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观(1)——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为中州祠宇之冠。
中岳庙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为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
登封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令祠官增其旧制,太室山也被封为“嵩高山”,简称“嵩山”,名列“中岳”。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北魏时改为中岳庙。现存庙宇为大多为清代重修。
中岳庙金碧辉煌,如宫殿般的雄伟壮观,国内庙宇罕见。其布局制式与北京故宫相似,得宠于历代帝王。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可以敬称为中岳大庙。
整座庙宇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
中华门具有清代建筑的精致华美,但是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中华门这称谓,感觉很民国化了。
中华门后是非常宽阔的广场,正中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
穿过遥参亭,就是主建筑群中的天中阁。
天中阁实际上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
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
天中阁是极有气势的,如同皇宫内城一般。
我们可以登城楼一游,举目四望,东有牧子岗,西临望朝岭,南接玉案山,北依黄盖峰。这是嵩山脚下的美丽风景。
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沿甬道拾级而上,便是配天作镇枋。枋起三架,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
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建筑为清代风格,目前被改做财神殿,应该是顺应大势吧。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后是化三门。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正面是一个巨大的葫芦,叫做八卦炼丹炉。这应该是后来修建的,不过也增添了不少道家的仙风。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这是西岳华山殿。殿前有巨石刻有华山两字,上面的符号大约是古时的标记吧。
每座殿中都供奉着不同的岳神,具体的名号和古典小说《封神榜》中一致。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很有意思。
东西南北岳环伺中岳,很有群星拱月的感觉,显示了中岳之神的崇高地位。这也是建造者独特的匠心所在。
四殿环伺的正中就是峻极门。
峻极门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其造型很像佛教中的护法天王。
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太安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
峻极门之后是一座过往门楼,名叫崇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而中岳庙的主殿便在这迎神门之后。
主体建筑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庑殿式建筑,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
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这应是封神榜中的人物)。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珍品,殿前两侧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制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结构精良,造型优美。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康熙帝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
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是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
中原大地千年古都,至今没有留存一座皇宫,而嵩山脚下却有着这么一座胜似皇宫的道教大庙,令人费解,让人感慨。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御书楼的建筑风格较为朴实,远没有其他大殿的华丽。不过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许这里更适合出家人修身养性。
中岳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可以慢慢的游览。
中岳庙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经过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天地之中”8处11项历史建筑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就是有中岳庙。
少林寺名气太大,很多游客嵩山之行都是以少林寺为目的,往往忽略了中岳庙,其实在这嵩山脚下的道教大庙才是嵩山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精髓,它甚至代表着嵩山这中岳的名号。
拜佛少林寺,问道中岳庙。这才是完整的嵩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