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岁前有这些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 头条


10 岁前有这些迹象,说明你把孩子养得很好 | 头条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教育君语】

养娃的路上,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摸,一边摸到门道;一边过河,一边走得更稳。

我平时写教育类文章不少,有读者问我:“你家孩子优秀吗?”

言外之意,你说起教育一套一套的,你家孩子成绩第几名。

答案可能让人有点失望。

我家孩子自上学起,整体成绩都算不上学霸级别。

如果,你认为优秀等于成绩好,那下面的文字,你就没必要看了。

如果,你认为优秀指一个孩子生长得很舒展,那咱们再接着唠唠。

我认为我家孩子,是个相对舒展的人:

遇到委屈,能够肆无忌惮地在我们面前哭泣,鼻涕一把泪一把,毫不掩饰;

觉得不公,能有板有眼地指出我们的问题,用词准确,反击有力;

有自己的爱好,每周雷打不动都坚持去上课,而且学得很欢乐;

有不少朋友,朋友们都喜欢他,他总是能发现朋友们的优点,并为他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坦白地说,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焦虑,崩溃,怒吼,拍桌子,撕作业……
这些事,我基本都干过。
在养娃这条路上,谁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为人父母,我们不能总是拿“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安慰自己。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我们已不是第一天当父母。
伴随孩子个头慢慢长大,我们的心灵也要跟上孩子的脚步,一点点拓宽,一寸寸柔软。
所以,今天,我想和更多朋友,分享关于养娃的10个问题——

孩子的问题,
都是父母的过错吗?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吗?
答案是:
NO。
首先,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尽职尽责,教育孩子当个善良真诚的人,但孩子在学校却被坏孩子欺负了,产生厌学情绪。
你能说都是家长的错吗?
不能。
我们和孩子都活在连环套里,教育更是如此。
其次,从天才和疯子诞生的概率上来说,我们要敢于承认,这世上的确有天赋异禀的天才,也有十恶不赦的坏蛋。
个别恶魔,的确是天生的。
但,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孩子,都是普通的良人。
所以,我们绝大部分父母,都该秉持一个基本的信念:
孩子的问题,我至少承担一半的责任。
一半的责任,不至于把所有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在过分内疚和反思中,陷入恐慌。
一半的责任,也不会把所有罪责,都推向孩子和他人,在事不关己中,眼睁睁看着孩子跌向深渊。
合格的父母,从承担50%的责任开始。
那么,如何承担这一半的责任,需要从看见孩子的不良行为开始——

怎么看待,

孩子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上有句话:“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撒谎的孩子,是害怕遭到严厉惩戒,所以粉饰过错;
网瘾的孩子,是现实中没有和亲人、和热爱的人物,建立深厚的联系;
毫无节制的孩子,是总活在大人的各种要求和限制里;
残忍冷漠的孩子,大都遭遇过冷暴力和暴力……
每个一身毛病的熊孩子,其实都在哭着说:“爸爸妈妈,救救我!”
所以,孩子每个阶段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在向父母发出求救的呼吁。
我们看见了问题,陪孩子一起解决,找到方法和经验,孩子就会在引领中,得到经验,恢复信心,往前迈一步。
孩子的不当行为,是父母修正养育失误的契机,藏着父母修行的密码。
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不够——
孩子的成长,
是一条直线吗?
就像人类的历史,是呈螺旋上升的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是呈螺旋上升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拖拉、马虎、不专注、拖延症,在被家长真正意识到之前,其实都经历了漫长的潜伏期。
问题不是一天养成的,改变也不可能一朝一夕。
很多家长,总想从别人那里讨要一个秘方,一夜之间让孩子从差生变成优生,从抑郁变得阳光。
不可能的。
孩子们的改变,往往是前进三步,后退两步,再前进五步,又后退三步。
但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和陪伴,孩子总体在向前。
面对孩子,时间和耐心,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一口吃不了胖子,一夜养不大孩子。
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
你说 10000 遍,
为什么孩子还记不住?
“我每天都在教他呀。”
“我每天都在提醒他呀。”
“我嘴皮子都说破了,但他还是记不住!”
 
