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信十讲系列之二:中医之医学心悟中
我们常说某某人喜欢用什么方子、喜欢用那个药,我觉得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儿。而是说他对某些方子、某些药物有独特的认知,或认识比较深刻,那么这一类的病人就会去找他,那么他就越用越灵!我们要看这个医生他所治的病种是什么样的病,所治的人群是什么样的人群。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不在我们的课本当中。我们课本当中,有些是节选出来的,有些是通过编者的加工,甚至还有一些想象,编纂起来的,这无可厚非。对于一个初学者和咱们学中医的人来说,是需要一个规范的东西的。就拿我们张仲景先生来看,他的方子里有寒有热,酸苦甘辛咸俱全,五苦六辛全部俱备。为什么呢?他是针对不同的情况,他的这个体系的建立绝对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根据人之道,人的规律来制定的。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许多人非常的偏执,无论是平常说话办事儿,还是看病遣方用药。这是偏家的做法,绝对不是中医大家的风范。何以知之呢?首先你是一个偏执的人,便会开出一个偏执的方子,治疗的只能是一些偏执的疾病,以偏纠偏。但是,这不是我们中医讲的中观正见。
其实一个桂枝汤,是张仲景整个体系当中的第一个方子。他为什么列在这个位置呢?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从易理方面解释,医理方面解释,甚至可以从组方上去看,不同角度可以看出不同东西,我之前讲过了从象、数、理、炁四个方面可以推断。就拿小小的桂枝汤来说,一个桂枝汤有五味药,按照河图洛书来说“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天五生土,那么这个方子核心是土,土生万物,就是要那点气而化生的。所以群中各位高人都指出了它与什么有关系,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那么,所有和土有关系的,在奇经八脉中,多属于太阴的范围,比如任脉、冲脉就是从太阴而治。因此群中的吴教授讲与任脉有关系都是桂枝汤的加减,是有道理的;罗老师讲与维脉有密切的关系,也是有道理的。
一个小小的桂枝汤,五味药,其中桂枝是紫红的,是紫赤的,是水火相济之色。它的形是直的,有的人说是肉桂把粗皮去掉以后,它的象是一个通达的象。我们的芍药,有些人认为是白芍,有些人认为是赤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伤寒九十论》作者许叔微先生的观点,认为是赤芍,而临床上大多数医家认为是白芍。到底是赤芍还是白芍呢?我们反复的去看,反复的去比较。从临床上来看,赤芍和白芍都有可用之机。但是从数术的角度去看的时候,这个地方是白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桂枝已经是赤色的了,这个方子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各摆着一个药,再有赤色的,整个方子就显得不协调。这个方子既能治外,也能治内,所谓“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古人总结的非常到位,非常精辟。
我今天举得第一个桂枝汤案例,就是我二十多年前看的一个病人。当时我怎么开的窍呢?就是看到柯韵伯先生讲的“脉弱自汗”就可以用桂枝汤,无论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其实说明一个问题,后天之本这个土气,就是要这一点点气,稍微一气化,整个这盘棋就全活了。后天之本在哪里啊?就靠着这一点点胃气。所以说整个伤寒论“保胃气,存津液”就是这么来的。
你看一个小小的桂枝汤,怎么摆都有道理。这个方子只有五味药,但是奥妙无穷。如果我们倍了芍药,就叫桂枝倍芍药汤;加了大黄,就是桂枝大黄汤;加了桂枝2两,就是桂枝加桂汤;如果桂枝倍芍药再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再加黄芪,就成了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如果去芍药,叫桂枝去芍药汤,如果去芍药加附子,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汤还可以加黄芪、乌头等等,把整个的体系就构建起来了。
我们都说桂枝汤证,这个汤对应的是那个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证相应。这是一个执简驭繁的方法,不管有什么样的病,如果出现桂枝汤证,就必须用桂枝汤这个方子去解决。这就把方和证统一在一块,是把方和证这种确定的东西和不确定的东西放在一起了,这就是一种大智慧。
看诊一次后,以后统一算复诊,请提前一周预约!祝您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