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0)

本篇要目:

***********************************

291漳州林氏宗祠      

明            福建省漳州市

292漳浦文庙大成殿     

明            福建省漳浦县

293宝严寺大殿       

明            福建省邵武市

294陈埭丁氏宗祠      

明            福建省晋江市

295正顺庙         

明            福建省三明市

296闽东北廊桥       

清        福建省屏南县、寿宁县、

      柘荣县、古田县、武夷山市

297安溪文庙        

清            福建省安溪县

298德远堂         

清            福建省南靖县

299施琅宅、祠和墓     

清      福建省晋江市、惠安县

300妈祖庙         

清            福建省莆田市

*********************************

291.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由漳州各县林氏先人捐资共建。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南临洋老巷,北接振成巷,系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


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漳州林氏宗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2.漳浦文庙大成殿


漳浦文庙大成殿位于福建省漳浦县绥安镇后沟巷(古时称官塘),始建于北宋神宗熙宁三年,重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年。占地490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为重檐歇山顶、斗拱抬梁式结构。大成殿内存有明、清的五方碑。

殿东西两庑下前为戟门,又前为棂星门。明正统年间,同知李恕凿泮池。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秋丁祭苦雨潦,县令陈一致迁于城岗,凡为屋六十间,小学附焉。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县令薛世清以科场不利,迁徙官塘旧址。有上梁文嘉定甲戌秋学宫灾,县令赵师缙新之易坐坎为亥,于时登乡荐者八人,而自后亦相续不绝,阴阳家以为易亥山之验。元仍其故。明洪武初,知县张理开拓之建大成殿,广凡五十五尺,深如其广之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漳浦文庙大成殿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3.宝严寺大殿

宝严寺大殿,位于邵武市新建路6号。唐大顺元年(890年)创建,始名兴会寺。五代梁龙德元年(921年)易名再兴寺。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名宝严寺。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两度重修。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经堂、方丈室、僧舍、花圃等建筑,现仅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木构,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通高18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金柱间梁栿和额枋上均置扁形普柏枋。梁栿彩绘人物、花卉、龙凤纹饰,至今色彩艳丽,画面清晰,系明代当地画家严宗儒、上官伯达手迹。此寺是研究闽北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部解放邵武,县苏维埃政府即设于此。现辟为邵武市博物馆。


殿内立柱36根,明间四金柱的莲花石础为唐、宋遗物。梁上楷书“大明嘉靖拾贰年癸巳岁贰月贰拾贰日己卯吉时重新鼎建”和“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题记。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宝严寺大殿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4.陈埭丁氏宗祠

陈埭丁氏宗祠坐落于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始建于明代初年,历经修葺、重建、扩筑,是福建省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宗祠坐北朝南,建筑群体以廊院式组织,采用闽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技术,以砖、石、木构造,中轴线自南至北为泮池、门埕、前厅、前庭院、中堂(主殿)、后庭院、后殿,除泮池外,南北长49.24米、东西宽21.38米,总占地面积1052.75平方米。红底金字“丁氏宗祠”匾额,高悬于前厅正门门楣上方,字迹苍劲,熠熠生辉。


丁氏原系阿拉伯人,其先祖赛典赤瞻思丁(1222-1279)仕元,官拜平章政事。其后裔的一支于元代行商入泉。元明易朝,裔族避居陈埭,取其祖尾音“丁”字为姓。尽管陈埭丁氏回族在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已经汉化,但在其生活空间里,至今还不难看到伊斯兰教习俗的遗迹和民族意识的反映。这种既显现闽南汉文化的共性,又蕴涵伊斯兰教之遗俗而构成的文化特点,在其宗祠及其祖先崇拜的表征中,可以有助于我们作较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丁氏祠堂始肇于明代,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从丁善“拓基启宇”,经历代重建,扩筑,修葺,到保存至今的规制,饱经沧桑,已有了近600年的历史。

