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氓教你计算过滤的过滤效果

好几年前我就说过,过滤效果不是看这过滤有多复杂。简单来说,过滤效果是有一个公式的。

过滤效果=滤材的质量*滤材的数量+合理的摆放+均匀的水流

而在一个过滤里,能装多少滤材,间接的成为了这个过滤的过滤能力的衡量标准。因为均匀的水流我们只需要用网格垫起滤材就能做到,而质量好的滤材,随便就能买到。除非你给人忽悠买到垃圾。

所以一个简单的过滤,能装50升滤材,永远比你一个复杂的过滤装25升的效果要强。

很多鱼友以为过滤缸越大就代表着这过滤很强。并且经常跟我说,我这过滤长宽高多少多少,够用不够用?

这种问题,希望你们看到文章后,不要再问了。要不然,我会笑你的。真的很白。

一个过滤缸长宽高,只是过滤缸,不代表着他能装多少滤材。而实际的生化容积才是真正放滤材的空间。这个空间才是代表着这过滤的过滤效果

例如下图,同样一个过滤缸,长宽高都一样,不一样的分格尺寸。有着不一样的实际容积。

一个过滤,实际能放滤材的空间并不多,一个生化格里。底部要扣除2~3cm的垫高空间,上面滤材还不能露出水面,要低于水位1~2cm。

一个水位有30cm的过滤格,实际能放滤材的高度空间只有,25~27cm。

不管你的过滤缸分了多少个格,不管它怎么分格的。除了水泵区,每个格的内部长宽水位高,就是实际能摆放滤材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你的过滤能力的直观表现。

按照目前标准,生化过滤要有鱼缸水体的10%~15%容积。

一个200升的鱼缸,过滤至少能放20升的滤材才能达到最低的一个标准值。能做到30升生化滤材空间,就更好。这样养鱼基本就不会有任何压力。

而市面上很多成品缸根本放不了多少滤材。还有一些定制过滤的鱼缸,有些鱼友以为复杂就是利害。谁知道,一个700升的鱼缸,摆放生化滤材的空间居然连50升都没有。

我们在设计一个底滤时,首要是先满足生化容积,至少都要达到鱼缸水体的10%,不管你是什么过滤。满足了这个条件之后,其它什么沉淀区,沉淀区,毛刷区,水泵区,随便你怎么弄。出来的过滤效果,绝对不会差到哪去。

鱼友案例之一

我买的成品缸,只有一个三格底滤,第一格是物理区,第二格是生化区,第三格是水泵区。鱼缸300升水,第二格只有15升,而第一格有20升。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搭配滤材?

这种过滤缸很常见。干湿就一定要加,自己制作还是淘宝定制就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来决定吧。第二格只有鱼缸水体的5%,如果你养鱼是有10条左右,那第一格也需要摆放生化滤材,至少摆放30升滤材。还有5升的空间根据个人喜好摆就可以了。

鱼友案例之二

我的鱼缸三格过滤,干湿合在第一格里,过滤是40高,第一第二格的水位都很低。实际摆放滤材的空间非常少。怎么办?

这个就需要改造了,干湿一定要做在过滤上面,这样才不会占用过滤内部的空间,水位低,可以粘玻璃把水位提升起来。至于要粘多高,这就需要具体去计算,尽量满足10%这个标准。

以上两个案例,是非常多鱼友遇到过,向我求助的。相应的方案我也写在文章里了。

鱼友问题:

我的生化区水位低,滤材不垫高行不行,把那2~3cm的空间也利用上

这种是非常不可行的想法。生化滤材在泡水的情况下,如果底部不垫高,会产生很大一个死水区,原本10升的滤材,可能真实有水流经过的,不到5升。一半的效果。而垫高后,可能你损失2~3升的空间,但至少你有7~8升的滤材是起到效果。

生化滤材为啥不能露出水面?

这很简单,露出水面就会影响水面的水流分布,而露出的部分完全是起不到过滤效果。除非你用一块雨淋板,把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格里。

我底柜里已经没有空间增加滤材了,有什么办法提升过滤效果?

如果滤材的数量没办法再增加,我们就保能从滤材的质量上着手调整。比如把细菌屋切块或换成生化珠。小个体的球型滤材的过滤效果比大条的细菌屋好太多了。密度也高。

过滤滤材数量和质量已经无法再提升,还有什么办法提升过滤效果吗?

在实际的情况下,我们的过滤已经放满了,柜内的空间已经无法再添加什么设备了,这时候就要考虑在其它地方增加过滤了。比如上滤滴流,缸里反气举等等。都能增加滤材数量的一些手段。当然能一个过滤满足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你一个过滤已经满足不了你的需求,增加过滤也是没办法的选择。

总结:

鱼缸还没做的鱼友,要好好去算算自己设计的过滤是否满足这个标准。已经有了鱼缸有了过滤的鱼友也可以按这方法去算算自己的过滤生化容积和鱼缸水体的比例,能达到10%以上当然是好。要达不到也不需要灰心,只要你勤快,其实没过滤也一样能养鱼,因为我写过文章!!

相关文章

只要努力,养鱼就不需要过滤了!

怎么样的过滤才算能用?

成品底滤加滴流过滤-

买了成品缸,过滤怎么搞?

如何彻底地改善过滤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