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如斯待贾者——《论语》悟读【214】

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

《论语》第九篇第十二章: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yùn dú:韫,藏也;匵,匮也。收藏物件的柜子)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译文】

子贡说:“若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装在匣中藏起呢?还是求一个高价出卖呢?”孔子说:“卖掉啊,卖掉啊!我正在等着买主呢。”

【悟读】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上句语出《周易·系辞》,下句语出《论语·泰伯》。意为君子蕴藏弘大的才器于身,待时而动;有道则出现,无道则归隐。

子贡不愧良贾,善于提问。孔子有道未仕,直问不妥,故设此问。

君子如玉。《说文解字》说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腠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故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之说。告诉我们,佩戴玉石之目的是时刻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德应如玉石一般

美玉,即美德,喻有才德之君子。子贡从侧面问老师,老师怀才抱德,其才其德,如天下重宝,要不要出仕。

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注释道,“子贡以孔子有道不仕,故设此二端以问也。孔子言固当卖之,但当待贾,而不当求之耳”。

两个“沽之哉”,其一表明夫子直爽,不讳自己待沽之心情;其二说明夫子心在行道,沽之即可行道,也符合儒家一贯之信念。

此章问答,全用比喻,意在言外。有道德,有学问,固当入世,为民造福,但绝不可求售于人

子贡与夫子的最大差别在于,子贡的“求”与夫子的“待”。依据儒家的价值观,如是“求”,恐不择手段或投其所好,难保底线,自损身誉;夫子所言“待”则合乎礼的要求。待与求,心境自不同。

昔文王见鬻(yu)子年九十。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鹿,臣已老矣。坐策国事,臣年尚少。两人彼此知心,一拍即合,一个求贤若渴,一个贤良待沽。

出世和入世,本是佛家语。出世即抛开世俗欲望,一切随缘,以求精神之超脱,摆脱轮回;入世则是在世俗中打滚,为名利所奋斗,甚至不惜出卖灵魂,为琐事所恼,在滚滚红尘中庸碌的生活。

儒家思想则高扬“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健康人格,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标准,打造了全民族的强健精神支柱和充满正气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构建了全民族的道德体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