廊院式的建筑形式,使宗祠整体布局构成汉字“回”字形,尤有意思的是后殿东北削角砌筑,使回字口部更与汉字书法转角顿笔象形,这也许是丁氏回族把强烈的民族意识融入宗祠建筑形式中的最好体现。丁氏宗祠建筑的木作、砖作、石作、泥作,颇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雕饰技艺精湛,题材纹样丰富,彩绘艳丽多彩,以其营造有度的恢弘规制,装点适宜的平实修饰,彰显着它那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


中堂是宗祠建筑群的中心建筑,神龛供奉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这里举行。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楣上方的木雕以及廊心墙的石雕阿拉伯文组字装饰,特别是镶于正门门楣上方中央用阿拉伯文字组绘而成的鸟形图案木雕,传说是伊斯兰教“祈求真主赐予吉祥与安宁”的“吉祥鸟”。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陈埭丁氏宗祠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5.正顺庙


正顺庙,为福建三明的历史博物馆,此庙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庙址地处沙溪河畔西岸,列东大桥北侧,坐北朝南,是三明地区始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与具有古典园林风格的麒麟山公园和繁华的商业区相望。尤溪、永安、南平、将乐、德化等地都建有正顺庙,其祖庙规模最大,总面积有745平方米,也最为有名。庙内遍种迎春、广玉兰、扶桑、丁香、柳、柏、樟、桂、竹等,姹紫嫣红,馨香袭人。

正顺庙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为祭祀宋谢佑将军而建,历代均有修葺。平面呈长方形,建筑面积534平方米。主殿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7间,通面阔21.13米,通进深25.29米。


里外金柱均为梭柱,石柱础为素面覆盆式,保留宋代特征。现存主要木构架为明代之物,斗拱、柁墩、雀替等构件颇具地方特色。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正顺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6.闽东北廊桥


闽东北廊桥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屏南县、寿宁县、柘荣县、古田县和武夷山市等地。其中,屏南县古峰镇西南部长桥村、新村连接处的万安桥原名龙江公济桥,俗称虹桥,初建于宋,为石砌五墩六孔折线木拱桥,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毁。

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桥名万安桥,取万民平安之意。又名长桥。1952年山洪冲毁,同年修复。长宽高各97.4、4.8、9.7米。舟形桥墩,桥面以木板构成图案,桥廊缀37间、38隔扇、列152柱。廊两侧木构栏杆并设坐椅板凳,上方以穿斗式梁架飞檐走梭,顶盖青瓦,桥头有“万安桥”匾额。武夷山市区崇城南的余庆桥俗称南门花桥。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乡绅朱某为母祝寿后建此桥。长79.2米,宽6.7米,高8.6米。二台二墩三孔,双曲木石拱桥。桥上的桥屋为青瓦顶,有木柱100多根,两侧有1.3米高栏杆。中央桥亭别具风格,1931年方志敏率红十军入闽曾在此桥歼敌一个团。现桥屋横梁尚存红军标语。


宁德古田田地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鹤塘镇田地村。距古田临水宫东41公里。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1935年重修,东西走向,贯木拱廊屋桥。桥长40.75米,宽5.85米,单孔,拱跨32.8米。


两端直接架在两岸岩石上。廊屋、双坡顶、16开间,64柱,桥面呈弧形,铺以青砖,两桥头以石阶向下,东端61阶,西端111阶。桥屋梁上刻有重修日期和建桥木匠的名字。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为该桥题名:“公心桥”。


福建闽东北廊桥——宁德屏南千乘桥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距屏南百祥桥东北32.1公里。宁德屏南千乘桥始建于南宋末,明末被水冲毁,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嘉庆十四年(1809)又被洪水冲毁,嘉庆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

屏南千乘桥为木拱构架,南北走向,长60.7米,宽4.9米,一墩、二孔,船形墩,单孔跨度27米。桥上建双坡顶、四柱九檩穿斗构架的廊屋,计22间。桥正中设神龛,祀五显大帝。桥屋两边设木条凳、外侧置遮挡风雨板。北端有39级石阶,南端有15级石阶及清道光二年(1822)千乘桥志碑四通。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福建闽东北廊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7.安溪文庙


