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内阻,该用什么中成药?

  • 瘀血内阻,该用什么中成药?
    血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内以荣润五脏六腑,外以濡养四肢百骸”,如血行不畅,瘀滞内停,则形成血瘀证;可见局部青紫肿块、疼痛、拒按,或者出血紫暗成块,舌紫或有斑点,或腹内血块、刺痛不移、拒按,脉弦涩等症状。
    为什么出现血瘀证?
    因各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内出血不消散而成瘀血内阻证,而瘀血形成又会对各脏腑功能产生影响。
    1,七情不畅,如情绪抑郁,主要是肝失疏泄,气机瘀滞,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如肝郁化火,血热互结,或成肝热血瘀证;如思虑过度,劳心伤神致心失所养,而心主血脉,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溢脉外不能消散而生成血瘀证;
    2,寒邪侵袭,如天气骤冷,或久居寒冷地区,机体受寒邪侵袭,经脉急剧收缩,血液凝滞,也就是寒凝血瘀;
    3,年老体弱,脾胃虚弱或肾阳虚衰,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即气虚血瘀或阳虚血瘀;
    4,久病不愈,久病正气亏损,消耗精气血,气不摄血,血行脉外不能消散成瘀。
    常见血瘀类型辩证用药思路
    瘀血形成,可有气滞、气虚、寒凝、热灼等多种原因,故使用活血祛瘀方剂时也配伍理气、补气、温经、清热等药物。一起来看看,不同血瘀辩证用药思路。
    头面瘀阻证:临床表现头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经久不愈,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舌黯或有瘀斑、瘀点。多由头部受外伤后,或者久病入络,瘀血内阻脉络所致,治宜活血化瘀。可用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本方由赤芍、桃仁、红花、老葱、大枣、生姜、麝香、黄酒等调制,可活血通窍。方中赤芍、桃仁、红花可活血祛瘀止痛,配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要用于瘀阻头面证。
    胸中瘀血证:临床表现以胸部刺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且有定处,心痛彻背,入夜更甚,心悸失眠,急躁易怒,或内热烦闷,午后或晚间发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病机重在血瘀,兼有气滞,治宜活血化瘀为主,行气止痛为辅。经典选方用血府逐瘀汤,本方系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的,本方气血兼顾,寓行气于活血之中,寓滋养于行散之中,活血而不耗血,升降同用,使瘀血下行,气机畅行,脏腑和调,是治疗胸中血瘀证之要方。现常应用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胸部软组织损伤、脑震荡后遗症、三叉神经痛、月经紊乱等属肝经血瘀气滞者。
    少腹寒凝血瘀证:临床表现以少腹疼痛,胀满,或有积块;或经行腰痛腹胀;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久不受孕。小腹凉,四肢不温,舌黯苔白,脉沉弦而涩。主要由寒克血脉或冲任二脉瘀滞所致,冲主血海,任主胞胎,二脉起于小腹,如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调理失度日久则虚损,病机表现为虚、寒、瘀、热(属瘀热或阴血亏虚),治宜活血养血,祛瘀,温经止痛。经典方选少腹逐瘀汤,配有温散里寒的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止痛作用较好;或《金匮要略》之温经汤,配伍了人参、甘草、阿胶、麦冬等补养药,以温清消补并用,但温经补养为主,大量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相配,全方温而不燥,温养化瘀;艾附暖宫丸温经祛寒效力较强,以寒凝程度重者宜用。
    气血凝滞证:临床表现以心腹疼痛,或腰臂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或跌打瘀肿,或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等。多由血凝气滞脉络瘀阻所致,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血活气行脉络畅通则瘀散肿消,心腹腿臂诸痛可止。经典方用活络效灵丹,由当归、丹参、生明乳香、生明没药组成,当归为血中气药,补血活血,消肿止痛,化瘀不伤正,配丹参,加强活血祛瘀之力,乳香、没药皆为活血止痛良药,增行血止痛之效,能消痈散结,临床使用以瘀痛明显为依据。《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指出,如腿痛,加牛膝以助活血祛瘀并引药下行;臂痛,加连翘以引药上行;妇女瘀血腹痛,可加生桃仁、生五灵脂助祛瘀止痛;脏腑内痈,可加三七、牛蒡子以行血透散消痈;疮痛红肿属阳盛者,加金银花、知母、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其临证加减方现代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及外伤后遗症,也可用于颈椎病、肋间神经痛、萎缩性胃炎等属血瘀气滞者。
    气虚血瘀之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质黯淡,苔白,脉缓。因素体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去运行,而脉络瘀阻,肌肉筋脉失养。以上诸症皆因气虚血瘀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通络。经典选方出自《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组成,以大剂量补气药(黄芪)配以少许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不伤血,以补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对于中经络之中风偏瘫症和中脏腑之中风后遗症而见半身不遂都可应用。初起半身不遂者,可加防风以祛风;脾胃虚弱者见乏力食少者可加党参、白术,补气健脾;若舌窍阻滞而见语言不利者,可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开窍化痰;偏寒而见肢冷畏寒者,可加熟附子,温经散寒。
    临证加减方现常用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症、血管神经性头痛,脉管炎、冠心病、慢性肾炎等证属于气虚血瘀者。
    血瘀证情况复杂,有寒热虚实之分,也有轻重缓急之别,须详审病机,辩证论治。若逐瘀过猛易伤正气,所以适当配伍养血滋阴之品,可收祛瘀而不伤正的效果。活血祛瘀剂属消法,性多破泄,用药宜中病即止,孕妇及月经过者慎用。
    温馨提示
    文中引用的方剂与中药,在于更直观形象地说明问题,在于为同行和病家提供参考,带您更好地感受中医的魅力,绝不意味着向各位推荐使用以上中药方剂,更不是鼓励各位自行购买服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