身与应用,松柔都是必要的条件,在健身方面说,气血流通的效果,要靠松柔去充分达成,至于应用或推手时要能发挥周身贯串作用,就更须松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