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元平 | 情系大山 缅怀先烈

老家的大东山巍峨地耸立在我村的东边。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大山投下的巨大山影覆盖了小小的村庄,晨雾迷朦,给这个小村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轻纱。

这茫茫大山,曾经承载和积淀着多少的历史文化,有传说,有真实,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还有我儿时的喜笑追逐。它是记录一个时代的特殊符号,给游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及回味。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山深处有我抹不去的记忆。

当风和日丽的早晨,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勤劳的父老乡亲就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荷锄扶犁,牛车窄道,那最熟悉不过的场景,永久地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东山脚下,鸡犬相闻,荷锄晚归,透露出了浓厚的乡村气息,成了我心中一道不能痊愈的伤痕。

六七岁那会儿,我光着脚随着村里的大哥哥们就开始了上山的历史。我们村离大山不足一里,这大山就成了我们村小孩子们的乐园。山上不但有我们喜欢的鸟窝,野花,野草,更主要的是大山深处沟沟坎坎的防御工事,是我们捉迷藏的好地方。走到山脚下,放眼望去。高大巍峨,雄伟壮观,还有修筑防御工事的解放军官兵,给宁静的大山平添了几多的欢乐。在战壕里,我们嬉戏的同时,还不能忘记大人给我们分配的拔草任务。

每到 暑假,一场小雨过后,野花竞开,万木葱笼,绝壁沟畔还有蘑菇,山丹花,喇叭花,带刺的花,更多的是不知名的花。奇怪的是我们光着脚还能巧妙地躲过尖锐的石棱石角而不被划破。特别是山顶上最高处,那航空用的三角铁塔大高架成了我们激烈抢夺的“阵地”。眼前脚下的大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套着山,横亘在村东,阻断了向东直线不足二里的另一个村庄。大山上星罗棋布的军事防御工事,战壕,机枪口,防坦克沟纵横交错,不熟悉地形的人上了山连方向都难以辨认。

我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入了村里的小学,学习任务渐渐增多,上山游玩的机会自然少了。只是到了星期天,还是村里的几个伙伴继续上山,寻觅着山里新奇的东西,上了大山总要搜遍大山的每个角落,有好几次还拣到了部队军事施工落下的导火索,雷管,炸药,背包带。捡到的雷管还要用大石头砸,根本不懂得其中还有重大的安全隐患,直到砸的“轰隆”一声之后,才放心地向山下冲去。那时候山上的羊群不多,满山的树木自然生长,还有随处可摘的野花,野草,野果,野韭菜,马奶奶,酸柳柳,郁郁葱葱,真正的原生态,完整的生物园。植物,动物和谐相处,树丛中有鸟窝,鸟又食草籽,吸花蜜。高低起伏的山峦深处,除了我们嬉闹的孩子,还有就是解放军官兵,根本没有外乡人来的足迹。山上一米多高的灌木丛,一个人藏在丛中很难发现。到了傍晚,一抹余辉照在山坡上,就像一副绝美的图画,偶尔听到几声鞭响,那是暮归的羊群,我们才知道也该回家了。

当驻防山上的部队进行军事训练的时候,村子里的大人们忙里偷闲也要来观看,那整齐的队伍,规范的操练,严明的组织纪律,让我们从小就对解放军战士心存敬畏。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给我们铭心刻骨的记忆。

就是这大山给予了我们快乐的童年时代。

我上了中学的70年代末,上山的机会就没有了一则平时在学校住宿,二则是学习任务多了起来,便将对大山的印象暂时存储在了大脑中。

长大成人后,时时还想着大山。有好几次还带着我的学生,到大东山的深处,一是让学生领略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另则还是我个人的思想感情在涌动。然而,这已经是部队调防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了,童年的记忆似乎有些模糊,山顶上那个航空用的铁塔也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大山深处的坑道,掩体里杂草丛生,只留下大山静静地仰卧在村东头,似乎在诉说着昔日人山人海的风云历史。

90年代初,部队开始调防,营房周围的军事设施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个别的老乡开源节流,又利用起了部队留下的营房,给宁静的大山增添了往日的印记。走在熟悉的弯弯山路上,放眼望去,似乎当年部队的呐喊声又响在了耳边。当回到现实中,再凝视眼前的景物,内心的失落总久久不能难以抚平。

跨入新世纪后的2010年,父母早已故去,父母就葬在了养育了我半生的大东山脚下,与烈士“莫杰”陵墓隔壕相对,给我又增添了几分对大山的敬仰。

莫杰(1900.?一一1947.5.31)蒙古族,原巴彦塔拉盟和乌兰察布盟联合骑兵大队(巴乌大队)大队长兼巴乌工委政治部主任,蒙名:孟克吉勒格尔,1947年5月31日,由于叛徒出卖,在大西沟大南山(即押地坊大东山),英勇就义,时年47岁。一个英雄的名字,为了全人类的解放,永远留在了大东山,他的威名震撼了大东山,他的精神激励了我村周边几代人的成长。

