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现“波磔”之美的五种收笔技法
捺的收笔。收笔有各种各样的收法,大家知道大致有三种:
断尾是用挫笔的结果;
圆尾可以用顿笔写出来;
尖尾使用揭笔。
一捺的收笔,基本上也是如此。
1.断尾:挫笔收尾
第一种,断尾。挫笔是侧锋快速平推,这显然很适合行草书。因为尖锋不到尾,离开纸面可以加一个衄锋回抢。
挫笔收尾并不罕见。王羲之《兰亭序》用挫笔收尾相当多。好像这个“舍”字一样,就是一个例子。
“合”字也是。你可以看到捺笔的中线是有波势的。从头到尾,一波三折很完整,但最后没有磔。所以挫笔收尾,是有波无磔。
智永《真草千字文》里也有很多是用挫笔收尾的。这个“声”字,它的一捺的收尾,就是挫笔。
2.圆尾顿笔收尾
第二,圆尾,如果用尖锋写一捺,线条尾巴自然是圆的。在较早期的隶书如《石门颂》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捺笔。
但尖锋线太细,真书中很少有用尖锋写捺的。就算是宋徽宗的瘦金书,一捺也不是用尖锋写的。所以我下面讨论的都是侧锋线的捺。
捺笔收圆尾并不多见,圆尾用顿笔收,笔锋一去一回,好像这个传为张即之《杜甫诗》“贤”字就是一例。他的捺笔是圆尾,用顿笔收。
有时把平捺当一横来写,如王羲之这个“之”字,捺笔收尾线条变得粗壮,这不是下压笔锋造成的,而是衄锋回走,其实是当横笔来写了。
这个“足”字的最后一捺,也是用顿笔收的。一推一回的动作很明显。
有些斜线捺笔所处的位置,不适合出锋写磔,如这个“女”字起手一折,是撇和捺的组合,这捺就是不出锋的,习惯上都用圆尾。
3.偏锋横扫
第三,讲讲尖尾巴。尖尾的写法有好几种,最差是偏锋横扫,你看这一捺的中线,是6-9-6。第一次扭动中轴6换9,这是比较容易的。但第二次9换6,这在书法中是个难点。往往换得不到位,没有真正取得6号方向。就急着出锋,一出锋就是偏锋横扫。结果第三折的下面就是犬牙交错。
如这个“合”字的捺笔收尾,就是偏锋横扫。临写的时候,没办法把它写得一模一样。
这个“趋”字的平捺收尾稍微好一点。这位作者的捺笔,经常是偏锋横扫。成为他个人的用笔特点,也可以作为我们鉴定上的根据。
写大字,讲气势,有时忽略细节,写小字讲精雅,偏锋横扫就不行了。
4.尖尾:揭笔
第四,用揭笔写尖尾。偏锋就是行笔时左右不对称,不平均。往往是心急,笔锋没放好就开始行笔了。古人说“锋不正不行”,笔锋位置不正,就不要行笔。怎样可以把笔锋放正呢?你可以用我们讲过的揭笔。
揭笔是“侧锋平发”,两个动作。在前一堂课讲揭笔时,我制作了这个写横线的动画。笔锋先走6号方向,然后倾侧笔锋,扭向9号方向。现在我把中线画出来,看起来就比较清楚。开始是在6号线上行笔,倾侧以后要看一看,有没有取得9号线的左右平衡,这就是“平”的意思。如果放正了位置,那沿着9号线出锋就会很顺利。
有时候,我们会把捺当作横笔写,然后以揭笔收。王羲之《丧乱贴》中的“追”字,就是用这样的方法。
回过头来,讲斜捺,道理也一样。这一捺中线是6-9-6,换笔心两次,手腕是右左右。后面这一次9换6,手腕从左向右倾侧,改变中线。这时要看看6号线上你有没有取得左右平衡。如果有,就可以顺利出锋了。
新的方向未必一定是向右,也有向左、向中。各种可能都有。关键就是手腕倾侧,离开旧的中线到新的方向。
通常是向右倾侧6号位最为常见。
红颜色这一段表示倾侧,然后取6号中线平发。揭笔倾侧这个动作很短,但用力要大。务求一下子把中轴改换方向。
如果一下子9换6换不过来,可以把6号位这一段红线部分拉长。只要中轴向6号方向,笔锋就会跟着走。这就是“笔心为帅”的作用。
有些捺笔下方会出现一个缺口。在颜真卿早期作品《多宝塔碑》中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最后做揭笔时,倾侧方向是向上。如这一捺倾侧,红线向3号位。这一下把最后6号位的中线提高了。平发出锋后,尖角也向上调整了。结果下面看起来好像有缺口。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这都是提高出锋中线的结果。
如果行笔时手腕在右,揭笔时倾侧笔锋就是手腕向左。这就变成了往下侧,如王羲之这个“殊”字一捺就是这样。
