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界红色故事:永远的祭奠!

 永远的祭奠

胡吉雄  李治军

01 收留两位受伤红军

1934年农历10月18日,19岁的大界村民奉运德一早从后山砍柴回到家里,“妈,您过来一下,我告诉您一件事。”

“什么事这么神秘兮兮的?”母亲陈夯夯把喂猪的潲盆放下,手都没洗,就直接过来了。

“妈!是这样的。我一早到后山砍柴,看到高风村保长杨海清,对两个脚负伤的红军下毒手,踢他们两脚,把他两身上的30块银元抢走了。我搞不懂,红军穿着那么烂,身上怎么那么有钱?”

“他们人呢?”母亲陈夯夯急切问道。

奉运德:“等杨海清走远了后,我去看了一下那两位红军。问他们吃了没有?他们摇摇头,我把我带去的蒸红薯和水都给他俩了。然后,我就挑着柴回家了。”

“孩他爸!你过来!你赶快和运德一起去把那两个受伤的红军背回来。”

运德的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人,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这个家,是运德母亲陈夯夯当家。他父子俩一走,陈夯夯就径直朝本村的草药医生奉昌庭家里走去。

奉运德和他的父亲便按原路去后山,走了不到五分钟,便看见两位拄着木棍的红军,正向自己家的方向走来。他俩立即迎了上去,每人背一个,把两位受伤红军背回了家。

父子俩刚把红军背回家,草药花医生奉昌庭就赶过来了。一问才知道,两位红军一位姓曾,一位姓陈,都三十多岁了,是昨天在下灌虎形岭战斗中受伤,跟不上部队了。奉昌庭对两位红军进行伤口处理之后,饭都顾不上吃,就上山挖疗伤草药去了。

02 掩埋无名红军烈士

两位受伤红军见陈夯夯一家象对待亲人一样对侍他们,疼痛稍减后,就对陈夯夯说:“嫂子,你真是个大善人。我们还有一事相求,望能帮个忙。”

陈夯夯:“红军就是我们的亲人,有事直说吧。”

曾姓红军说道:“是这样的,我们本来有三人。路上,一位战士因受重伤牺牲了。我们把他放在了后山的草丛中。离你儿子砍柴的地方也就百来丈,具体位置也说不出。看能不能叫几个人把他掩埋了。”

陈夯夯:“这是积德的事,应该的。”随即叫儿子运德去把奉元琼、奉元勋、奉兴旺、奉月成请到家里来,制作简易担架。做好后,让儿子运德带路,去寻找牺牲红军的遗体。

找到红军烈士遗体后,奉元琼、奉元勋、奉兴旺和奉月成四人,两人一组,轮流抬着遗体来到后山。他们四处寻找掩埋烈士遗地方,最后,找到了一处废弃不用多年的烂窖,准德把遗体掩埋在这里。

他们找来了几根棕绳,套住烈士尸体缓缓地放入窖中。因为烈士尸体头朝下,刚吊到一米许,从烈士口袋里掉出了什么东西,跌落到烂窑底部的石头上,发出叮当的响声。四人急忙把烈士尸体又拉上来。一合计,决定找来木梯,派身材瘦小的奉兴旺下窖看个究竟。

奉兴旺下窖后才发现,从红军尸体掉出的是四块银元,这可是一笔不少的财富。当时,四块银元可以买一头驴,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就是在上海,一块银元也可以去西餐吃两顿。

这银元怎么处理呢?四人进行了简单的讨论后记决定:拿出0.8银元,立即去买纸钱、香烛等祭奠用品,按宁远本土风俗将烈士掩埋。剩余3.2银元四人平分,各人平分到的银元将用于以后每年清明节对烈士墓进行祭扫和修缮。

由于掩埋无名红军烈士的地方是一口废弃的烂窖,周边黄泥疏松且多。四人把红军烈士墓垒得高高大大的。然后,按宁远传统丧葬礼节燃香、三扣九拜之后离开回家。

03  永远的祭奠

1935年2月,陈姓和曾姓红军经过奉昌庭的精心治疗,脚伤都好了。陈姓红军去了荆家帮工,以补贴奉家家用,曾姓红军则跟着奉昌庭学起了草药医术。

4月6日(农历三月初四)那天,陈姓红军特地起了一个大早,挖了一棵竹子,从荆家村赶过来,给无名红军烈士扫墓。当他快到墓前时,发现曾姓红军、奉昌庭、奉运德、奉元琼、奉元勋、奉兴旺、奉月成七人,已经把祭品摆好,正准备烧纸钱、燃香,然后祭拜。他远远地叫道:“兄弟们,你们不等我一下吗?”

大界无名红军墓今貌

陈姓红军到达后,八人立即合植了那棵毛竹,然后列成一队,燃香祭拜。祭毕,他们一起返回时,陈姓红军问道:“你们怎么也来祭扫这位红军烈士?”