亲子关系,忌讳不停说教。
光说不干,不是好汉。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
简单说:
闭上嘴,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去行动,去探索,去实战,在不断经历中,解决不同问题,在不断向前中,拥抱更大力量。
当你决定做点什么,而不是总用说教告诉孩子怎么做时,孩子已经从你的态度和行动里,学到了方法和智慧。
行动过程中,还要学会这一点——
孩子表达悲伤和痛苦,
你为什么害怕?
“别说了。”
“别哭了。”
“有这么难受吗?”
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不少家长对上述口头禅,张嘴就来。
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表达悲伤,或者害怕孩子说出痛苦?
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这样会让孩子更难过。
真相恰恰相反:
当悲伤表达出来后,就减少了一半。
孩子会在诉说和理解中,得到安慰和松弛。
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一定是敢于表达悲伤、痛苦和愤怒的孩子。
 
他没有压抑自己的委屈,所以快乐起来才发自内心。
但共情,仅仅是口头的漂亮话吗?
孩子需要的共情,
到底是哪一种?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
“好了,我理解你了。”
“我错怪你了,好吧。”
 
这些话,不是共情,而是敷衍。
作为天生敏感的观察家,孩子能从我们的眼神和语气里,洞见我们是真的在听他们说话,还是在无视他们。
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我们内心不真诚,口头说得再漂亮,孩子也不会上当,反而觉得我们虚伪:
“哼,假惺惺,太讨厌了!”
我们只有在孩子面前真诚,才能和孩子真正共情。
那么,共情的老父老母,就一定是温柔慈悲的吗?
让孩子做到的,
你都做到了吗?
如果,你像我一样,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交流过,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真相:
相比自己遇到的痛苦,孩子们更难过的,是假装坚强和大度的大人。
父母的隐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当我们把“孩子高兴”当作最大目的时,孩子也会把“父母高兴”当作讨好的手段。
这,正是中国式亲情“报喜不报忧”的疼痛来源。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你有权利伤心,也不必哄父母开心”。
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有权利伤心,不刻意在孩子面前假装开心。
真正的共情,不是虚假的迎合。

而是父母真实的自我,遇见孩子真实的自我。

然后亲子关系在顺畅里,开出的爱的花朵。
毕竟,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特别完美的父母,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
假装完美的父母,会让孩子在压力和分裂中,感到失望和愤怒。
 
明明不相爱了,还在孩子面前扮演恩爱。
 
明明自私自利,还在孩子面前高举道德大旗。
 
明明自己的价值观非常暗黑,还强行把孩子的三观掰碎……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在摧毁孩子内心,对真实、对善良、对希望的信念。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
不要活在虚假的表演里,而忘记了真实的关系。
我们活在和孩子的真实也有问题的关系里,孩子会从我们的喜怒哀乐里,触摸到生命的质感和纹理。
因为,合格的父母,也有说“不”的时候——
爱孩子,
就是一味满足吗?
“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管多了,怕孩子走向极端,不管了,又怕孩子无法无天。”
这种不知所措的恐慌,是很多父母的写照。
特别是最近几年,关于孩子抑郁和自杀的负面新闻满天飞,让很多父母特别恐惧。
不要害怕,我们的孩子都会健康长大。
只要我们做好关键的一条:
孩子所有的感受(包括好的坏的),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不当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举个例子:
二胎家庭里,老二故意摔坏了老大的玩具,老大把老二打了一顿。
父母要怎么做?
“我看得出来,你非常生弟弟的气。但是,你要用示范和行动告诉弟弟,怎么爱护玩具,而不是拳头。”

前者是情绪接纳,后者是行为限制。
然后,父母先示范给老大,怎么收纳放置玩具,怎么引导老二爱护财物。
肯定和接纳,是必须的。

但限制和警告,也是不可少的。
一味纵容和溺爱,对孩子是另一种伤害。
当然,一味地惩罚,也不可取——
孩子的生命力,
来自父母,还是他自己?

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

但过于严厉的体罚,甚至暴力,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当孩子的精力,全部用到如何应对家长的辱骂和殴打上,势必无法专注于学习和责任。

过度惩戒的真相是:

当父母用一味的羞辱和责罚,来对待孩子时,实际上也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处,发现错误,反省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

“爸妈已经处罚过了,我不需要再做什么。”

我们要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受自然的后果。

比如,孩子只顾玩,而没有写作业,你咆哮如雷,辱骂殴打,罚他写10遍,不如让他直接到学校,老老实实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处罚。

孩子这种生物,绝非我们想象得那么脆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的生命力,不来自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分羞辱,而来自经历→实战→体会→教训→修正→生长。

为人父母,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孩子的路,最终还是要他自己走。

我们唯一且重要的任务,是在出发时就把他们领上正路。

路途中的风霜雪雨、打怪升级和彩虹花海,需要他们自己去直面,去感受,去见证,去记录。

这是生命本身,自带的任务。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