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盛世的黄昏——马克·奥勒留和他的《沉思录》

​2000年,好莱坞推出了一部史诗大片——《角斗士》。电影开头,有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展现的是罗马军团在边境上与北方蛮族作战。拍摄荡气回肠,画面尤为壮观,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你一定还记得,在罗马军团中有位穿紫袍的白发老人,当军队在前线大获全胜时,他却一脸茫然,毫无欣喜之色。这位老人,正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

这是马可·奥勒留为数不多的影视形象。他能被今人所知,主要是因为他的《沉思录》。中国人对古罗马所知甚少,对于罗马皇帝,能叫得出名字的没几个,奥勒留可能是其中之一。据说我们的前总理曾将《沉思录》作为枕边读物。有了国家领导人背书,《沉思录》在中国也颇为畅销。

知识分子都有个癖好,就是想让当权者全知全能,集强者的权力、仁者的宽厚、智者的智慧于一身。中国儒家仰慕尧舜禹,古希腊柏拉图崇拜“哲人王”,但他们都是传说中的人物,要说人类史上有哪位统治者勉强达到过这一要求,恐怕只有马可·奥勒留了。他不仅是杰出的帝王,还是一位优秀的哲学家。作为皇帝,他有幸跻身古罗马“五贤帝”的行列。作为哲学家,他也在哲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

罗马人真是碰上了好运气。

1/8 意外惊喜

马可·奥勒留原名马可·阿涅斯·维鲁斯。他出身罗马的贵族家庭,年仅六岁就封为骑士。骑士在古罗马,地位仅次于元老院议员。此时的奥勒留还是学龄前儿童,可见他从小就被当做未来的储备干部。

当然,这不足以证明奥勒留有过人之处,当时的贵族子弟,都是小小年纪就被赋予骑士头衔。7岁到11岁,奥勒留接受了系统的家庭教育。和所有贵族家庭一样,奥勒留配有专门的私人教师,这些教师只给有钱人上课,普通百姓一般是请不起的。

到了12岁那年,奥勒留显露出早熟的一面。当别的贵族子弟热衷吃喝玩乐的时候,他迷上了希腊的犬儒派哲学,这类哲学把物质生活看的风轻云淡,甚至甘愿过一种放浪形骸的卑贱生活。总之,和咱们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有几分相似。奥勒留向往这样的人生,于是有样学样,晚上直接睡地板上。但很快就被母亲阻止了。

15岁时,奥勒留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贵人——罗马皇帝哈德良。哈德良雄才大略,奥勒留与他一见如故,深受这位皇帝的赏识,在哈德良的帮助下,奥勒留被任命为一次重大庆典上的行政长官。

哈德良像

你不要被行政长官这四个字给吓着了,在古罗马,庆典活动一般有两个行政长官,一个由现任长官担任,另一个则是名义上的,通常由年轻人充当。而这个年轻人必须从贵族子弟中挑选。虽然是个虚职,但不难想象,获得这个职位仍是巨大的殊荣。

不仅如此,哈德良还为奥勒留亲自指定了家庭教师,他们都是希腊语、拉丁语和逻辑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这就不一般了,贵族子弟那么多,为什么是奥勒留能享受如此待遇?明眼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说到这,有必要讲讲罗马的皇位继承制,和中国不同,古罗马皇帝不是世袭的。在任皇帝在生前,必须要指定一位养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干儿子。一旦你有幸让皇帝做了你的干爹,就意味着你前途无量。未来的皇帝宝座十有八九是你的了。

当然,这套继承制度虽然避免了皇位的世袭垄断,也带来了新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围绕继承权的残酷斗争。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不过,奥勒留在当时还不是哈德良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在他之前,有一位法定继承人,名叫“埃利乌斯·凯撒”。这个名字是后来赐予的。埃利乌斯·凯撒不仅品行出众,年龄也比奥勒留大了整整15岁。如果不出意外,他会成为下一任罗马皇帝。

然而,意外还是出现了。

2/8 青年时代

有一年冬天,埃利乌斯·凯撒在出席元老院会议时突然口吐鲜血,不久即病故。人们猜测致死的原因是肺结核。

这给哈德良带来一个难题,他必须尽快确立继承人。此时,元老院里一个叫安东尼·庇护的议员引起了注意。此人五十二岁,富有政治经验,品德与能力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政坛上,经验是政治家最宝贵的资本。就这样,安敦尼·庇护正式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安敦尼的当选,其实对另一个人更有利。此人就是马可·奥勒留。作为继承条件,老皇帝要求安东尼·庇护收养奥勒留作为养子,这等于提前决定了奥勒留未来的身份。从这个安排中可以看出,哈德良更想让奥勒留继位,而安敦尼只是个过渡角色。他的任务,似乎就是把年轻的奥勒留培养成未来的皇帝。