掩埋红军烈士的四位奉姓村民异口同声地答道:“下葬红军烈士那天,我们就有了约定,并且永远祭扫下去!奉医师、昌运兄弟和曾红军我们都是在路上恰巧碰上的。”

回到奉昌庭家吃清明酒的时侯,他们把昌运爸妈也请来了。他们第一杯酒斟满后,通通都淋在了地上,表示对牺牲红军的祭奠。第二杯酒,他们又来了一个新的约定:以后每年清明八人一起来众祭无名红军列士,轮流请吃清明酒!

1937年清明节,他们八人众祭无名烈士后,在奉运德家吃清明。席间,陈姓红军表示不久要回老家江西尽孝,拿出帮工时积攒的一块银元来,要大家代表他一直把无名红军烈士祭奠下去。不久,七人七凑八拼弹了一床新棉絮,送给陈姓红军,作为他回家路宿时的被子。二个月后,陈姓红军温暖地回到了老家。

1939年清明节,他们七人众祭无名烈士后,曾姓红军表示也要回去。他拿出两个银元,要大家代他一直把无名红军祭扫下去。临走,大家齐送二根粽粑,作为他路上的餐费。

解放之后,大界成了人民公社驻地。清明祭扫纳入了大界公社的公祭,并把无名红军墓修砌一新。从那时起,对无名红军烈士的祭扫,由六人到百人,甚至千人万人,永远祭奠下去!

(0)

相关推荐

  • ​​郭成才作品:清明//英烈缅怀之红军烈士陈树湘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清明//英烈缅怀之红军烈士陈树湘 作者|郭成才 主编|幽梦静美 清明 雨 顺着屋檐滴落 发出无数 感叹 我的心跳 合着清明的雨点 漫向 思念的河 ...

  • 【每日时事】大好河山,寸土不让!他们为我们而死,祭怀英雄不忘本!

    祖国领土,寸土不让 解放军卫国戍边烈士遗骸交接现场:运-20专机护送, 战士鸣枪致敬,誓死捍卫神圣国土,人民军队英雄辈出. 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边防斗争中,我边防部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反击非法越 ...

  • 永遇乐·祭奠为新中国捐躯的无名烈士

    永遇乐·祭奠为新中国捐躯的无名烈士! (辛弃疾体) 作者:宏儒飛龍 万里江山,提笔扫秋风,回首难顾. 仿佛狼烟,风流洒血.业已雄魂去. 山河呼叫,黄河呐喊,唤醒杰雄倍出. 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 ...

  • 雨淋白骨血染草 没有一个留姓名

    红二师原系叶挺十一军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南下广东海陆丰,整编为红军第二师.他们与工农大众结合,创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1928年2月,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

  • 86年,无名墓碑,无私守护……

    白发苍苍.腿脚不便 却要爬上高高的台阶 扫墓.除草.擦拭墓碑 这位老人是谁?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25048名先烈长眠于此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沙 ...

  • “红色故事” 征文 | 永远铭记红色精神的传承 | 作者:酒慧慧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张帆:张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

    张家大院里的红色故事 文/张帆 ZHANG JIA DA YUAN LI DE HONG SE GU SHI 我出生在关口镇关坪社区四组张家坪张家大院内.小时候,张家大院三面是房,正面一个古旧门楼,由 ...

  • “红色故事” 征文 | 一个永远铭记的名字——卫以恩 | 作者:李继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故事 | 罗如洪:古大存的海陆丰情怀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洪小兰:海陆惠紫四县妇女领导人吕楚卿慷慨就义 吴志跃:为民前锋张威 吕珠满:中央委员.农民运动领袖杨其珊的故事 石帆:画家彭湃画马克思 邱群:程子华从红海湾内湖转战到陆 ...

  • “红色故事” 征文 | 英雄胡保成 舍身为百姓 | 作者:崔继通 李满云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红色故事” 征文 | 怀念孔金柱烈士 | 作者:孔凡群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苏青胆真大,红色吊带皮衣大露背惊艳全场,一般人穿不出这高级感

    说起苏青,大家应该是很熟悉了,凭借在<美人心计>中饰演的张嫣清新脱俗的古装扮相积攒了不少人气,但是在<延禧攻略>中饰演的尔晴又让人恨的牙痒痒,不过这也证明了她的演技确实赢得了业 ...

  • 【红色故事】半截皮带的长征记忆

    红 色 长 征 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每天面临死亡威胁的不只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和围追堵截,也不只是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还有缺衣少食的重重困难.在漫无边际的草地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不得不吃野菜. 展开 ...

  • “红色故事” 征文 | 遥忆当年三两事 | 作者:​张天宇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