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女人尖叫”兵器:硫磺岛打哭美军,一弹就能炸碎一个连

1945年3月16日,美军在经历了26天的苦战后宣布占领硫磺岛,然而日军的零星抵抗又持续了10天之久,直到3月26日硫磺岛战役才真正落下帷幕。在这场太平洋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中,美军出动11万大军和500余艘舰船,包括3个陆战师的7万余名陆战队员与栗林忠道指挥的2万余名日军激战月余,全歼守敌,赢得最终胜利,却付出超过2.6万人的伤亡代价,创造了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伤亡大于日军的罕见战例。

■升起在硫磺岛折钵山顶的星条旗已经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忠勇善战的象征。

每一位亲历硫磺岛血战的陆战队官兵都留下了痛苦凄惨、终生难忘的记忆。战后,参加过硫磺岛战役的陆战队老兵在接受采访时被问道:“在这场战斗中最让你感到恐惧的武器是什么?”他们给出的答案中提及最多的是一款被称为“女巫尖叫”的日军武器,它发射时犹如“掠过天空的巨大火球”,发出尖利刺耳的声音,也被陆战队员们称为“吵闹娃娃”,不少人心有余悸地表示这辈子不希望第二次看到或听到那个东西。这种让陆战队老兵们谈之色变的武器就是日军在战前开发的秘密兵器——九八式臼炮。

■九八式臼炮全貌,包括发射台(左)和九八式榴弹(右)。

九八式臼炮的设计始于1930年代中期,当时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处心积虑地谋划对苏作战,为了能够突破苏军在东宁(今黑龙江省东宁市)方向构建的边境筑垒地域,专门提出开发一款用于摧毁坚固碉堡工事的攻坚武器,以“技四甲”的名义秘密推进,于1938年定型列装,并以神武纪元(1938年为皇纪2598年)命名为“九八式臼炮”,秘密装备关东军下属的独立炮兵部队,视为“大威力奇袭兵器”。在1939年诺门罕事件时,出于保密原因,关东军未将九八式臼炮投入使用,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初露身手。

■九八式榴弹被安装在发射台上的待发状态。

九八式臼炮的设计理念和外观构造都极为特殊,虽然被称为“臼炮”,实际上既没有炮身、炮架,也没有仰俯回旋及复进装置,仅由炮弹和发射台两部分构成,就射击原理而言更接近于一款超大口径的杆式迫击炮(也称插入式迫击炮)。日军内部将九八式臼炮的设计称为“无炮弹”,甚至在1936年4月还以陆军大臣的名义申请了专利,其基本意图是通过省略炮身、炮架等以简化结构,提高机动性,通过分解运输从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奇袭炮击!

■分解为三部分的九八式榴弹,每个部分都有搬运用把手。

■美军在战场上缴获的九八式榴弹,几乎有一人高,背后可见发射台。

九八式臼炮发射的炮弹为九八式榴弹,外形酷似火箭,长约1.5米,直径330毫米,重量300公斤,可以分解成三段,弹头圆钝,弹体前部装填炸药和引信,中部设有发射药室,可以装填不同重量的发射药,通过弹体侧面的门管引入火线击发,也可以电力击发。弹体后部为中空圆筒结构,可以套在发射台中央的发射筒上,弹尾装有四片梯形弹翼,呈十字形分布,保持飞行稳定。九八式臼炮的发射台由一个木制台座和竖立其上的发射筒组成。木制台座为三层结构,由层叠的横木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而成,横截面呈阶梯状,台座顶部中央安装一个钢制或木制发射筒,直径320毫米,正好可以插入炮弹后部空腔内,发射筒底部以钢制底板封闭,固定在台座上。战斗状态下的九八式臼炮全重为1215公斤。

■九八式臼炮及其发射阵地结构剖面图。

九八式臼炮的结构极尽简单,无论炮弹还是发射台都可以分解,利用车辆或人力运输,在抵达发射阵地后可以在一小时内组装完成,将炮弹套在发射筒上即可做好射击准备,在射击完毕后也可以迅速拆解,转移阵地,非常灵活,拥有常规重型火炮难以企及的机动性。九八式榴弹的装药量十足,爆炸后杀伤范围可达250米,可造成深2.5米、直径4.5米的弹坑,杀伤面积接近5万平方米(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一炮就能轻松炸碎一个连。这种威力与日军七年式305毫米榴弹炮相当,无论对于坚固工事,还是对于人员装备都极具破坏力,同时还能带来极强烈的心理震撼,实际上日本军方也认为该炮的精神伤害要大于物理伤害。在作战时,可以通过电力击发同时发射多门火炮,也可以通过摩擦拉火索分别击发,射速可达1发/分。