安敦尼·庇护

安敦尼在位23年,在此期间,罗马四海承平,进入了极盛时期。其领土东起阿拉伯半岛,西至多瑙河沿岸,整个地中海成了帝国的内湖。当然,这都是前几任皇帝打下的基础。罗马帝国的伟大君主,从凯撒、屋大维到图拉真,无不在马背或军营里度过大半生。哈德良生前也在帝国边境不断巡视。但安敦尼却更想做个太平天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呆在罗马城。他属于那种不下基层,坐在办公室就能指挥一切的领导。他能这么做,全拜古罗马完善的官僚系统,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发达的贸易网络所赐。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版图

就在马可·奥勒留18岁那一年,他被确认为下一任罗马皇帝,开始了漫长的政治生涯。

从18岁成为皇位继承人,到40岁登基,奥勒留在这23年的“见习期间”里,没有什么特出的事迹留下来。与安敦尼一样,奥勒留大部分时间都在罗马打理政务。关于他即位之前的经历,历史文献的记载少之又少。我们只能从《沉思录》中寻找蛛丝马迹。在这本格言集里,奥勒留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圣人般的自己:诚实守信,虚怀若谷、心境澄明。可以设想,这位皇帝在年轻时代是个恪守原则,极度自律的人。

为什么安敦尼不让奥勒留去帝国的边疆历练一下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老皇帝认为整个帝国已经海晏河清,四夷宾服,无需多多挂心。但真的如此吗,在他死后,隐藏在帝国四周的危机终于爆发。

3/8 马背上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继位不久,罗马的东部边境就爆发了战争,帕提亚国王沃格吉斯四世率军入侵,罗马军队猝不及防。不久之后,帕提亚军队攻占了亚美尼亚,随即挥师向叙利亚进发。叙利亚是罗马帝国在亚洲的重要行省,若叙利亚沦陷,则帝国帝国东部将门户大开。

与此同时,东方各国也蠢蠢欲动,他们原本臣服于罗马的铁蹄下,如今看到了机会。

这场战事史称“帕提亚战争”,前后维持了五年,最终以罗马的胜利告终。然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罗马边境已经不复往日的安宁。

胜利的罗马士兵从东方带回了瘟疫。很快,整个帝国都受到了影响。有人猜测,这种可怕的瘟疫可能是鼠疫。鼠疫的蔓延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让北方蛮族看到了机会。

安敦尼时代的太平盛世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日耳曼人来了,他们已经与帝国军队打了上百年,是罗马西部最强劲的对手。这一次,奥勒留不得不御驾亲征。此时的他已经四十七岁,第一次上战场,毫无临场指挥经验的他,能有多大的把握呢?只有天知道。

对于从小接受诗礼熏陶,一生在智者的教诲下生活,平时只跟元老院的高级官员打交道的皇帝而言,突然要面对复杂多变,危险四伏的战场,手足无措可想而知。从他的《沉思录》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奈感与宿命感,是否与这段经历有关呢?

战争起初对罗马人不利,日耳曼人的战斗力比过去似乎有所增强,而且,帝国的东北部气候恶劣,原本就不适合成长于地中海地区的罗马人作战。值得庆幸的是,奥勒留身边有一大群专家顾问,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弥补了他经验上的不足。尽管缺乏军事才能,但奥勒留用勤奋与谦虚弥补了这一劣势,奥勒留虚心地倾听意见,广泛接受批评。他的宽容,耐心与大度,赢得了下属们的爱戴。

日耳曼战争旷日持久,这让奥勒留非常苦恼,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是厌恶战争,是难缠的日耳曼人迫使他不得不留在这里。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奥勒留写下了他的不朽名著——《沉思录》。

4/8《沉思录》

翻开《沉思录》,字里行间,你闻不到一丝硝烟的气息。凯撒当年在前线曾写下《高卢战记》,该书是罗马文学名著。详细记载了凯撒军团征服高卢的经过,凯撒笔力雄浑,文章洋溢着必胜的决心,他那句“我来,我看,我征服”,更是成为了豪情万丈的千古名句。

但《沉思录》却不同,这是一本纯粹的哲学著作,或者用奥勒留的话来说,这是他”和自己的对话”。书中充满了格言警句,却没有关于政治或战争的记载。你很难想象,写作这本书的人,是个每天在军营里,指挥百万大军,与凶险的敌人作战的统帅。

当然,《沉思录》中并非没有战争,有的却是对战争的厌倦。对于建立丰功伟绩的前辈,奥勒留只有感叹,他写到:

亚历山大大帝、庞培和凯撒,在粉碎数十万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座城市夷为平地后,他们最后也告别了人世。

