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文苑】论面子 作者/霍德正
论 面 子
作者 霍德正
2020年5月11日,正值盛夏,又逢开学之际,那天太阳高高挂在碧蓝的天空上,一缕缕阳光洒在我的身上,但始终温暖不了我的内心。
“是的,开学了,又要回到那个氛围那个环境”。
高一下学期分班,我来到了新的班级,看着又一张张崭新的面孔,此时并不像高一刚来时那样不自在,而是习惯了,毕竟高一上学期我也没有交到什么新的好朋友,而且新班级的座位,在那个最偏僻不起眼的角落——最后一排的最边边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谓是,学渣的天堂,上课老师不大注意同学们也不会关注的一个位置,加上高一留给我的沉默寡言的性格,我注定又要在这个班里,没有存在感。没关系,以孤独为伴,以绝望挥剑而生活。
开学的那一个星期,我以为会非常轻松无压力的过去,可是事与愿违。哪怕是我分科分班,到了文科班之后,我依然感受到了那种熟悉又令人害怕的感觉,上数学课的时候,我并没有因为老师讲的非常生动有趣而陷入学习的美好氛围,反倒自己沉浸在漫长的思绪中。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大脑,大脑中的信息飞速的流过,一个一个筛选到那些让我不愉快的回忆,眼睛陷入黑暗。这种害怕往往代入感非常强,能将我置身课堂之外,陷入自己的沉思。据后来心理咨询师说的那样,我好像得了学校恐惧症还有焦虑症。
迫于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扛了一年之久,终于坚持不住了,被学习压垮的我,终于在6月14日,坐着“复兴号”陪着奶奶一同回到了老家。
2013年的那天同2020这天大同小异,同是一个人,同是盛夏,可惜,不一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终点,以及,不一样的,转折点。
这次回家没有以往的快乐,没有以往的期待。如同项羽战败仓皇而逃垓下的窘况,如同项羽绝望之际所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那般凄婉迷茫。
他选择了尊严,而我放弃了尊严重头再来。
项羽兵败垓下,自知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乌江自刎。很多人因为他将武力当做统治征服的手段还有兵败之后乌江自刎时的拙见视其为莽夫。难道,他这样好颜面还有尊严的行为是错的吗?他身为楚贵族名将后代,有着绝对的权威去再召集,再称王的能力,但是,即使有机会,有能力再日后与刘邦一战而决天下,他为何选择了放弃这个机会。我们不妨来探讨探讨关于面子这个现实的问题。
中国人一直都很在乎并竭力维持自己的尊严,而面子是一个人自尊和尊严的体现。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起来,周公旦就等级分封而作书《周礼》,《周礼》中包括,礼,乐,还有宗法。众所周知,学过高一历史必修一的应该都明白,礼,乐,制度,是为了维系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而宗法制与分封制又相辅相成。至于礼乐制度,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第一列对应的是地位,与其相对应的用词在第二列。天子过世,称为驾崩,平民称为去世,而去世这个词一直沿用到现代。礼乐制度规定不同地位不同阶级的人所能享用的礼仪和待遇,礼乐制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礼乐制规定不同阶级所享用的礼仪,则体现了阶级的高低和贵贱之分,同时这些繁杂礼仪也能彰显出其地位的显赫,满足了古人的虚荣心,也就是爱面子。关于礼乐制有个很出名的故事想必大家也听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修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这个就是公元前的606年发生的“楚王问鼎”的故事,故事的主要核心内容很简单,就是楚庄王向周天子派来的使者问“皇室的九鼎有多重”。那么这么一个问题就大有乾坤了,在西周的时候,以所用鼎的大小重量来代表贵族的等级,而楚庄王向使者问道皇室鼎的重量,其意不在鼎,而在篡权天下而易主。这个故事同样也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皇室衰弱,已经到了被人窥探权力的地步了。
还有一个反应僭越礼乐制的事,可能大家没有听说过,来听我慢慢道来。大明皇朝万历年间,当时是年幼的朱翊钧任皇帝位,而帝国的实际掌权者是当时位高权重,权力直逼皇帝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先介绍一下张居正这个人,他可圈可点的地方太多了,其最傲人的成就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简单讲一下当时国家面临的窘境,借用张居正的话就是:
“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
当时户部连年赤字,北方蒙古女真又没事来干扰边境,黄河还经常决堤,土地兼并还十分严重,如此危机,怕是要影响到皇朝的统治。张居正见天下积弊已久,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兴修水利,加强北方军务等等,大明因此中兴十年,史称“万历中兴”。这也让后人将张居正称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那么当时为什么张居正说改革就改革,因为他不仅是内阁首辅并且是皇帝的老师,而且还得到了皇太后的大力支持。当时皇太后跟万历皇帝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是给万历皇帝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也铺垫了他日后对张太岳的憎恨。万历皇帝有次犯错,被皇太后责怪一番之后,耐人寻味的跟他讲了这么一个人,那就是霍光。霍光在历史上干了什么事呢,也就废了个皇帝罢了,而太后此言就是将张居正影射为当代霍光,万历如果不听话,不贤良,那张太岳也可以像霍光那样废掉他另立新主。