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六)前燕鼎盛时版图,及鲜卑族、慕容姓氏的追溯
前燕灭冉魏后,进军中原,疆域版图扩大到鼎盛状态
在五胡十六国略谈(十四)里提到,公元352年四月,悼武天王冉闵与慕容恪在“廉台之战”中决一生死,冉闵以一万步兵激战慕容恪的十四万骑军,刚开始“十战连捷”,势不可挡,最后还是被慕容恪用计活捉。慕容恪马上命人将冉闵押送至燕王慕容俊处。慕容俊看着眼前曾经不可一世的天王冉闵,破口大骂:“贼奴才你怎么敢称帝?”冉闵不卑不亢地反驳道:“你们这些人面兽心、狼子野心的胡人都敢称王称帝,我堂堂汉人英雄为何不能称帝?”慕容俊大怒,命人鞭打冉闵三百鞭子,然后押送至龙城在祖父慕容廆(读“伟”)和父亲慕容皝(读“晃”)墓前祭告。
↑慕容廆↑→“廆”同念“伟”
↑慕容皝↑→“皝”同念“晃”
↑慕容儁↑→“儁”同念“俊”
慕容廆、慕容皝、慕容俊是一门三杰,三人都比较有谋略,在位时都比较有作为,是励精图治的君王。慕容廆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年),迁都大棘城,自称鲜卑大单于;慕容廆于咸和八年(333年)去世后,其子慕容皝继承汗位,并于咸康七年(337年)十月自称燕王,建立前燕,并于咸康八年(342年),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慕容皝于永和四年(348年)去世后,其子慕容俊继袭燕王之位,永和八年(352年),慕容俊率军消灭了冉魏,占领后赵统治的中原地区后称帝,设置百官,追封父祖,迁都邺城,其后国势进入鼎盛时期,与南方的东晋和关中的前秦三足鼎立。其兵力之盛加上王族名将如云,其成为当时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政权。
慕容俊中后期时,前燕国力达到鼎盛时期,疆域最广,在北方实力最强。前燕疆域最广时拥有今北京、河北、山东和山西、河南、安徽、江 苏、辽宁的一部分;西接前秦,与东晋以淮水为界。其疆域“南至汝颖,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与关中的前秦平分黄河流域。幽州,治蓟,统6郡,其中4郡11县在今北京市境:燕郡,治蓟,所领15县中之7县,蓟、军都、昌平、广阳、潞、安乐、狐奴;渔阳郡,所领之1县,渔阳;范阳郡,治琢,其所领8县中之2县,良乡、长乡北部;上谷郡,治沮阳,其所领2县中1县,居庸。
光寿二年(358年),鉴于扩张领土的战争中屡次获胜,慕容俊图谋消灭东晋及前秦,一统天下,激起了国内人民的反抗,遂停止出兵作战。
先从《天龙八部》里慕容复父子一心想要复兴的“大燕国”说起
说实话,以前历史教科书对“五胡十六国”这段讲的比较少,至于原因,我在“五胡十六国略谈(一)”里已经说过了。所以,我对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没什么印象,在没有看《天龙八部》之前,对“战国七雄”里那个燕国倒是记忆深刻,主要是因为“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和影视剧的影响,因为荆轲是燕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的,所以记得这个燕国。
↑《天龙八部》慕容复剧照↑
看过小说或影视《天龙八部》的朋友都知道,与大侠乔峰齐名的慕容复日夜所思、念兹在兹的愿望,就是光复数百年前已经灭亡的大燕国。说起金庸笔下姑苏慕容复这个人物,颇有悲剧色彩: 因为执念,扭曲的皇帝梦,他不惜割舍儿女情长,不惜抛却故旧新知,置江湖规则与国家大义于不顾,坏事做绝。只可惜机关算尽仍是空,不仅复国大业终成镜花水月,自己也落得众叛亲离、疯疯癫癫,令人感慨。
十六国时期,北方燕国总共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等各个政权,北燕是汉人建立的政权外(公元407年,汉人冯跋发动政变灭后燕,拥立高云为天王,都龙城,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北燕在公元436年被北魏所灭。),其余几个都是由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慕容氏建立的燕国政权里,最后一个被灭掉的是南燕,公元409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410年二月都城广固失陷,南燕亡。而《天龙八部》小说是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的,哲宗在位时间(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所以慕容氏的燕国此时已经亡国差不多690年了,燕国早已灰飞烟灭了,何谈复国。
虽然小说慕容家父子复国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理论和逻辑上分析一下: 从西晋末年一直持续到南北朝初期,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刻,那个时候是时势造英雄,只要有实力,趁乱建立一个国家也是很自然和正常的事;而《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生活在宋辽夏对峙之时,虽然仍有战乱,但是三国局势相对稳定,况且慕容复只是祖上有点名声,空有虚名而无实力,这个时候,慕容复想要恢复“大燕国”,就注定了他不会成功,也造就了他这一生的悲剧。如慕容家复所说,他们家世世代代,始终存有中兴复国的念头,他复的国自然是慕容氏的燕国,而复国之后自然是要做慕容俊那样的明君,因为慕容俊时代的前燕版图和盛世是最值得他们慕容家后代称赞和向往的时代。然而,历史长河中,几番朝代罔替,燕国的历史早已灰飞烟灭,那我们以后的篇章就从慕容氏的起源、崛起、建国、兴盛、衰落和灭亡慢慢聊。下面先从鲜卑慕容氏的起源开始讲……
