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系列(完结篇)留给后代的历史财富
孙中山先生革命创业的完结篇,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历史与环境
为什么要说历史呢?
因为每个人的出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大时代和小周期。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思想和选择方向。而时代的烙印来自历史的沉淀。所以,熟知自己出生的历史背景,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做相对客观的分析。
为什么要分析环境呢?
因为环境决定了,我们可以做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有水才能撑船,有矿才能冶炼。对环境的分析和利用是我们推动事物的基本条件。
对于孙先生来讲,出生的大历史背景是大航海殖民和工业革命。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就决定了,孙先生一生所做的事情的方向和边界。所以其人生整个历程都围绕了殖民和工业引起格局变化在发展。
而孙先生所处的环境,是中国思想从帝制到民主,是中国物产从农业到工业的变化节点。最先发生的是物产变化,也就是鸦片战争导致开篇的中国自强运动。
李鸿章的自强运动,启蒙了中国的工业化时代:
1、建设了工业化基础设施;
2、带动了工业化人口格局;
3、带动了工业化人才储备;
但也受限于省级官员的身份限制,使其缺乏国级的政治高度。
在省级高度的决策更多涉及的还是同级矛盾竞争,以及为了自身利益的向上管理竞争。而不是国体和国体间的斗争。比如在国体斗争中采取的省级保守策略等。
人都是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考虑问题,所以才会导致决策的片面,这是环境下的思维盲区。
启蒙与贵人
为什么选择走上革命创业这条路?
创业的时候靠情怀,情怀是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大多数人的情怀都具有历史性,我们通常把之前的历史记忆称之为情怀。因为这容易引发时代背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不同人的情怀是不同的,那么为什么大家的情怀不一样呢?
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启蒙。
比如孙先生在幼时,受到的太平天国遗兵冯爽观的启蒙,就在其思想中建立了对当时中国环境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创业革命认知的种子。
第二部分原因来自见识的影响。
见识又来自教育和成长环境,见识主要是环境落差的感知,比如当时的广东与香港的落差。清朝与欧美、甚至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落差。在见识到其他更进步的环境景象,再到落后的地方,总是会产生一些想法。
再加上年轻人的民族性精神的影响,就会放大改革的想法。
所以,在那个时代,只要是接触过新思想、新文化,见识过新环境的年轻人,不是涌现出崇洋媚外的傲慢,就是涌现出改革的伟大抱负。
启蒙之后为什么要贵人呢?
在启蒙决定了我们是会选择傲慢还是改革之后,贵人就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走上这条路。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是相对应时代的理想、抱负和想法的。但却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够踏上改革的路线。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贵人的帮助和引导。
贵人起到的作用是进一步的启蒙和给予机会。让我们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并支持我们去付诸实践。
孙先生的贵人主要就是他的大哥孙眉,而孙眉的贵人是他的舅父以及土著公主。他的舅父给了他出去的机会,土著公主给了他产业做大的机会。
孙眉对于孙先生的帮助,不论是思想上,还是机会上都是最大的。不仅带孙先生看到了先进的美国环境,更支持孙先生学习到博士。还把自己的人脉都介绍给孙先生。
组织与团队
为什么要强调组织?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调性,也就是有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决定了组织的成长性。在初期越是复杂成分的组织,后期把控的难度越大,把控难度变大,往往就代表着失败。
在实现创业也就是创建组织上大致是两个方向。
其一种属于普通人,类似孙中山先生的大哥孙眉,先到其他组织工作,通过自己的技能积攒本金。然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绕之前工作相关的领域自己来做租赁牧场,然后在一步一步随着工作项目的发展,一点点做大,比如开商店。其需要的时间周期是很长的,而且因为领域天花板的局限性,一般很难做大。
第二种是属于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从思想启蒙、到增长见识的环境提供,比如孙中山自己。再到起步资金和人脉资源的帮扶,也就是孙眉帮助其成立兴中会,帮他找人找钱。所以其项目落点的领域就会比较高。一是有这个认识,二是有这个条件去搞大的项目。
所以,经常会有人讲:你只能赚到你认知范围之内的钱。你能看到的棋盘有多大,你的视角才能有多广。
为什么要提到团队?
因为每个人的团队都是相对固定的,因为团队受到创始人的影响。一般的团队成员都是创始人圈子内的人物。比如兴中会的成员就是孙眉的朋友,以及中山先生自己的大学同学等。
所以,如果想让自己的团队是什么样的,自己就要是什么样的。
比如期望自己团队都是高知识分子,那自己首先也得是一个高知识分子。除此之外的团队成员获取,所靠的就是名气和运气了。比如在伦敦蒙难之后,回到日本,就被介绍结识了黄兴。而在西南起义时,王和顺、黄明堂之类就慕名而来。
尝试与失败
为什么是尝试?
因为一般人在第一次领导事件的时候,都会有情绪上和经验上的劣势的。别人的情绪和经验并不等于是自己的。所以基本第一次的尝试基本是难以成功的。
所以第一次的1895年的广州起义,就是情绪化,经验不足的一次尝试。
其中环境的判断性,组织的严密性,团队的协作性等,这些条件的成熟性都差很多。所以广州起义,基本是兴奋发起,草草收场。这也是大多数人第一次做项目的情形。
而往往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整个过程还看起来是最严密和完整的。像模像样的组织和策划,但跟项目实际情况差距往往非常大。在这个环节,不是因为有组织和策划才有项目。而应该是有项目才有组织和策划。如果这个顺序不能领悟,那基本就可以很好地刷一波经验值了。
尝试的过程是对环境判断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战略能力。组织能力,也就是对全盘的抓手能力。团队的协作能力,也就是磨合水平等,这些所有条件的检验。
它可以检验出,我们的创始团队能否能够准确地判断环境的形势,选择正确的切入时机。以及我们的组织是否团结紧密,从而保证统一的执行。还有我们的磨合默契度,来保证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为什么要讲失败?