■影视作品中九八式臼炮射击时的场面。

当然,九八式臼炮的优势是通过抛弃复杂的炮身结构获得的,而异于常规的简易结构又带来无法避免的缺陷。首先,射程很近,即使采用最大发射药量射程也仅有1200米而已,有效射程为300~1100米,甚至不及同时期的中口径迫击炮,确实是一种近战突袭兵器,一旦暴露极易遭到反制,因此特别强调隐蔽接敌和快速机动;其次,几乎无法调整射角射向,在发射前炮组成员需要挖掘一个底部呈45度角的坑,在挖坑前就要确定射击方向,挖好后将发射台置于坑壁上,只能以45度固定射角发射,通过装填不同的发射药量调整射程远近,因此对射手的操作要求较高;最后,使用寿命低,在高温燃气的炙烤下,发射筒仅能发射3~5发炮弹就会报废,因此每座发射台要备有4根发射筒,随时准备更换。

■硫磺岛战场上四名美军士兵与缴获的九八式榴弹合影,注意弹尾还连接在发射筒上。

虽然九八式臼炮相当简陋,缺乏技术含量,但射击精度还不错,在1941年10月20日至24日,日本陆军技术本部在伊良湖武器试验场对九八式臼炮进行了弹道测试,采用50克点火药和九号管状装药,以45度标准射角发射了30枚炮弹,通过增减发射药量获得不同的弹道数据:以最小药量0.5公斤发射时,初速为56.5米/秒,射程为318.3米,纵向误差为2.8米,横向误差为0.8米;以最大药量1.4公斤发射时,初速为106.7米/秒,射程达到1104.2米,纵向误差为7.4米,横向误差为1.8米。考虑到炮弹的杀伤范围超过200米,这种精度可以说百发百中了。

■3门九八式臼炮进行齐射的场面。

九八式臼炮作为奇袭兵器配置层级相当高,主要配属军直辖炮兵部队的独立臼炮大队,每个大队下辖3个中队,每个中队编有4门火炮,每门火炮备弹12发,另有4根备用发射筒。一个独立臼炮大队编有12门九八式臼炮,每门臼炮需要56人负责运作,包括炮组、后勤单位、运输车辆以及辎重车辆等。到战争后期又编成了独立臼炮联队,比如独立臼炮第1联队参加了冲绳战役。

■今日位于冲绳的独立臼炮第1联队慰灵碑,碑体造型就是一枚九八式榴弹。

九八式臼炮自问世后一直被日军作为秘密武器,不肯轻易动用,其首次实战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新加坡战役中。1942年2月11日,日军第5师团杉浦旅团在进攻英军固守的防御要点武吉知马高地时投入3门九八式臼炮,在距离英军阵地约1公里处连射数弹,猛烈的爆炸声和恐怖的破坏力令英军意志崩溃,日军士气大涨,一鼓作气夺取高地,瓦解了新加坡外围的防御体系,促使英军在数日后举旗投降。在这场战斗发生时,日军重炮部队的150毫米及105毫米重炮均因为难以渡过海峡而未能参战,凸显出九八式臼炮优越的战场机动能力。此后,九八式臼炮又被用于菲律宾战场,在第二次巴丹战役中为突破美军坚固防线发挥了突出作用,不过也暴露出炮弹零部件不能通用互换的缺点,但并未被连战连捷、气焰正盛的日军所重视。

■影片《硫磺岛的来信》中操作九八式臼炮的日军炮兵。

■美军在战场上发现的呈分解状态的九八式榴弹。

在攻克巴丹半岛后,九八式臼炮就鲜有出场机会了,直到太平洋战争末期才作为防御武器再度亮相。在1945年2月的硫磺岛战役中,独立臼炮第20大队的12门九八式臼炮被配属于栗林忠道中将的第109师团,是日本守军手中威力最强悍的重型火器,与海军部队的新型喷进炮(火箭炮)以及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岸炮一道向登陆美军猛烈开火,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失和心理创伤。该大队在耗尽所有炮弹后,残余官兵作为步兵向美军发起万岁冲锋,全军覆灭。硫磺岛战役后,九八式臼炮在冲绳战役以及占守岛战役中也有使用。

■硫磺岛战场上九八式臼炮的隐蔽发射掩体,内部散落着炮弹部件。

■一名美军士兵在掩体内查看九八式臼炮的发射台。

■一门九八式臼炮残骸的近照,可以观察到发射台的某些细节。

在硫磺岛战役结束后,美军尝试寻找那些“频频发出女人尖叫”,令他们损失惨重的“新型武器”,却始终没有结果。在关岛的战俘营中,美军审讯日军战俘时问道:“你知道火箭炮吗?就是能发射火球,在飞行时能用肉眼观察到的那种东西。”大多数俘虏都摇头不知,最后美军从一位名叫大曲觉的日军少尉口中才得到答案。当被问到那个“通红的火球”时,大曲少尉立刻明白美军指的是什么,也知道为什么美军始终找不到这种武器,因为九八式臼炮外形异于普通火炮,在被拆解后藏进坑道内,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是某种发射装置。在大曲少尉解释了这种武器的特点后,美军还有些将信将疑,直到看到完整的实物后才恍然大悟。

■2011年在占守岛上发现的九八式榴弹残骸。

■一枚保存到今日的九八式榴弹,旁边的说明牌称为日军的火箭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