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市设计“特”在哪里?
今天搬运一下自己。
下面的内容是我在2020年春季学期给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上“当代城市设计理论与过程”第一堂课PPT中的几页。通过学习前人对城市设计理论著作的统计结果,遴选出美国城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兴起初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三部著作,从人、法、事三个方面,梳理美国城市设计学科的基本框架。
这三部著作分别是:(1)凯文·林奇(1960)的《城市意象》、(2)乔纳森·巴奈特(1974)的《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3)威廉·怀特(1980)的《城市小空间的社交生活》,从中理解美国城市设计作为新兴学科的创新之处。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美国城市设计学科背景的分析,对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三者的比较,在城市设计知识体基础上提炼出城市设计项目成果的内容构成,并对建构“中国特色城市设计学科”做了一点思考,其中一些观点已经完成了一篇学术论文:“桥结构”视角下城市设计学科的时空之桥,在《建筑师》杂志2020年205期(2010年6月刊,pp4-10)上发表,希望能够引起对中国特色城市设计课题的研究与讨论。
说明:城市设计能够擅自被修改,不是城市设计本身的错,是修改规划的法治程序有漏洞,或者存在违法行为。
说明:在北美,城市设计的成果是修改区划法的依据。
说明:在世界有影响力的40部城市设计著作中,美国作者占50%。
说明:林奇的著作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对中国城市设计影响最大。
说明:巴奈特的著作关注城市设计实践与行政决策过程。
说明:怀特的著作关注人的行为与生活。
说明:三部著作对北美城市设计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说明:城市设计学科兴起于现代建筑后期,发展成熟于后现代建筑时期。
说明:城市设计的创新点:人文与社会视角下的城市空间设计及弹性实施工具。
说明:在城市设计教育方面,以分散式培养模式为主;在体系方面,设计研究与实施策略是分开的。
说明:城市设计在实践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永远不变的“变”。
说明:城市设计研究对象是人与空间、空间与市场的协调关系。
说明:建立起城市设计知识体是城市设计教学与城市设计工程实践的基石。
说明:巴奈特的建议应该引起重视。
说明: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会形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但没有好坏之分。
说明: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源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说明:经济环境变化和社会制度变革会影响城市形态。
说明:中国特色城市设计应该是“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一体化”。
说明:城市设计学科的使命是作为“桥”(Bridge),这一初心不会变。在中国城市存量发展的今天,空间的经济价值凸显,用建筑学的方法去“精心”设计城市空间将是重要的。
说明: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请查阅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