安溪文庙,俗称孔庙,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南隅(今大同路东侧),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为清初重建之遗物。绍兴十二年(1142年),县令杨干迁学于今址。历代是崇祀孔子的地方,素有“秀甲江南”、“名冠八闽”之誉。


整座建筑群呈长方形,南北长164米,东西宽36.5米,总建筑面积9495平方米,左右呈对称排列。自南至北有泮池、照墙、棂星门、戟门、东西庑廊、大成殿、崇圣殿、教谕廨,东有明伦堂,周围绕以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工程宏大,艺术精湛,雄伟壮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其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相当高,反映了安溪当时物质文化的高度成就。

伫立庙前,首先看到的是泮池、照墙和棂星门。泮池呈半月形,又称半月池,弦宽33.5米,弦至弧中点的直径为15.2米,深2米,石栏维护,池水涟漪,清澈见底。照墙为砖石结构之屏,位于泮池与棂星门之间,高3米,长14.9米,表学府之所与凡尘阻隔之意。


棂星门又称先师门,面宽五间,进深二间,中挂“文庙”匾额。步入棂星门,即入前院,院庭广阔,巧妙地托出院庭内戟门的庄重和大方壮观,使人顿生渐入佳境之感。


戟门


大成殿


崇圣殿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安溪文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8.德远堂

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是闽南著名的侨乡之一,也是不少台湾同胞的祖家。这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张氏宗庙———“德远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德远堂”建在塔下村头的一个山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6亩左右。正门有牌楼,楼牌正面书写“张氏家庙”四个大字,背面写着“派衍西来”。步入楼牌,穿过庭院后,便是主殿,这是二进的古老建筑。前厅屋檐下两侧各有三座古代名戏人物的泥塑。过了甬道,就是“德远堂”大殿。大殿正中悬挂着一块大横匾,上书“德远堂”三个镏金大字。大殿正中的壁上,筑有一大神龛,排列着历代祖宗的神位。正殿两边有左鼓右钟之设。此外,还有左右各四间的厢房。


池塘前边两侧石坪上耸立23支高过10米的石龙旗杆,杆柱浮雕蟠龙,腾云驾雾,势欲腾飞。村中那条奔流不息的溪流,每天都把清澈和洁净送到家家户户,这条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溪流,建国前从村头到村尾只有三座木桥。若遇山洪暴发,木桥被冲毁,只相隔30多米宽的两岸村人便中断过往,后来在热爱家乡的侨胞资助下,溪流上建造了11座石拱、钢筋水泥桥,使两岸村庄衣带相连。小桥流水、土楼人家,把塔下村装点得分外妖娆。阳光灿烂的清晨,村妇们提着木桶,领着孩子,到溪边洗衣,把鲜艳的色彩和款款的谈笑声一起流进水里,闪闪烁烁。


为敬奉先祖,弘扬祖德,塔下张姓族人于明朝后期在村庄东面山坡、肇基始祖原住地上建造了“张氏家庙”德远堂。家庙后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连着一片葱郁的风水林,树林随着山峰向上延伸,直入云天,风吹林涛,气势磅礴。家庙前是一口半圆形池塘,塘中鱼儿遨游,庙宇疏影,给人增添了幽美的意境。

“德远堂”存有《张氏族谱》一本,据传是张氏后裔张顺畴侨居新加坡时,捐资付印的,厚达500多页,图文并茂,有插图十幅,题字题词26帧,还有序文和跋文。据该族谱记载,张氏子孙至今已繁衍24代,他的第八代第四子名文羡,第十二代第二子先后移居台湾,现在台南、台中、台北、基隆、花莲等地,都有张氏的后裔。

