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赋》 作者:蔡孟曹
本文刊于《太姥山》杂志2018年春夏卷(总第17期)
神州大陆,东南绝殊。闽越福鼎,峰岛连隅。
域内奇山,名曰太姥。霞裾云佩,海上仙都。
乾坤转轮兮,川流凝紫气;日月叠壁兮,林岫焕青霓。
嘉木⑴立崖沿兮,见生机有意;雪芽⑵发洞顶兮,观造化无私。
尧舜之时,蓝姑⑶采撷,成儿疹之良药;汉唐之后,雅士煎饮,养自觉之灵心。
陆羽⑷识之,皇皇〈茶经〉传载;蔡襄⑸品之,漫漫诗篇咏吟。
徽宗⑹论其璞之如玉,元亮⑺记其价之同金。
古今祷祝⑻,敬神明皆备;来往亲迎,礼贤德必需。
先民崇之,乐于坡峦植秀蔚;百姓尚之,欣向杯盏论佳茗。
草木人⑼问曰:黄河以南,多地有茶,白茶何以异乎?曰:白茶生长于闽山之东,地属丘陵,历经四季而无严冬酷暑,天禀茶气充盈平实,乃和者也。此地往南,四季多炎,故茶气偏烈;此地往北,冬春皆凛,故茶气多敛。各有其性,域所定。
又问曰:观形貌,白茶何以别乎? 曰:其树,培植为灌丛,野长成乔林,根繁叶苒,干拙枝展。花果一秋实,叶芽三季盛,始采清明前,终摘寒露后。新芽嫩叶,背披茸毛,制后呈白毫,因而得名,以此可别也。
又问曰:茶分六类,白茶何以殊乎?曰:各类皆因制法而分,有炒、揉、捻、搓、烘、焙等工艺之别,特意杀青、存心发酵,以转其禀性之功,盖欲显其形、色、香、味,各呈变化之妙,以应世人之需。而白茶制法,只萎凋⑽日晒,旨在脱水干燥,或有压缩,以便存储,此乃茶之原始制法,无有工艺,葆其天真,存自然之味,无烟火之气。此其殊耶?实古法也,亦寻常也。
欠食客⑾问曰:白茶其品类几何?曰:明前采制新芽,其色如银,其形如针,故名银针;节后采制,叶厚芽丰,白毫鲜亮,绽如花蕾,故叫白牡丹;秋日采制,叶展芽纤,如寿者之眉,故称寿眉,其上品因入贡,亦谓贡眉。纯日晒者为上,烘培者次之。
又问曰:沏饮之法何如? 曰:无定法也,可自权也,冲、泡、煎、煮皆善,亦可先冲泡,后煎煮,因人而异,以时置宜。掬杯杏黄,淡则香雅若兰;捧盏橘红,浓亦甘醇如醴,皆不失其性之纯、其质之朴。若存三年五载或更久者,叶芽渐深褐,汤色透殷红,谓老白茶,药效绝佳,其功可宣肺和胃,能宽中润燥,降三高以防大疾,调五气以安小恙,老少咸宜,谓之至宝也,识者珍之。
单示者⑿问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白茶可有解乎? 曰:无常因苦,无我为空。白茶本味清苦,然入口即知苦未去甘已来,甘苦一味,无二无别,可谓难思难议,以此悟入,当下虚空,寂静⒀随之等流而出,如如而来。
首走士⒁问曰:致虚极,守静笃⒂,白茶可有说乎?曰:不可道也! 难为言辞,若强而论之,其不伪也,无有丽饰,率其本然已矣。有质有能有量,却呈而不显,有色有香有味,却为而无争。悟其玄妙,知者自知,明者自明,可谓茶之隐逸者也。
子曹君⒃闻后歌曰:
天降甘霖泽庶物,地升瑞霭润芳华。
云行雨施伸萃叶,惊春时节发灵芽。
采制无奇存真味,烹沏有度漫烟霞。
独啜涤昏众饮畅,暖香浮动岂堪夸。
孔子六经⒄传道统,卢仝⒅七碗话仙家。
悦乐博约兴器宇,清和俭静度生涯。
绿绮⒆声中觉坐忘,银毫⒇香里思无邪。
至诚尽性参化育,澄虑虚怀赋白茶。
注:
⑴嘉木,出自陆羽《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⑵雪芽,太姥山白茶母树“绿雪芽”,生长于鸿雪洞上方。
⑶蓝姑,相传尧舜之时避隐太姥山中以种蓝为业的女子,当时太姥山周围流行儿童麻疹,蓝姑得仙翁指点,以茶树上的芽叶采摘煎煮饮用,最终为当地儿童治愈的麻疹疾病。蓝姑后来羽化登仙,世称“太姥娘娘”。
⑷陆羽,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其著作《茶经》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⑸蔡襄,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和茶学家。有诗云:“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⑹徽宗,即宋徽宗,其《大观茶论》白茶篇有载:“……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⑺元亮,周亮工,字元亮,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其《闽小记》载:“太姥山有绿雪芽,今名白毫……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埓”。
⑻祷祝,祭祀神明的仪式。
⑼草木人,人在草木间,是“茶”字,意指好茶者。
⑽萎凋,白茶制作第一道工序,即自然萎凋,在通风处晾干至一定程度,而后再日晒。
(11)欠食客,欠食,合为“饮”字,意指饮茶人。
(12)示单者,示单,合为“禅”字,意指佛门禅师。
(13)寂静,佛家用语,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14)首走士,首走,合为“道”字,意指道家人物。
(15)致虚极、守静笃,出自《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16)子曹君,本文作者。
(17)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18)卢仝,唐代诗人,著有《七碗茶歌》。
(29)绿绮,古琴名,代指美妙琴音。
(20)银毫,指铮亮的白毫茶或白毫银针。
更新于 2018-10-25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