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乱(六)
第六节、出菇期管理原则新说——水分
一、关于品质
日常出菇管理的初步概念,菌丝长满以后经过短时间的营养积累过程,由于环境刺激的作用开始分化子实体。由于子实体只能在菌丝体表面产生,因此这个过程中空气湿度必须保持较高,在整个平菇的出菇过程里,这个阶段对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是最高的。
中国栽培者的基本概念是单产概念,因为售价成本等相关利益因素无太大的改变空间,所以只能提高单位产量了。可惜,追求单位产量恰恰是一个产业低端化的决定性因素,包括金针菇工厂化在内,一旦掉入这个陷阱,就将进入恶性循环。平菇产业要升级,就必须突破单产概念的束缚。
平菇生产已经走向了全世界,但很多人把单产概念也带出去了,也许这个在非洲和朝鲜(如图)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在发达国家,这个肯定不行,文明国度都是讲究质量的。
人工栽培平菇的口味本来就由于原料变化等因素不如野生的,如果在生产过程里还不肯严格采收,那就是败坏平菇名声的做法了。
平菇栽培的基本原理一定要考虑质量优先,这就对很多观点形成了挑战。
二、关于湿度
平菇是否耐保存?也与管理的时候,喷水的多少有关系?从外面喷的水,如果不能及时被吸收和吹干,很容易造成菇体继发感染,所以如果是要短期保存或者希望货架期长一点,最好是不直接对菇体喷水。
然而平菇的栽培,又非常需要水,所以这里面水分的管理,细节就很复杂,然而,对于基本的栽培成功要求来说,核心是不要出现严重的污染和病害。
长期维持很高的相对湿度,有两个方面需要担心,一是为了湿度误了通风,二是高湿度下平菇抵抗力下降,容易患病。所以,实际的管理,会和那些旧的栽培技术书籍里的说法不一样,那就是平菇出菇管理的中后期,也需要有一定的干湿波动,这个波动的目的就是兼顾通风需求和防病。这个和黑木耳的干湿交替管理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波动幅度比较平和一些而已。
有可能所有自然环境出菇的种类,其出菇管理都适合这个原则,对于提高产品品质很有必要,工厂化粗看于此不同,但结合到实际生产后期的低湿度管理,其实还是一致的。不过全程高湿度管理也不是不可以,前提在能够防止病害,这个又只有高投入的规范工厂化条件才能做到。
由于各地气候特别是大环境相对湿度千差万别,所以,这个实际管理就非常大差异,在这种差异之下,管理失当的主要问题就是料面干僵和细菌性病害。
单纯为了产量,很容易在出菇期间喷重水,事实上喷重水也确实能够获得较高的虚产量(提高采收前的菇体含水量),而推迟采收也一样有这种效果,不过这两个手段都会给菌袋造成不良影响,喷重水容易致病,推迟采收会造成营养输出过度,影响转潮和总产量。
所以,在很难量化的管理下,平菇出菇管理虽然貌似简单,其实太细致。所谓高手,就是这方面把握的好。
或许在文字化的平菇管理资料里,本文是第一个提出干湿交替的,过去的资料一般都是使劲强调湿度保持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