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鞭影》卷一 四支 寅陈七策 光進五规


《龙文鞭影》卷一  四支 寅陈七策  光進五规


寅陈七策  光進五规。

yín chén qī cè ,guāng jìn wǔ guī 。

【注释】

(1)寅:宋朝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北宋钦宗靖康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任司门员外郎。金人攻陷京师,胡寅逃入太学中。北宋亡,金人立张邦昌为大楚,胡寅弃官归隐。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被张浚推荐任驾部郎官,后又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力主抗金而得罪秦桧,被以讥讪朝政的罪名贬至新州。享年五十九,卒谥文忠,学者称致堂先生。

(2)陈:陈述、述说。

(3)策:策略、方法。

(4)光:北宋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属山西)人,世称涑(sù,ㄙㄨ?)水先生。司马光为人温良俭朴、清廉正直,历任四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辞官退居洛阳十五年。哲宗时任宰相,尽废新法。享年六十八,卒谥文正,封温国公。主编《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完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5)進:進献、奉上。

(6)规:法则、规则。

【语译】

胡寅为南宋高宗直陈振兴国家的七条计策,司马光向北宋仁宗進献安定家邦的五个法则。

【人物故事】

宋高宗建炎三年,胡寅担任起居郎,曾向高宗呈上奏章,为皇上谋划了振兴国家的七个策略:一是罢和议而修战略(反对和议,力主抗金)、二是置行台以区别缓急之务(除总台之外,随军设置行台,作为在外的中央政务机构,皇上周旋军旅之间,不需固定住所)、三是务实效而去虚文(留意治军的实效,避免不切实际的形式)、四是大起天下之兵(以京师强盛的天子之军充实外地军营,中国的危难变故自会消除)、五是定根本(巩固荆州、襄阳防线,作为根本之地,)、六是选宗室之贤才者封建任使之(选任皇族赵氏中贤能之人,以杜绝逆谋者)、七是存纪纲以立国体(力行孝弟之道、喜欢贤良而远离巧言奉承的人、赞赏清廉、崇尚义行、表扬实际、注重忠厚,以正道立稳国体)。宰相吕颐浩厌恶他言词恳切正直,被罢免了官职。(据《续资治通鉴.宋纪》)

宋仁宗嘉佑六年,司马光主管谏院,曾向仁宗呈上〈進五规状〉,为仁宗進献五个治国规范:一为保业(国君兢兢业业,不生骄傲怠惰之心,才能永保国家基业),二为惜时(珍惜此太平之时,加强打造国家基础),三为远谋(深谋远虑,居安思危),四为重微(防微杜渐,注重小恶小祸的杜绝),五为务实(注重实际,不重形式)。这一年司马光曾多次上书劝谏,奏章中还有“上仁宗论致治之道有三”,他告诉仁宗政治之道没有别的,只有三个重点而已:一是任官(善于用人),二是信赏(有功必赏),三是必罚(有罪必罚)。

胡寅曾上万言书,认为高宗应集合义师,北伐金国,迎请二帝,不该急忙登上王位,但不被采纳。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掳走后,都惨死在北方。徽宗(高宗生父)死后,为了迎回韦贤妃(高宗生母显仁太后),高宗向金国求和。绍兴十一年除夕,南宋朝廷杀了岳飞。绍兴十二年,宋金签订“绍兴和议”,徽宗灵柩和韦贤妃归回宋朝。离开时,钦宗(高宗之兄)求韦贤妃转告高宗,请高宗设法让他回宋,就算当个太乙宫使也足够了。韦贤妃说,如果忘了他的托付,就让自己瞎了眼睛。南归后的韦氏了解高宗的隐忧,担心钦宗回来继承帝位,韦氏再不敢重提那时的承诺。不久韦氏果真失明,宫庭御医无法治愈,遍寻天下名医。绍兴十九年,有位道士皇甫坦为她针灸,立刻治好一只眼睛,韦氏请求再治另一眼而被拒绝,皇甫坦请她用这只眼睛履行当年的誓言,韦氏非常惊讶,也只好作罢。或许胡寅这位忠臣才真正了解钦宗在金国受辱的痛苦吧!

司马光认为正言直谏是一种美德,他的“三言”、“五规”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的尽忠职守还表现在编撰《资治通鉴》,希望“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让皇上从成败中得到借鉴,对治国的善恶得失,能自我要求。当司马光去世时,京师的人们都停止营业,前去祭吊,有的甚至卖掉衣服以進献祭品,千万人为他哭泣,有如自己亲人去世一样哀伤,从四方来送葬的百姓有数万人。可见忠君爱民的仁者是深得民心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