奥勒留对战争的思考是哲学层面的,对他而言,胜负没有意义。他甚至写到:

你现在置身于最苦恼的地方,是全天下最适合修习哲学的环境。

烽火连天的战场,成了奥勒留自我修炼,领悟人生真谛的场所。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境界,一千多年后,中国的王阳明在逆境之下,与这位罗马皇帝有了相似的领悟。

帝国面临的挑战不止于北方,就在帝国军队在多瑙河沿岸与日耳曼人周旋之际,叙利亚再度发生叛乱,发动叛乱的是当地的总督,起因是他和他的军队误以为奥勒留已经在西线战场上去世。

这场叛乱被迅速平定,但奥勒留突然意识到,因为自己鲜有露面,以至于很多人以为他已经死了。

晚年的奥勒留率领他的军队前往亚洲,他这么做的目的与其说是平叛,不如说是进行威慑。因为据说在东方行省,不服奥勒留统治的大有人在。在漫长的行程中,奥勒留的妻子去世了。

公元179年,第二次日耳曼战争爆发,57岁的奥勒留再次带兵出征。这一回,罗马人比以往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奥勒留似乎想仿效前人,他决定像凯撒们那样征服日耳曼地区,吞并当地部落,把那里变成罗马的行省。

很可惜,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公元180年3月,奥勒留在前线一病不起,他自知大限将至,在宣布了遗嘱之后,奥勒留闭上双眼。3月17日,一代贤主与世长辞。

5/8 罗马的衰落

从登基到逝世,奥勒留在位的19年几乎都在战争中度过。比起前任安敦尼,奥勒留运气欠佳,他没能像前者那样做个太平天子。然而,奥勒留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目睹了罗马盛世的黄昏,却有幸躲过了它的衰败。在他死后,罗马帝国江河日下,和平与繁荣一去不复返。

奥勒留把皇位留给了儿子康茂德,康茂德是个纨绔子弟,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把康茂德视为导致罗马由盛而衰的罪魁祸首。康茂德后来被人刺杀,死后罗马陷入动荡,自此一蹶不振。

当然,奥勒留看不到这些,他以哲学家皇帝的称号被后世铭记。论政治才能,奥勒留并不突出,至少与他的前任们相比,顶多是守成之主。好在先前几位皇帝打下的底子,让奥勒留得以驾驶这艘巨轮,在险象环生的大海上平稳行驶,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上没有偏离航向。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沉思录》,作为政治家的奥勒留将会暗淡许多,我们对比一下之前的几位皇帝就一目了然。凯撒自不必多说。奥古斯都,也就是屋大维,帝国元首政制的创始人,向西征服了西班牙,向北将帝国疆域推进到多瑙河沿线;提比略,为帝国在多瑙河建立了永久的防线;图密善,征服了以往罗马人不敢涉足的黑森林一带;图拉真,把罗马帝国的领土扩展至最大范围;哈德良,虽然没有再发动战争,但他巩固了罗马在各个区域的防线,并为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盛世打下了基础。

而奥勒留,虽然不曾懈怠,但他作为皇帝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救火队长,他率领军队东征西讨,更多是被迫应对,努力拯救先辈取得的成果。尽管从内心深处,他不想充当这个角色,但奥勒留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是个称职的皇帝。他为帝国做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然而,也正是因为《沉思录》,让奥勒留成了罗马皇帝中最独特的一位,能征惯战的帝王有很多,尤其在崇尚武功的罗马。但又有几个皇帝能像奥勒留那样著书立说,并以深邃的思想名垂史册呢?中国古人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马克·奥勒留全都做到了。

上帝垂青奥勒留,上帝偏爱罗马人。

6/8 斯多葛哲学

写到这,让我们来聊聊《沉思录》与他背后的哲学流派——斯多葛哲学。

罗马人的文化传统来自古希腊,希腊人的哲学、文学、艺术甚至是宗教,都被罗马人全盘吸收。遗憾的是,作为学生,罗马人没有让老师的成就更上一层楼。依样画葫芦的结果,是罗马人的文化成就远远不如古希腊人。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属于天生的实干家,他们给世界留下了伟大的建筑与公共工程,但文学艺术就逊色了许多。哲学更是如此,崇尚实际的罗马人不怎么擅长系统思考。如果说古希腊哲学是红酒,那么罗马哲学就是葡萄汁。所以,古罗马最有影响力的两大哲学学派,伊壁鸠鲁与斯多葛派,都不以思辨而见长。