至于“平发”,未必是直线。“平”只是中线左右两边平衡,中线也可以是弧线。褚遂良《阴符经》中的捺笔,出锋处特别厚实。你看“道”字一捺收尾,上面成为一个圆弧形。这就是他的“平发”,是沿着弧线出锋的。
5.尖尾:按揭
第五,用按揭收尾,这比单用揭笔收尾进了一步。因为用揭笔收尾,它只能用在比较细的捺笔上。
你看这两个捺笔,左面这一捺很细,右面很肥很粗。这表示什么呢?如果用同一枝毛笔写右面这个捺,笔锋一定铺得很开,成为扁平的形状,捺笔一波三折,第三折往往很短,要把铺得很开的笔锋,在这么短的距离内收尖,当然难度很大,单用揭笔对于这种情况往往还是收不好。那怎么办?解决的方法就是再加收锋的动作。
《玉堂禁经》介绍一个收锋动作叫“按锋”,他说:“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第一句话:“八曰按锋”。这句话关键是“按”,“按”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手部》说:“按,下也”。往下就是按。但《说文解字·印部》又说“抑者,按也”。按就是“抑”。
那“抑”又是什么意思呢?“抑”字来之于“印”字。把“印”字反过来写,就是中间这个字,这就是“抑”。《说文解字》说:“抑,按也,从反印,抑,俗从手。”原来我们现在写的“抑”,是一个俗字。从“抑”最早的古字,我们知道本义是反转。你想,打印章,当然首先要把印章反转过来。所以讲到“按”,重点不是“往下”,而在“反转”。
唐朝人写“抑”是提手旁加一个“印”字,这已经是后来的字了。手拿着印章,看上去已经没有反转的意思了。后来更糟糕,把“印”字中间一横也省掉了。变成了现在的民间俗字“抑”,原来反转的意思完全看不出了。
“按”和“揭”是相对的术语,手腕向右,看起来是向上了,这是“揭”,手腕反转向左,看起来是向下了,这就是“按”。
前一堂课讲到“左右揭腕”,用来写“令、人、入”等字,“人”字的一撇和一捺收笔,正好相反。一个是左揭腕,一个是右揭腕。所以在书写动作中,按揭不是指上下提按,而是左右翻手掌。
简言之:
要注意,单说“揭”,指左揭腕,只有一个动作。而“揭笔”有两个动作,“侧锋”和“平发”。
单说“按”,指右揭腕,没有说往下压,在“九用”中,下压是蹲,不是按。
《玉堂禁经》第二句话定义:“囊锋虚阔”。笔锋“虚阔”,就是铺得太开,不紧密。这时候的笔锋,往往是扁平状的。“囊”的本义是口袋,现在背包还称叫“背囊”,“囊”当动词用的时候,就是装东西。现在还有一个词“囊括”。“囊锋虚阔”的意思,就是把铺开的笔锋收起来。
我用手来做一个演示。当毛笔成为扁平形状,你只要一右一左,毛笔就聚尖了。所以,当你写一捺,不管它铺得怎么开,你只要向右揭腕做“按”的动作,然后做揭笔动作,就可以顺利地收锋了。
第三句话举例:“章草磔法用之”。章草最权威就是《急就章》,这里举皇象写的“夏”字为例。
你看一磔,它的中线是9-3,这个3要出得好,关键在写9的时候,手腕下来要向左,到最后翻手掌做按的动作,来聚集笔锋。然后揭笔侧锋,向3号位平发就可以了。
颜真卿晚年的捺笔,看起来有两个尖角。其实左边第一个尖是反转手腕按锋,按锋后还拖了一下,务求收出尖锋。然后揭笔出右面第二个尖。
不要忘记,颜真卿是张旭的大弟子,他的笔法是张旭直接传下来的。在谱系表上,颜真卿是王羲之第十二代传人。
今天讲了按锋,“九用”只剩一个了。我们正在走近终点,大家努力。
今天那个捺的收笔,重点是按、揭。先来“揭”的意思,是这样的,6-9,侧,平出。这就是揭笔。但这个平出,它是用侧锋出的。如果你要尖锋出,你还要加一个揭腕。那么我们把它加粗一些。6-9,侧。好,侧锋平出。
那么,按是什么意思呢?按的意思,是6-9下来,假如这个地方笔铺得很开的话,你手先向左,然后再向右,再平出。有这么一个过程,这个一左一右,就把那个很扁的锋给它聚拢了。好,我们加粗点。6-9,铺开,铺开、铺开、铺开,先向左,再向右,好,重新按一下。拉出,这就是加了“按”的。
本节要点:
捺笔收尾的各种方法。
揭笔:用于捺笔收尾的方法和局限。
按锋:可以收回扁锋。
思考题:“按”在九用中称为“按锋”,为什么“揭”不叫“揭锋”,叫“揭笔”?对付铺得很开的扁锋,想一想还有什么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