鲜卑族的起源与分裂
鲜卑族出自中国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的后裔,原本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也就是东北,内蒙大兴安岭的树林里。后来,鲜卑人逐渐的走出森林,来到了匈奴人掌管的辽阔草原,成为了游牧民族。不同的走向决定鲜卑人与不同民族的混血构成了新的部落群体。秦汉之际,游牧在北方的东胡族被匈奴族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和鲜卑,受匈奴奴役。匈奴分裂后,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后匈奴受东汉王朝的打击,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东汉桓帝时,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并称大汗,并将统治地区分为三部鲜卑,西部鲜卑拓跋部、中部鲜卑白部(后被改为“慕容”部,下面会有介绍)、东部鲜卑宇文部。
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鲜卑分裂,及至公元304年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北方胡族”相继建立成汉、汉赵等政权,分裂的鲜卑各部也经过相互交战,后来又分裂成“北部鲜卑”拓跋氏、“西部鲜卑”吐谷浑—慕容氏(西部鲜卑的慕容吐谷浑是慕容廆的庶兄,原先也在东部,慕容廆是嫡长子,在他们的父亲慕容涉归死后,慕容廆继承汗位,后来兄弟俩出现矛盾,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疆土,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从他的孙子叶延开始,以他的名字为族名、国号,即吐谷浑),以及“东部鲜卑”的慕容氏、宇文氏和段氏共存的局面。
鲜卑“慕容部”是公元244年由鲜卑“白部”酋长木延改名叫“慕容部”的(之前是因为他们的肤色比较白嫩,所以叫鲜卑“白部”)。鲜卑慕容部是其中比较大的一只部落。好了,言归正传,现在讲一下慕容姓氏的来源,这要从莫护跋讲起。
莫护跋因功受封“率义王”,得姓“慕容”氏
公元181年,檀石槐去世,鲜卑分裂,至公元233年时,鲜卑民族的杰出首领轲比能又重新统一鲜卑,并联合蜀汉丞相诸葛亮欲夹击曹魏。234年8月,诸葛亮在五丈原积劳病逝,蜀军撤退,魏将司马懿升任太尉。公元235年,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死轲比能,鲜卑再次分裂。西部鲜卑叛离,中部(即北部)鲜卑以拓跋氏为主,东部鲜卑以宇文、段部、白部为主。慕容鲜卑酋长莫护跋率部向东,在饶乐水中游安顿下来,饶乐水就是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不久,莫护跋之子木延喜得一子,莫护跋给长孙起名叫涉归。
由于气候的影响和宇文部的威胁,莫护跋又率族人南下渡过乌侯秦水,进入曹魏的辽西塞北地区。此时的辽西和辽东均在辽东太守公孙渊的控制下,公孙渊欲反叛曹魏。魏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征剿公孙渊,时逢辽水大涨,魏军失利。237年,公孙渊正式叛魏,自为燕王,并派人欲拉拢莫护跋,让其骚扰魏国边境。莫护跋和儿子木延商议后,拒绝和公孙渊联合。
公元238年,魏明帝派司马懿出征辽东,司马懿路过家乡温县孝敬里,在虢公台宴请家乡父老,虢公台后又被称为司马贺酒台。司马懿听长子司马师建议,在家乡温县以及太行山一带建造藏兵洞,操练三千军士,以备后需。司马懿到达辽东,又派人联合莫护跋和高句丽的东川王,莫护跋决定追随司马懿。司马懿联合毌丘俭等采取声东击西,并亲率主力悄悄渡过辽河,直扑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城(今辽阳)。
莫护跋和子木延率骑兵加入战斗,高句丽东川王也出兵配合作战。魏军攻破襄平,公孙渊兵败被杀,魏军屠城,杀掉近万人。司马懿奏请朝廷,封莫护跋为“率义王”,莫护跋又率部进入辽东的棘城以北居住(今辽宁义县西北)。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莫护跋因喜欢给自己也做了一顶,被族人称呼为“步摇大人”。当地语言“步摇”和“慕容”读音相近,莫护跋又仰“慕天、地二仪之德,继日、月、星三光之容”,遂改名慕容焉,以慕容为姓氏。木延也改叫(慕容木延),木延的妻子又得一子,莫护跋取名叫(慕容耐)。
公元244年,莫护跋去世,木延继为酋长,将(白部鲜卑)改为(慕容鲜卑)。公元244年~245年,高句丽东川王出兵抢掠魏边境西安平县,魏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出证高句丽,毌丘俭约慕容木延随军,封慕容木延为左大都督,加爵左贤王,后东川王兵败,逃往南沃沮,魏军包围高句丽的丸都城,后破城屠杀数千人,慕容鲜卑也从此一战名声大振。249年,司马懿用藏兵洞的三千军士,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魏国大权。251年,司马懿在洛阳病逝,享年73岁。253年,毌丘俭联合王淩,诸葛诞等反司马师专权,兵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