1947年至1952年,塔下“德远堂”进行第五次维修。这次维修,时间较长。修缮时,国民党军政要员、华侨、当地士绅都曾题字作诗。其中,有国民党将领、国共谈判的国民党首席代表张治中先生亲笔题写了“源远流长”四个大字;国民党将领张发奎也为此家庙题了“清河著望载祀数千,绵绵瓜瓞蔓引枝联”的对联。居住在台南的塔下人,也再次派人回来故土,捐资以助费用。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德远堂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9.施琅宅、祠和墓 


施琅宅祠和墓分别在福建省晋江市和惠安县。施琅宅、祠在施琅出生地晋江市南龙湖衙口村。施琅(1621-1697)年少因家道中落,弃文学武。清顺治年随郑成功抗清成为郑军干将,后任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率师征台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台平定后力排众议,上疏阐明台之重要地位而强调不可弃台。清廷终从其议于台设府置县,以重兵镇守。

靖海侯府最宏大,位在祠西,朝南,为三落双扩厝大型建筑,穿斗式木结构,硬山顶,三进五开间,有房屋大小66间,建筑面积2175平方米,占地3560平方米。为泉州典型传统明居建筑,俗称宫式大厝,有明代建筑简朴大方之风,2003年又对施琅将军府集资修缮。

祠宇三进,砖木结构,黑柱红檐,庄重而又大方。前、中、后三殿在中轴线上序列排开,严整肃穆,两侧以长廊相连通,组成了一个封闭式的建筑体。前殿作山门,硬山顶,面阔五间,启一扇巨扉,两侧立石狮二尊,严整中又见华丽,大门上赫然悬挂有“施氏大宗”匾额。中殿又称“树德堂”,五开间,硬山顶。殿堂宽敞明亮,旧为族内议事的地方。殿前又有为清扬州知府施世纶所立的“天下第一清官”横额。

中殿又称“树德堂”,五开间,硬山顶。殿堂宽敞明亮,旧为族内议事的地方。殿前又有为清扬州知府施世纶所立的“天下第一清官”横额。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他容貌魁奇,勇力过人,善于带兵,且“习海上事”,是一位颇有战略眼光的将领。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后,施琅于清廷力主收复台湾,痛斥放弃台湾的谬论,率军渡海征台,收复台湾。施琅为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因此受封为“靖海侯”。

施琅墓在惠安县螺城西15公里黄塘镇虎窟村西北侧。施琅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卒,钦赐祭葬,墓由花岗岩石材建成,与妻王、黄氏合茔。坐北朝南,南北长500米,东西宽137米,占地6800平方米,分四级坪台,依次为墓坊、碑亭、石兽、石将军。


现存石雕狮、虎、马、羊各一对及十六根蟠龙石柱,钦赐祭葬石刻匾额等。墓前还有墓道碑亭,高4.3米。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清初迁界时毁,施琅复台有功,封靖海侯,于康熙二十六年重建宗祠,历代重修,于今保存较为完整。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施琅宅,祠和墓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0.妈祖庙


湄洲妈祖庙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湄洲镇宫下村东北面。湄洲妈祖庙的寝殿、正殿和圣父母祠是祖庙建筑群的主要建筑,是妈祖信仰在祖庙的主要载体。湄洲祖庙为长323米、宽99米的五进仿宋建筑群,由大牌坊、宫门、钟鼓楼、顺济殿、天后广场、正殿、灵慈殿、妈祖文化园组成,妈祖庙后的岩石上刻有“升天古迹”、“观澜”等石刻,在祖庙山顶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塑像。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妈祖信仰是一种亲和性、包容性极强的民间信仰,从莆田奉祀妈祖的场所名称、类别方面也可以看到这个特点。奉祀妈祖圣像的场所除了最常见的宫、庙、堂外,在莆仙地区,还有社、寺、庵、观乃至岩、洞、坛、亭、殿、阁、楼、府、祠、厅等,比如,月塘忠泰社、游洋天马寺、龙桥瑞龙庵、江口崇清观、山亭湄陀岩、笏石清源洞、黄石隆显坛、东庄天后亭、灵川灵岩殿、霞林青榕阁、莆城懿明楼、梧塘天门府、盖尾新兴祠、西天尾石盘书院妈祖厅等,这与台湾奉祀妈祖场所的名称纷繁情况相类似,显示闽台妈祖宫庙名称的渊源关系。