每年清明节,回乡给父母祭扫时,总要跨壕凭吊烈士,驻足良久,默哀几分,点香叩首,愿他长眠安息。香火烧不尽,怀念到永恒。随着悼念烈士的群众不断聚拢,我又一次见到了曾经为莫杰守灵近30年的大西沟村民王振英,久别重逢潸然泪下。就是这位花甲的残疾人,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烈士英灵,每年清明,风雨无阻来看望这位长眠于地下的英雄,此时悼念父母与缅怀先烈的热情像一股暖流涌向心头,行行热泪洒在了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让我更加理解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

曾哺育了我成长的这片英雄的土地,也曾见证了我成长的雄伟的大东山承载了过多的故事,逝者已去,精神依旧,让我们共同缅怀先烈,踏在先烈的足迹奋勇前进。

投稿微信:nmrwsd

竺元平

【作者简介】竺元平,生于1964年2月,1984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喜欢阅读,擅写回忆性的散文,常作历史性的探索,热爱生活,向往明天。

(0)

相关推荐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

  • 哀悼烈士的句子 向英雄致敬短句

    哀悼烈士的句子 向英雄致敬短句

  • 红军故事15两河篇3:红军烈士岩

    周  雄原创 两河镇位于全州东南部,东与灌阳县文市.新圩等乡镇接壤.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大部经该镇古岭头开赴湘江渡口,红三军团五师在灌阳新圩打完阻击战后,亦经此处奔赴界首渡过湘江.古岭头自古就是 ...

  • 86年,无名墓碑,无私守护……

    白发苍苍.腿脚不便 却要爬上高高的台阶 扫墓.除草.擦拭墓碑 这位老人是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25048名先烈长眠于此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 ...

  • 清明安福祭英灵

    "青山翠柏英气绕,长歌当酒祭忠魂".又是一年清明祭,4月4日,我随同伍中豪烈士的亲属伍曼利一行4人,自驾车风尘仆仆来到"赣中福地"--安福,受到安福县山庄乡乡政 ...

  • 竺元平 | 千言万语思故情 遥寄当年养育恩

    清明祭扫泪两行, 人间何处情断肠. 如烟往事不留痕, 凄风苦雨梦常在. 千言万语寄深情, 化作飞蝶恰恰啼. 几天前写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母亲的葬礼>,该文通过对18年前母亲葬礼的回忆,表达 ...

  • 【099】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竺元平作品

    迈步漫漫进修路 眷恋浓浓家乡情 竺元平(内蒙古) 上世纪80年代末,为振兴内蒙古乌兰察布教育,加强乌兰察布教师队伍的建设,1989年5月份,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行政公署出台了"第二届名代师&qu ...

  • 竺元平 | 相识老Q子

    老Q子,原名乔有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曾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个人,近二三年以来红遍了我们内蒙古商都县的文学界.在商都,不论是混迹文坛多年的八十老者,还是初出茅庐的奶油小生,都能在网络平台或者老 ...

  • 竺元平 | 龙宇之死

    龙宇的父亲是老共产党员,当了一辈子的大队书记,老家大集体解散时已年老多病,不得不退居了二线.老龙书记一生养育了七个子女,但儿子只有一个.老龙离开书记岗位时,儿子龙宇也已成家立业,但是儿子对眼下的农村生 ...

  • 竺元平 | 小镇往事

    1984年夏,正是我参加工作的那一年酷暑.两年来为了打工挣钱而多地奔波,如今鬼使神差地流落到了苏尼特右旗白银哈尔镇,这个具有浓厚蒙古族特色的小镇就坐落在集二线铁路的一个咽喉要道上.小镇内居民不多,却放 ...

  • 竺元平 | 记忆中的沙尘暴

    对于老家的天气,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春节一过,灰黄阴暗的天气就离我们不远了,每天清晨放眼远眺,一个灰蒙蒙的世界.碧空万里,清澈明亮的天气在老家基本上没有.蓝天碧水,鸟语花香那是艺术作品中的描述.当人们清 ...

  • 竺元平 | 公公的心事(小小说)

    李天旺最近的心事很重. 自从娶了儿媳妇,心情一日不如一日,按说仅有的一个儿子也成了家,如今孙子也有了,不该这么心事重重,何况自己还不到60岁,可是他总觉的有许多的话想说,却又没地方去说,实在有些如鲠在 ...

  • 竺元平 | 对 50年前吃肉的记忆

    我出生在1964年的乡下农村.大约十来岁,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记忆已经很清楚了.那时候农村里的人们生活非常穷,衣服穿得破破烂烂不说,吃饭也是一个大问题,对于吃肉,那更是一种奢望.在当时,一年当中只有两三 ...

  • 竺元平 | 走近父亲

    我生命的航程中,父亲是那浩瀚无边的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只小船.每天在浩瀚大海的怀抱中畅游,却没有完全读懂这大海的深沉,博大,直到父亲离去,大海干枯-- 记忆中,父亲给我留下的回忆场景真是太多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