两大学派都很有影响力,伊壁鸠鲁学派强调享乐,斯多葛派则崇尚克制。伊壁鸠鲁哲学属于青年人,斯多葛派则属于中老年。

斯多葛派的学说并不复杂,简单的来说,就是克己制欲,过一种理性,简单,平静的生活。当然,斯多葛并不是要你做禁欲主义者,他强调的是,凡不能改变的,就欣然接受。尽人事,听天命,努力过就行了,不要为注定不可能实现的事自寻烦恼。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样的观点很“佛系”,有点像心灵鸡汤。但从严格意义上,斯多葛哲学有其形而上的基础,斯多葛派相信,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举头三尺有神灵。当然,这里的神很复杂,既有宗教意义,又有哲学内涵。因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任何选择都逃不过命运,因此,斯多葛派大多是宿命论者。

这套哲学听起来很不错,但他有个问题,就是想做到有点难。比方说,什么事可以改变,什么不能改变,这是说不清的。到底什么事要坚持,什么不能坚持,这也是道不明的。斯多葛派呼吁过一种高尚的人生,这种生活看起来四平八稳,但对于常人而言,又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无法把握一个确切的尺度,所以对于老百姓,它不具备可操作性。

当然,斯多葛哲学面临的挑战还不止这些。在罗马帝国时期,他还有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基督教。

7/8 为什么斯多葛哲学没能广泛传播

你也许会问,既然斯多葛哲学这么好,又有皇帝为之背书,为什么他最终没能在古罗马普及呢?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之一是,斯多葛哲学过于个人化了。

斯多葛哲学是一门修身养性的学问,他对人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斯多葛哲学有其保守的一面。所以,斯多葛到后来还是衰落了。

就在奥勒留执政的时代,基督教已经在罗马世界传播,当时,罗马统治者还普遍排斥基督教。可就在若干年后,帝国的大部分子民都被基督教征服了。到了君士坦丁时期,基督教实现逆袭,成为了罗马的国教。

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基督教会成为罗马人的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基督教的教义是非常明确的,至少对老百姓而言是这样。“信基督,得永生”,“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些教义浅显易懂,老百姓一听就记住了。反观斯多葛哲学,大道理一套一套,但真正对老百姓有用的并不多。

其次,基督教有很强的组织性,依附于教会,民众能获得安全感,并形成潜在的社会力量。基督教培养了众多自发的社会组织,对于古罗马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促进作用。

最后,基督教属于一神论宗教,一神论有强烈的排他性。而罗马人原先的宗教是多神论,这种宗教不利于团结其他民族,而一神论就能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走到一起。

以上三点,是任何哲学流派都无法比拟的。斯多葛之后,整个西方哲学陷入沉寂,直到十八世纪以后才露出曙光。

8/8 斯多葛哲学在现代的复苏

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斯多葛哲学几乎被人遗忘。中世纪是基督教的天下,十八世纪以后是科学理性的崛起,斯多葛似乎已经过时了。

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中后叶,斯多葛哲学再度复苏,只是这一回,他引起了心理学家的注意,心理学家发现,斯多葛哲学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心理疗法,于是,大人物们又开始提倡了。

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奇怪。哲学曾被誉为知识的皇冠,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哲学家拥有对世界乃至宇宙的解释权。然而,当现代科学兴起之后,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方法取代了哲学思辨,成为了科学的主流。哲学被嫌弃了,哲学成了伪科学,形而上学沦落到和迷信没什么两样。但哲学并没有被彻底抛弃,这一回,心理学找上门来,与哲学结成姻亲。

与心理学联姻,是哲学在当代最好的归宿。两者是天作之合,一方面,心理学需要从哲学那里找到思想与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哲学需要心理学提供所谓的科学依据。科学排斥哲学,心理学却拥抱哲学。

对于当代人而言,斯多葛哲学的一大特点,是在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下,提供一个相对简单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让你回到内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努力去克服焦虑症。不同于其他哲学,斯多葛哲学通俗易懂,没有烧脑的逻辑与深奥的原理。说白了,它就是让你用一颗平常心看待问题而已。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介绍斯多葛哲学,一时之间,好像了解该哲学成了某种时髦。为什么斯多葛哲学会流行?除了上面说到的原因,我觉得还有一点。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比方说,过去我们都生活在大家庭中,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在一家企业里工作。以前的人比较相信传统,老祖宗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在西方,过去几乎是全民信教,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上帝说不。

共同体的瓦解,一方面使我们获得了自由。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的生命没了依托。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会大行其道的原因,他无非是让我们重新在自我与环境之间找到平衡。

斯多葛哲学具有疗伤的作用,它很通俗,也贴近人情,某种程度上正好反映了繁荣时期的古罗马社会。那时的人们生活安定,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茶余饭后之余,也不免仰望星空。比起做酒囊饭袋,读一点哲学,多少能活出高级感。

今天的人不也是这样吗?更何况,斯多葛哲学还有个皇帝作为代言,它就这样获得了成功人士的亲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