妈祖,原名林默,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仙逝。林默诞生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因而取名“默”,昵称“默娘”。相传林默娘小时勇敢聪明,事亲至孝。8岁从师学习,过目成诵,悉解文义。10岁时,随母亲王氏诵经礼佛。13岁时,得到一位老道士指点,授以“玄微秘法”,能识诸般要典。15岁时,能为人治病,扶贫济困。16岁时,她照妆于井,得铜符一双,本领更加高强。由于生于沿海都巡检之家,她熟习水性,能驾船、挽缆,巡游于岛屿之间,常于风浪里救助遇险船舶。她还“为里中巫”行医救人,辛勤劳作,这为她最终成为海上保护神奠定了基础。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妈祖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林氏宗祠】漳州林氏祠堂——海云家庙

    漳州林氏祠堂--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亦称乌石大厅,位于漳浦县浯江村.海云家庙是漳州林姓的主要祠堂之一,由林普玄等创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林震重修,万历八年十月二十四日 ...

  • 走进吉安红色古村,探寻几代人的记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虽然这个景点已经因为某些原因暂时关闭,但是,还是想分享给大家回味一下,渼陂村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集发达的古代商业文明和红色文化于一体.规模宏大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数不清的石刻.木刻.彩绘.楹联. ...

  • 对待建筑,要让它延年益寿,不要返老还童

    「研究古代建筑,是要把里头的精华汲取出来, 为建造出具有中国文化味道的现代建筑服务的.」 王南 / 2021.2.20 / 福州麒麟书局 古建筑淌过时间长河,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的人文特色,碧瓦朱 ...

  • 阅不尽的泉州

    似火的闽红,沧桑的汗青,交融的文明,神秘的传说,富饶的百姓,唱晚的渔舟,拂晓的恩雨,黄昏的梵唱--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每寸土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在散发着浓浓地历史文化气息. 这些震撼的衔头, ...

  • 全国最小的庙宇,面积只有3平方米,竟然藏在这座千年古城中

    整理照片的时候,我会更偏爱那些久远一些的.一张张翻过去,能唤醒我一段珍贵的回忆.就如同我喜欢那些不甚出名,偏安一隅的小小古城. 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喧哗吵闹.音乐声震天的商业街,有的只是斑驳的建筑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1)

    第六批国保--三.古建筑(共计513处) 本篇要目:  序号 编号  名称  时代  地址  298 Ⅲ-1 承恩寺 明至清 北京市石景山区      299  Ⅲ-2 地坛   明至清 北京市东城区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2)

    本篇要目: ***************************************** 11.关岳庙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2.醇亲王府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3.广济寺 清 北京市西城区 14.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3)

    本篇要目: *************************************** 21宝云塔 宋                 河北省衡水市 22修德寺塔 宋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4)

    本篇要目: ******************************************* 31柏林寺塔 元                          河北省赵县 32正定府文庙 元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5)

    本篇要目: ************************************** 41真武庙 明         河北省蔚县 42常平仓 明         河北省蔚县 43蔚州灵岩寺 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6)

    本篇要目: *************************************** 51万全右卫城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2洗马林玉皇阁 明     河北省万全县 53金门闸 清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7)

    本篇要目: ***************************************** 61普光寺 宋至清    山西省寿阳县 62金洞寺 宋至清    山西省忻州市 63安禅寺 宋至明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8)

    本篇要目: ************************************* 71定襄关王庙 宋        山西省定襄县 72妙道寺双塔 宋        山西省临猗县 73禅房寺塔 辽 ...

  • 第六批国保--古建筑(9)

    本篇要目: **************************************** 81东邑龙王庙 金至清      山西省潞城市 82乡宁寿圣寺 金至明      山西省乡宁县 83净因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