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尚小云弟子安荣卿回忆与恩师学戏的日子
(感谢菱珑茶供稿)
京剧表演艺术家安荣卿是荣春社第一科“荣”字学员;她既是四大名旦尚小云先生的得意弟子,也是四小名旦宋德珠先生宋派艺术的继承人。安荣卿集青衣、花衫、刀马旦、武旦于一身,艺术精湛、德高望重,且为人低调平和,朴实厚道的性格深得业内外各界人士的尊重,如今已八十高龄的安荣卿老师精神矍铄,谈笑风生……
安荣卿演出《扈家庄》
安荣卿口述:我的生父姓刘,我1935年8月出生,还没满月我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为了度日母亲只得给别人做了奶妈。8岁的哥哥就留在姥姥家。我被送到一位姓陈的人家,改名叫陈俊卿。我的养母是唱京剧老生的,养母的姑姑是唱武生的,艺名盖云楼,颇有些名气的,是女科班出来的艺人。
其实我从那时候就收到了艺术的熏陶。她家里有位保姆张姥姥,是清朝正黄旗格格出身,后来破落才做了保姆,张姥姥很喜欢唱戏,唱得也很好;我才三四岁她就教我唱《坐宫》了,虽然不是正式的教学,我也会了很多唱段。六岁这年养母带着我嫁给了养父,这才改姓安,叫安俊卿。七岁的时候家里让我读了一年的私塾,这一年我念了七本书;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女儿经》、《教儿经》、《六言杂字》。我的姐姐安荣英也不是亲的,她八岁到我们家,比我大一岁。我们姐俩感情很好。全家都靠我养母唱戏生活。
安荣卿这个名字是1952年我和姐姐拜了四大名旦尚小云之后,尚先生给我们排在荣春社“荣”字辈了,算是头科学员,改名安荣卿和安荣英。拜师之后每天练功、学戏、演出,一天只吃一顿饭,只睡三小时。
我和姐姐其实没有叫过尚先生师父,后来一直叫他爸爸,称呼师娘为“娘”。
尚先生每次出门都带着我们,我们去过杭州、上海、东北、青岛等地。尚先生演出天天满堂,那时一块二的门票,沈阳票价三块都天天满堂,我们跟着尚先生主要是学习、观摩,当然也唱开场、配角什么的。看得多听得多,欣赏的水平就高了,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尚先生的水袖功是公认的好,因为他是武生的底子,是一种健康的美。我认为尚先生有四俏:小抖袖舞得俏,大武功打得俏,台步走得俏,腰身扭得俏。他的戏装都是自己设计,水袖多长有他的讲究,他伸开手让裁缝量,要正合适他的长短,耍出水袖就是与众不同,艺术上的确有独特风格。因此尚派不好发展,这需要文武全才。后来的演员演的《昭君出塞》都是按尚先生晚年的演法。他年轻时的《昭君出塞》难度要大多了。
我们跟着尚先生每到一地都有人请客,他也总是带着我和姐姐,我们姐俩算是开了眼界,见过世面了;还在一起照了不少相,可惜那些照片“特殊时期”都烧了。我们那时采用的是分红制:计分,分是死的,钱是活的。上座多就分得多,不上座就分的少,跟前台分账。最高分的是尚先生的弟弟,他唱小生,又是后台坐钟(舞台监督);其次是姑爷,他是秘书。接下来就是我们一家三口,每人六分就是十八分,一天分一次钱,三口合起来就不少钱呢。结束演出回到北京还发红包,我们家的房子就是那时买的。尚先生还送给我一套粉靠,特别漂亮;还送我好多裤子袄的行头。我自己也置过不少行头,1958年都捐给国家了,那时也不懂开个收据收条什么的。
与四小名旦宋德珠
与昆曲大师白云生
“特殊时期”很多人也想揪我,结果查了我的出身经历,比谁都苦,这算躲过一劫。尚先生可是吃苦了,小闯将让他穿上梁红玉的戏装去挨斗,还打他。让他擦厕所、拉板车、盖房子,什么都干过。后来尚先生回家,清早起来给大家买早点,见了我们还说:你们家盖小房吗?我会盖,你们要盖房我帮你们。听了真让人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