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时代,如何让心沉静?

在工作忙碌之余,

你是否突然觉得自己活的浑浑噩噩,失去自我?

是否常常感叹生活如此匆匆,无暇回味;抱怨不幸身居闹市,不得安宁,于是乎,不禁悲从中来?

是否有时会觉得自己多年来只是被生活的车轮拖着走,淹没在纷繁复杂的琐务之中而不能自拔?

你是否有时感到,多年来我们盲目地追随世俗的潮流,内心深处时常有一种不踏实、不平静的感觉?

夜深人静,当我们一觉醒来,是否有时会发现自己活得太盲目、太被动?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这些迷茫,不随大流,在众人皆然的忙碌中使自己的一颗心超脱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来俯视我们的人生,不轻易为物所动?

内观己心

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

造化之精,性天之妙,唯静观者知之,唯静养者契之,难与纷扰者道。

——吕坤《呻吟语》

静坐,是静心,也是净心。要让灵魂清除一切杂念,游离于世俗的羁绊,进入自由的境界。

境由心生。静坐之静,来自于自己的灵魂深处。因此,静坐之时,一切于己无益、于人无用的事情,统统放到一边。唯此,才能获得心静、心净、心境。

外察世界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

1.静坐可以静心,是求学问道的入门功夫。

朱熹曾说:“入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己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他还干脆对学生郭得元明示:“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静坐,使内心安定,方能探究万物之理:“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

2.静坐对于身心健康有益,是养生的好方法。

朱熹自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着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有力。”朱熹在中年之后,身体状况不太好,容易疲劳,时常患病,特别是视力下降很厉害,他时常通过静坐的方法收敛身心,甚至于胜过服药的效果。

曾国藩一生非常推崇静坐,他的修身12法就有静坐一条,静坐四刻,如鼎之镇。静坐四刻,即每日不限时间,静坐一小时,用以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这和现代的冥想养生如出一辙,静坐以清除杂念,放松身心,亦可常思己过。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么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

启迪多元思维

静坐,养身妙法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身心平衡:一切疾病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份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

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瞋,贪瞋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六脉震动,五脏沸腾,神志涣散,风寒暑湿也都乘虚而入。

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

静坐的实践,可以使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心智合一: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管便得病。

唯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膈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自然循序而有力,输送到全身。

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优良,而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圆满,疾病便不易发生,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正心正举

程颢:用不负花期的心 过好寻常生活

涵养性情莫过于存心,让心沉下来,身体才能静下来。古人云:“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格言联璧》)。

可见,“静”能增强人的生命力。就是要先让自己的身体从烦躁中静谧下来。在空灵的寂静里,即使有一些思绪在脑海里漂浮、幻灭,也能获得一种心如止水的平静。

平静,即使是简单的平静,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丽。如此才能细细体味生命的可贵、生活的趣味,发现人生的美好,做更好的自己。

北宋大儒程颢曾说过一句极富哲思的话:“观物于静中,皆有春意。”秋去冬来,清晨的路面闪烁着微寒的光,脚踩过一片片枯叶,随即听到凝霜碎裂的声音。

这大约就是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情,秋实冬藏中蕴藏着春生夏茂之意,只须用心去体察,就会感受到流淌在万物中的生机。天地造化,生机流行,万物或语或默自有态度,还需你我凡人用心体会。

相比于古人,今天的人们似乎有着太多身不由己,更难平心静气地细品生活的滋味。节奏太快,日程太满,“顾不上”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成为敷衍日子的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

人们习惯了抱着一种“快餐式”心态行色匆匆地过活,既贫乏又让人失落。若能以不错过春日花期的心态去欣赏每一天,人生在世就会累积无数微小的喜悦和幸福吧。

拨迷见智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真正的安静,是指灵魂从根本上得到了安宁。

开启自在之门

喧嚣时代 沉静是最美的气质

不懂得如何休闲,这是当下社会的一大普遍问题,人们将大把的时光都抛掷于无聊之中。现代社会,看似热闹,但是当人们脱离繁忙的工作、远离纷纭的闹市、回归到一己的小天地之中,得到的并非闲暇中的乐趣与安宁,总觉得心中是空的,没有充实感,不知道该如何度过闲暇。

《菜根谭》云:

从静中观物动,

向闲中看人忙,

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

遇忙处会偷闲,

处闹中能取静,

便是安身立命的功夫。  

沉静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涵养,性情暴躁、气质浮浅的人是表现不出来的。所谓修身,最紧要处在养心,如果心往外驰,收拾不住,整个人也就被外物所牵引,没有自主性,终日喧嚣闹腾,追逐于外,内心岂有宁静之时。

人性之静,人心之静,靠培养。我们处在并不是很清静的世界中,身边无时不充满着诱惑,这就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克服,不断地去抵抗,不断地去追求“独坐幽篁里”的境界。如此才能细细体味生命的可贵,生活的趣味,发现人生的美好,做更好的自己。

在平淡中建立持久的感情,在宁静中体验生命的永恒。但愿我们通过静坐,从过去的梦中醒来,当黎明到来、太阳再次升起时,我们能以更加清醒的头脑、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的生活中。

文/李志阳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