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3680万同行,爸妈还是认为我没有工作

36氪的朋友们2小时前

关注
自己喜欢的,就是“铁饭碗”。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意思报告”(ID:youyisi_cn),作者:李海涛,头图设计:李润,值班编辑:郭艺,36氪经授权发布。

你们都是怎么向父母介绍自己职业的?

网友:市场营销专员

爸妈:啥?不是传销吧

网友:交通设计师

爸妈:修路的

网友:心理咨询师

爸妈:解梦的

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怀疑,到底是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什么误解,还是父母对我有误解?

而我,新媒体编辑一枚,看完这些交涉,心里盘算怎么向父母介绍自己的职业时,发现也很难说清。我忽然想到中国信通院联合微信发布的《数字化时代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里面提到,2020年,整个微信生态蕴含的就业机会就有3684万个。

我想,好了,可以直接告诉他们,我有3000万同行了。

但转念一想,“数字”这个概念,好像还是解释不清。

自己做的工作和父母认为自己做的工作之间,永远都隔着一条雅鲁藏布大峡谷。

关掉线下店铺做小程序,周围人都说我脑子进水了

面对陌生的东西,人们总是会本能地不信任。

速帮家政创始人白云对这一点体验尤为深刻。

2017年,当他决定暂停自己的开锁店,全力投入小程序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甚至包括他的家人,大家都觉得他“脑子进水了”。

这并不让人意外。

在大家朴素的观念里,能抓到手里的东西才有安全感,就像那家看得到的开锁店;看不见的,都让人心生疑惑:放着好好的店不开,做什么小程序?

刚刚出现的小程序,对所有人来说,都还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但白云意识到,对他,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开锁近十年,因为贴小广告而被骂、被追、甚至被打的经历数不胜数。

他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单生意:对方打电话过来,说要开锁。他很开心,“特别兴奋”,骑着摩托车赶了过去,一到小区门口,五六个保安就围了上来,拔掉他的车钥匙,其中一个保安掐着他的脖子开始辱骂,让他把小区里自己贴的小广告全部清理掉,才能放他走。

他知道,自己贴小广告是不对,会影响市容,但为了让大家能看到他,这几乎成了唯一的方法,晚上出去偷着贴,“像做贼一样,遇见人就要躲起来。”

职业经历往前翻,他开了五六年的美发店,经营不善关停;再往前翻,是中专读了一年就弃学。

开锁过程中,那种帮助别人解决了燃眉之急的成就感,让他想把这份工作做下去,但要有尊严地做下去。

他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家里条件很差,其他的也做不了。”

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某种程度上,学历成了获得一份工作的“敲门砖”,但在数字化就业浪潮下,学历门槛在适当放宽。

根据《数字化时代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2020年微信小程序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就业者占比47%,微信视频号个人运营者本科以下学历占比达到 46.8%。

换言之,微信生态的两大支柱小程序和视频号里,有将近一半的人是本科以下学历,这自然为更多人提供了机会。

白云决定拥抱小程序,起初只是想简单做一个页面,让别人可以在小程序里找到自己,后来他意识到,可以做成一个平台,让所有开锁师傅入驻,改善他们的从业环境。

7、8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在重复做一件事:加群,加人。

先进到同行群里,发自己的小程序,说平台可以免费入驻,免费接单,条件是,入驻的人要把他再拉进不同的同行群里。

凭借着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他有时一天可以拉到500个人。

到今天,他的平台上已经有15000名师傅入驻,业务范围也不局限于开锁,大到搬家、拖车,小到疏通管道、维修空调、打孔,他几乎囊括了一切家政服务。

《数字化时代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中提到,数字化就业里,劳动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就业学历门槛不断放宽,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

微信生态能力之下,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等工具,让人们灵活就业可以更加低门槛地发生。

这在白云团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小程序,白云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也解决了家人的就业问题,到现在姐姐姐夫哥哥嫂子,都有了新工作。

春节带二十多部手机回家,爸爸以为我进了传销组织

在父母一代眼里,一份称得上“铁饭碗”的工作,必须是稳定的,是老了之后有保障的,但对年轻一代来说,“足够喜欢”才是他们的铁饭碗。

如果选择了父母眼中的“铁饭碗”工作,黎贝卡异想世界的运营小西瓜,现在或许在某个实验室做实验,或者刚刚读完研究生。

毕业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父母设想中的小西瓜,应该接着读研,或者考公务员,或者进食药监局做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的兴趣不在此,虽然喜欢这个专业,但大学时的尝试,让她很早确认不会把它作为未来的就业方向,她觉得自己的兴趣和特点更适合进互联网做新媒体。

大三时,当她告诉妈妈自己找了一份新媒体实习时,妈妈很意外,也有些生气:“那你大学不就白读了?”

