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养我的家乡——格化司台
在我的生命中,曾有一个地方让我永远无法忘怀,曾有一段时光让我永远铭记。虽然在那个地方的那段时光让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曾经是那么的苦......
但那段时光却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那个地方却给了我以后奋斗的知识和勇气,那段时光就是我的少年时光,那个地方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
回家乡的那天,没想到天气是那么的好!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秋雨过后的清新空气是那么沁人心脾。
回家的渴望一旦变成了现实,语言真的是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想着自己儿时的顽皮,看着远处曾经钻过的山洞,一切都仿佛是在昨天......
保护一方百姓平安的派出所建在了村庄的最南端,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以及派出所特有的建筑颜色格外引人注目。
曾经的那条穿村公路,在前几年就铺上了黑黑的沥青,方便了村里的人们,更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过路百姓。
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让古老的村庄焕然一新。听村里的老人们说,格化司台是蒙古语,意为“形如锅盖的山梁”。20世纪初,在此游牧的蒙古民族因当地有一处“形如锅盖的山梁”,故以蒙古语称之“格化司台”。民国元年(1912年)建村时,沿用此名。
这是村里的主街道,儿时上学的必经之路。我每天都会从村里的最东头,去村西上学,记忆中的冬天总是那么寒冷,白毛风迎面吹来的时候,我往往是背着白毛风一步步地倒着走到学校,好一点的是,那时我们的作息时间是“朝九晚三”,上午九点上学,中午不休息,下午三点多就放学了。
曾经的乡政府大院因合乡并镇的原因,也早已转让到了村民的手里。大门的门垛依然矗立在那里,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自己傲立的风姿,讲述着一个有着百年历史村庄的往事。
乡政府前的一个大院,迎街的那几间是村里过去的小卖部,也是曾经我们最想去的地方,能在上学路过时喝一杯汽水或吃一根五分钱的冰棍,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奢侈的事情。
村里很多无人居住的土房子都拆了,面貌一新的砖瓦房似乎告诉人们这里过去绝对是一个大乡,是一个有着高中、初中、小学和邮局、信用社、供销社、机械厂以及政府各个派驻机构的乡级政府所在地。
格化司台是革命老区,这里曾驻扎过内蒙古骑兵第十一师。在村东南的元宝山和西北的大东山上,过去也都有过驻军,尤其是当时设立的部队医院和医院那些尽职尽责的军医们,曾挽救过很多格化司台乡普通百姓的生命。
村西的西海子,今年又是碧波荡漾,村里人和外地的投资者一起往海里放进了大量的鱼苗,绿色无污染的西海子让那些鱼儿尽情成长,引来了外地客商的高价收购。
曾经的格化司台高中(后改为初中),曾为商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这里的老师们后来都成了商都一中、二中的骨干教师,为商都的人才培养付出了较多的艰辛和努力。
现在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设立在2013年投入使用的幸福院内,容纳230户的幸福院,和谐共处、其乐融融。很多老人们是从格化司台附近村庄搬来的,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房屋,大部分都还享受着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整齐的幸福院,老人们在墙角边晒着太阳,谈论着各自听到的或电视上看到的信息,不时地还相互犟几句......这就是村里人的生活。
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幸福院便民连锁超市方便了老人们的日常所需。都说“老人和小孩是一样的”,在老人们的眼里,连锁超市也许和我们儿时最想去的小卖部是一个道理吧......
这个能容纳230户的幸福院是在原来的学校院落改建的,两边的教室、办公室,最北边的食堂、井房,都给曾在这里念过书的学生或教过书的老师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离开村庄的时候,我依然不停地用镜头去捕捉着能留给我一生记忆的影像,村南的这棵树走进了我的视线,我却想不起来小时候这里是否有树?
离别家乡,我把村碑和元宝山放到了一个镜头,虽然在车上拍的有点模糊,但我想格化司台人是永远都能记住这两个标志的。
有空常回家乡看看,不为别的,只为呼吸呼吸老家的空气,只为看看老家的样子!(丰劝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