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所有的改革都没有成功。
创业是一件一直在路上的事情,只有阶段的达成,没有革命的成功。因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阴阳并济;永远会有其他的变化在等着你去改革,这是一个永远填不完的坑。
考验我们的除了阶段性的成功,就是阶段性的失败。
无论是阶段性的成功还是阶段性的失败,都会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情绪的问题。情绪是人类的存在之源,而成功和失败就是情绪的放大器。对于这个结果,一般要么自我强化,要么别人引导。在孙先生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其兄长孙眉对其的劝导,以及后来对其母亲的劝导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致的第二个结果,就是资源消耗的问题。无论是阶段性的成功还是阶段性的失败,都会导致资源的消耗。如果成功,带来的是资源分配问题的拆分消耗问题。如果失败,带来的是资源失去获取难度变大的问题。
孙先生的革命过程中,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被袁世凯逼退位,就是资源的消耗。更别说当时内部的诸多分裂了。而在2次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再难以募集资金就是失败后的消耗。
对于资源的消耗问题,我只想告诉大家:
能量也就是资源,永远不会凭空消失,物质界能量只有衰减的转化,而不存在消失的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资源转化到哪里去了,才能找到东山再起的基石。
资本与竞对
资本和竞对比较重要的节点期,就是在改革创业尝试之后的这个阶段。
关于资本的助力逻辑是怎么样的呢?
总结一句话:发展的时候靠利益,资本只会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
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组成元素比较多,而且常常因人而异。
等价交换一般有大的两种元素:其一是物质价值元素,其二是情绪价值元素。因为情绪是人类存在之源。关于存在的这个问题,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后面我可以写个专题。
资本在等价交换中,比较重视的是物质价值元素,而像中山先生大哥孙眉对其弟弟的资本助力,就更多的是情绪价值,也叫人情价值。因为资本是冷血的,所以不存在情绪价值。这也就是孙先生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后访问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经理西蒙时,西蒙提到的先搞鸡和先生蛋的助力矛盾问题。
资本希望你能有完整的政权并且得到市场认可,以此来作为等价元素来进行资本助力。而对于革命创业者而言,需要建立完整的政权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是需要资本来助力才能达成的。这就是鸡和蛋的循环因果悖论问题,也是我们经常会碰到需要克服的难题。
那么在鸡蛋循环因果悖论下的资本问题,我给的答案是从情绪价值元素去解决。
因为鸡蛋悖论是一个冷血无情的逻辑问题。而人类的存在是有情绪之源的,所以从情绪价值元素去做等价兑换是有利于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也就是中山先生在面对资本鸡蛋循环因果悖论时,主要靠孙眉的助力,以及在马来西亚声泪俱下:“我一再向海外的同志要钱,但是到了现在,又来向你们要钱,就这一次吧,如果下次再失败,我就永不来见你们。”的集资演讲的行为的依据。也是很多爱国同胞无偿捐助的来源,也是陆军大臣铁良和肃亲王善耆送万元巨款的缘由。
为什么要谈竞争对手?
竞对是在任何场景都逃不开的话题,当改革创业开始之后,竞对就出现了,当自己做得越大的时候,竞对会变得越大。这个其实还是阴阳辩证问题。
政治主张也好,所有事物也好,都有两派,盈和亏、盛和衰。
大家常规的分类法是:保守改良派和激进革命派,也就是左派和右派。无论具象到子场景还是父场景都有这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孙先生革命创业历程中,面对有保皇党这种竞对存在了。
竞对不仅会跟你抢夺资源,比如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之后,在日本康梁与孙先生的斗争。而且还会打压你的主张和策反你的团队。比如在西南起义过程中,就有郭人漳等人的背叛。
关于如何与竞对斗争,我会在下个毛泽东系列当中去讲,因为毛泽东就是此中的超级高手。
成功与开始
很多人觉得阶段性成功是偶然,其实阶段性成功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符合道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盛极而衰、衰极而盈。所谓的阶段性成功不过是趋势变化的必然转折点。踩中了趋势必然转折点,就会取得阶段性的成功,以及进入新一轮回的开始。
我们要知道事物的发展有时间的维度,也就是周期概念的存在,所以所谓的转折期也是一个周期,而不是瞬间。只是所谓的成功是指某个瞬间。
那么,孙先生的必然转折点是什么呢?
1908 年 11 月 15 日已经 73 岁的太后重病罹身,寿终正寝。太后死后第二天,一则有关 37 岁的光绪皇帝奇怪地也随太后而去。
1909年1月2日,大清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下野。
1911年5月,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开始造作。
此时正是:君为幼儿,内无相,外无将。
这是趋势转折点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上个周期的产物灵魂核心消失,有战斗力的消失,对变化的排挤影响到充分的对象。
到了这个时期,剩下的就是你的推波助澜了。当然在这个时期,推波助澜的不会只有你一个。而一旦成功,就会面临新的环境,也就是新的开始!
我们对于新的开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放到下个毛泽东系列来讲。
最后一个段落故意烂尾了,为了导流到下个系列。
本来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混乱的几十年也是很好地写这一段的素材,但这一段素材也会是毛泽东系列开篇的素材。所以,将最精彩的结尾,放到下个系列的开始。
毛泽东系列,会从更好的视角来写,从一战到二战,从世界列强的交锋来讲起,来看看毛泽东是如何在世界的棋盘上叱咤风云的。
朋友们,下个系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