更严重的冲突发生在毕业后,当她决定追随自己的兴趣,进入时尚自媒体工作时,遭到了妈妈激烈地反对,两人反复吵架。

小西瓜知道,如果自己妥协,以后肯定会不甘心。

家人也不理解她到底在做什么工作。

因为要对接大量的用户,每年过年回家,她行李箱装的几乎都是手机。二十多部手机带回家,占满了家里全部的插座。

每次看到她围着一堆手机忙,爸爸总是欲言又止,终于忍不住问:“你到底是做什么工作的?怎么会要用这么多手机?”

他一度以为女儿进了传销组织,直到有一天,央视的一档栏目来采访拍摄他们工作室,播出时她特意喊爸妈去电视上看,这才让他们稍微放下了一点戒备心。

和妈妈的和解,来自于她工作中的优秀表现。

连续两年拿到公司的优秀员工、工作上实现了大大小小的目标、多次得到同事和上司的肯定,这些直接的反馈,让妈妈也觉得,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生活得更好。

在小西瓜看来,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即便要24小时在线,即便生活全部充满了工作,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反而是在享受这种快速进步、成长的状态。

她喜欢和用户交流,喜欢和同事讨论工作,喜欢持续学习,这些,在她如今的工作里都能实现。

还因为这份工作,和一些读者成了好朋友。

即便到现在,父母对她工作的印象,依然停留在“给公众号写稿”,而写稿并非她的主要工作,她也觉得没关系,“只要她们知道我在做一份我喜欢的工作,我是安全的,就好了。”

现在,父母更多时候是提醒24小时忙碌的她要注意身体。

父母用他们经验中的“铁饭碗”来为子女的职业选择做参考,但年轻人未见得认同这种“铁饭碗”的概念。

对他们来说,通过自己喜欢的事赚到足够的钱,才是“铁饭碗”,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稳定。

做关注年轻人成长的自媒体,爸妈问我为什么不报道航空器发射

在父母眼里,选择工作应该是一件严肃、谨慎的事,但对年轻人来讲,有时候好像也没那么刻意,副业做着做着,就成了主业。

WhatYouNeed 创始人blake大二和自己同学注册了公众号,尝试做一些报道和文章。

他们很快就把自己的单片广告做到了近万的报价。

2016年毕业时,他们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业,注册公司,自然而然走上了这条路。

也许,在那个时候以公众号作为主业看起来还有些不让人放心,但今天,这一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数字化时代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中提到,疫情期间,微信生态里10%的人都把副业做成了主业。

尽管blake读的是金融专业,但父母并不反对他走上这条路,只是对于他做的内容,了解不多。

选择关注年轻人成长的内容领域,是因为blake觉得自媒体中缺少一些讲故事亲近人还接地气的内容。

但父母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则认为,只关注年轻人的情情爱爱,没有和社会接轨,容易出问题。

他们常常给blake提一些意见:为什么不去做一些和国家命脉有关联的内容;珠海有航空展时,他们会问blake怎么不去报道。

这让blake哭笑不得,但有时候细想,他又觉得这些说法是有道理的,他也害怕自己掉进一个小圈子里走不出来,父母的这种看似不专业的建议,是对他很好的提醒。

当他们策划的国庆、香港相关选题获得较好的数据时,父母会说:“看吧,我是不是早就提醒过你了。”

在父母眼里,blake是“卖东西的”,他们定义中的“东西”,是指blake他们写的文章,读者阅读,就是在用自己的时间来买。

这种简单又真实的观念,更加让blake提醒自己要做好内容。

但自媒体人永远都要面对内容焦虑,对blake来说,总是觉得每一篇稿子都做得不够好:数据差的时候认为是理所应当,数据好了又开始担心下一篇。

工作中有很多时刻都会有挫败感:看好的编辑离职、稿子数据不好、自己做的视频没有什么反响。

支撑他的,是也有很多有成就感的时刻:读者告诉他,希望他们以后坚持哪个方向;告诉他,他们的文章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告诉他,我有在认真看你们的内容。

有一天,他和同事在电梯讨论工作,旁边一个女生突然说:“哎,你是不是blake”,他问“你认识我啊”,女生说“我看了你做的全部内容”。

那样的时刻,让他觉得“很有趣”。

他很难想象,一个做内容的人,到了五六十岁还在做内容是什么感觉,他说那应该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除了做这个,还能做什么,但喜欢和来自读者真诚的反馈,会让他一直坚持做下去。

父辈们希望孩子们做有安全感的工作,而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在意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无论两代人对于职业的定义与认知差异有多大,无论父母和子女因为职业选择经历了怎样的争吵,无论父母当初有多不理解子女们的选择,但最终,只要他们确认,孩子们都过得很好,他们自然会放下自己的执念。

在数字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关于职业选择和理解的差异,会越来越大。

对年轻一代来说,父母眼中的“铁饭碗”不见得适合他们,喜欢、热爱、日益精进的技术和不断增长的能力,才会成为他们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真正的“铁饭碗”。

但不管有怎样的差异,那些争执的背后,其实都是各自沉甸甸的爱。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系信息发布平台,36氪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