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美国著名中国游记文学专家何瞻(James,M.,Hargett) 的专著Jade Mountain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中译名为《玉山丹池》出版后,美国中国文学研究新锐克丽丝叮(Chiristine Welch,昵称为“叮叮”)就撰写了书评,发表于2020年5月份的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and Reviews(《中国文学》,简称CLEAR)上。克丽丝叮曾已一首中文歌《一百万个可能》而火遍世界各地,尤其是华语世界;也出版过中文诗集《克丽丝叮的寻寻觅觅》。成名后,她并未继续在歌坛发展,而是去华盛顿大学攻读亚洲语言与文化系的博士,专攻亚洲文化中的旅游故事和奇异文学,也从事女性研究和道教文献研究。2010年,她在美国东北大学获得汉语和中国文学的本科学位,然后到台湾高雄教书一年,此后几年她一边在台湾教书,一边在台湾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下文是本公众号兼职编辑刘庆来同学阅读克丽丝叮的书评后所做的总结,大致概括了她书评的主要内容。如果有兴趣,请阅读克里斯叮的英文书评。如果无法获得该书评,请发邮件至LEEWRCN@163.COM索取。
该读后感不代表本公众号的立场。特此说明。
James M. Hargett,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8
Jade Mountains and Cinnabar Pools: The History of Travel Literature in Imperial China(《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是人们期待已久首部用英语写就的中国传统游记文学专著。尽管近来学界对此研究领域的关注有所增加,但自石听泉(Richard Strassberg)的评论选集《题写的风景:古代中国游记》(Inscribed Landscapes: Travel Writing of Imperial China)问世以来,一直缺乏全面研究。这部著作聚焦于旅行散文的体裁研究,关注那些详述“实际的、物理的旅行”(“actual, physical travels”)的记叙,尤其是到明代才发展成熟的文学体裁“游记”。何瞻的研究以过去二十年来出版、发表的研究游记文学的中文论著为基础,尤其是梅新林、俞樟华的《中国游记文学史》,其“时间跨度”(“chronological breadth”)及“作家文本的丰富呈现”(“generous presentation of individual texts”)为何瞻的研究提供了范例。然而梅新林、俞樟华在阐述游记作家的文学艺术技巧,以及探索与哲学运动的主题联系上倾注了大量笔墨,但何瞻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语言运用,尤其是动态描写模式及体裁结构。何瞻聚焦于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并探寻作者如何运用它们来描绘人物、动物、江河、草木在中国大地上的移动方式。此外,他也详细阐述了中国游记中表达的传统题旨。梅新林、俞樟华的《中国游记文学史》在将文本与思想运动联系起来时常常提出“为何”这一问题,而何瞻则聚焦在“如何”上。这部著作每章大致按照时间顺序讨论作家的游记作品,并按照具体的时期或朝代进行划分。在第一章《六朝的发端》(“Harbingers in the Six Dynasties”)中,作者探究了几篇作为游记前身的散文对游记文体成熟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在第二章中,何瞻追溯了唐代散文中游记的“发声”。尽管唐代大多数用于纪念某种特殊活动的“记”,包含少量旅行成分,但何瞻并未将他们归入游记的范畴,他依照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的方法将元结、柳宗元的“记”称为山水美文。此外,他深入阐述了倪豪士等在《柳宗元》(Liu Tsung-yuan)中提出的“四分结构”(“quadripartite structure”),包括序言、描述、作者对山水的回应以及结尾,这一概括在许多后期的传统游记中保持基本稳定。第三章主要探讨宋代的江河日记及使臣叙述。在第三章以及接下来的两章中,何瞻自觉地选择那些“叙述在山水间向着特定目的地移动”(“narration of movement through a landscape toward a specific destination”)的篇章,而不是那些与旅行相关但不涉及具体旅行的名家作品。第四章《金、元两代及明代早中期的转变与创新》(“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在时间上涵盖金元两代及明代早期。何瞻将流行于这一时期体式较长的篇章称为“长篇游记”,它符合前面讨论的“四分结构”,并添加了地理和历史注解。何瞻简略地探讨了两位作家——耶律楚材与元好问,随之探究了李孝光《雁山十记》中的一篇所体现出的新变,他认为这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听觉”和视觉。第四章以对“专集游记”(“album youji”)的讨论作结,散文选集与作者游赏的风景插图相结合。在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晚明:游记的黄金时代》中,何瞻为明代游记散文设计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法。何瞻提出了一个三分法来取代梅新林、俞樟华的二分法(也即分为“小品文”和“科学考察”),他将其分为“娱乐游赏游记”(“recreational-sightseeing youji”)(张岱、袁宏道)、“学术评论游记”(“scholarly-commentarial youji”)(钱谦益、曹学佺),和“地理调查游记”(“geographical-investigative youji”)(王士性、徐霞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