当然现在分析看来,虽然当时张居正权力堪比宰相,甚至更过之,但是内阁始终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并不是法定的机构,其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明朝的内阁首辅权力再大,皇帝说废就废,所以当时太后对万历所说的话多半是吓小孩的。好了,扯了这么多言归正传,张居正身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帝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改革的时候触犯了贵族地主的利益就算了,关键还膨胀到去僭越礼仪,比如,他当时跟万历皇帝说,皇帝你老要勤俭节约,结果,张居正一个人坐着32人抬的轿子,上面有卧室还有客室,并且配有两个仆人,出行的仪仗队还配有鸟铳队护航。可谓是架势凌人,这种骄奢淫逸的行为自然是传到了万历皇帝那里,好家伙,你个老东西,让我勤家节约结果自己坐32人抬得娇子。于是乎,张居正去世之后,那些被损害改革利益的大臣弹劾其不当行为,万历也借此机会,好好报复了一把张太岳,抄家,去除给他的追谥,并且把他挖出来鞭尸。这就是,一代伟大的政治家死后的结果,跟秦时的商鞅,结局是如此的相似。僭越礼仪,在古人看来就是践踏自己的尊严。
我为什么讲面子而谈到了礼乐制,礼乐制的礼仪还有待遇就是古代人们维护自身尊严还有彰显地位的一种制度,也是爱面子的一种体现。不然为何项羽在咸阳撞见秦始皇的车骑和仪仗队的时候不仅感慨“大丈夫,当如事也”。
孔子毕生追求的偶像就是周公旦,并且对其创立的礼乐制赞不绝口,对于那些有僭越礼仪的人,他更是深恶痛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
项羽兵败垓下,为了“面子”自刎乌江放弃东山再起。这到底该怎样评价。这与其同时代的韩信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关于韩信有个著名的典故,就是“胯下之辱”,想必大家也都了解,韩信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大汉,那个大汉挡住了他的去路,说如果想走过去,要么拿刀杀了他,要么就从这个大汉的胯下穿过去。这两个选择其实就是“面子”还有“生存”的选择,从胯下穿过,意味着,舍弃自己的“面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别人不再看得起你,但你会没有尊严的活着。而第二个选择,如果拿刀杀了他,那么韩信就会受到严酷的秦法的制裁,甚至可能会为此举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无疑是很难决断的。历史也告诉我们,韩信选择了第一条路,他选择了生存,之后,他帮助刘邦赢得了楚汉战争,封为“淮阴侯”,地位显赫,名垂青史,誉为“兵家四圣之一”。
“大丈夫不以一时之怒拔剑自毁”。
还有一个关于尊严的事情,也是跟礼仪有关的。中国古代,对于礼仪的无疑是体现在任何一个生活场景中,著名的鸿门宴中的座位就很值得我们去考究。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羽和项伯朝东坐,位置最尊,范增朝南坐,位置次之,刘邦朝北坐,位置又低于范增,张良的位置朝西,位置最卑。刘邦虽然是来道歉请罪的,但是毕竟也是跟项羽一样的起义军首领,其位置竟连范增都不如,可看出来当时项羽并不很尊重刘邦。而刘邦并不在意,忍辱负重,脱身鸿门宴之后,最后项羽兵败,这个是当时的宴饮坐席上的细节。还有就是关于上朝的时候站位的细节。
元朝以右为尊,位置在左边的卑于在右边的,当时的哪怕是下层百姓也知道这个规矩。元末起义军四起,当时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起义军的队伍,因为他才华横溢,有军事才干,有勇有谋,并且娶了郭子兴的义女,因此他在军中发迹的十分迅速,很快就做到了队伍的一把手,军事会议都由他来组织并且提出方案,因为他年纪轻轻就做到了一把手的位置,下面的老兵就看不惯,有一次在开会的时候,朱元璋来晚了,发现右侧的位置已经满了,无奈只能坐在左边,他默默无闻,最后只有他做出正确的决策。用他的才能来折服这些人,不久,这些人就将最好的位置留给了他。
现在我们主要来这些例子中的其中两个,那就是“胯下之辱”和“垓下之围”。因为我个人以为,这两个事例最为相似,时代也是同一时期。毫无疑问,胯下之辱,韩信为了生存选择了忍耐,最后发迹显赫。对于此事大家都是看到了其美好的结局所以夸赞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而项羽选择面子自刎,这可以看做是韩信的另一个选择,如果韩信选择了尊严,杀掉了那个大汉,历史将被篡改,少了韩信的帮助,刘邦或许不可能取得天下,没有了汉朝,汉文化从何而来?因此韩信选择忍让貌似是正确的,不过如果结果是他并没有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他选择的忍让很可能被人们视作软弱的象征。而项羽即使选择了东山再起,倘若最后依然兵败刘邦,人们是否也会因为这个结果说到他还不如当时为尊严而战自刎而死,那样死得其所,死的有尊严。
关于面子的话题,终究是我这片面之见所不能探讨完的。关于现代人对“胯下之辱”还有“垓下之围”,如今仍在人们茶余饭后之后所津津乐道,有的长辈可能会把项羽作为反面教材,告诉晚辈要能屈能伸,也可能告诉晚辈,不要学习韩信,要活的有尊严。怎么说呢,都各有道理吧,但希望各位不要批评古人的做法,像钱穆所说“对历史报以温情与敬意”。
最后以松下幸之助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
“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百个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片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普遍期望的”
作者简介
霍德正,就读于淮滨县滨城学校高一年级,爱好历史,喜欢阅读历史读物,了解中国文化。
本期编辑:依旧 校对:马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