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够IPO上市的“六大”征兆……

致虚极,守静笃......

梦想成真!

上市,是企业家的终极梦想,没有之一。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企业能够披荆斩棘,最后成功登上梦想的舞台呢?

谷主捋了捋山羊胡,掐指一算,总结出了企业能够成功上市的“六大”征兆,赶紧去瞅瞅。

征兆一:具有“开放”的思维

IPO上市是啥,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引入新股东、不断融资、不断稀释自己股份的过程。

是一个私人企业或者家族企业,逐步公众化的过程。

因此,老板的“开放”思维是必备的要素。

首先,要从过去什么事都自己说了算的一言堂,变成尊重股东意见、尊重决策程序的集体决策转变。

其次,要有平台的思维。

公司就是一个大平台,外部投资者、员工、客户供应商,都是这个平台的参与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利益分享者。

员工激励该给股份的给股份,如果能引入有资源的投资者,估值上该让利就让利,供应商账款能早结就早结,如此等等。

因此,老板的思维一定要打开,从自己封闭的小算盘里走出来,走到一个平台上,把平台做大,获取更远期的收益。

这是上市的前提。

也是成败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没有之一。

征兆二:具有“规范”的意识

上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规范的过程。

既有财务规范,也有各种合规方面的规范。

这种规范,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规范,财务方面有《会计准则》,法律方面有各种法律法规,一点都不能含糊。

投行老司机一定听到过企业这样的抱怨:我请你们来,不是来挑刺的,我请你们来,是来解决问题的。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对,我承认我有问题,既然你们是专业的机构,应该想办法让这个问题“看起来”没有问题。

这是企业在碰到难题时的正常反应。

但,要上市,一定要有真心实意“规范”的意识,真正按照规则来进行规范,而不是让问题“看起来”没有问题。

认为随便应付应付就能上市,在强调信息充分、完整、准确披露的“注册制”的当下,会越来越不可能实现。

征兆三:放得下暂时的“得失”

说规范谁都会说,但对老板来说,规范则意味着原本就应该支出但因为某种原因一直没有支出的“成本”。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未规范前,可能存在账外收入的情况,销售的货款可能没有进入公司账,而是进入了个人的账户。

规范后,这个所谓的“收入”就没有了。

未规范前,公司的库存、尾料、废料销售,可能进入个人账户。

规范后,这个“收入”就没有了。

未规范前,一些工资福利的支出,可能用的是个人卡或者现金支付,省了税。

但规范后,这部分税要由公司出,公司的成本就增加了。

未规范前,公司的利润没有完全反映在账上,交的所得税就少。

规范后,所得税就交的多,公司的“成本”也会增加。

当然,这些所谓的收入,本来就应该属于公司的。

这些所谓的成本,也应该是由公司承担的,只是老板在做上市决策的时候,他会这么去算这笔“经济账”。

谷主认为,既然要上市,就要能放得下得失,认真进行规范,大了说是承担社会责任,小了说是为了企业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征兆四:尊重并听取中介机构意见

IPO上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充分信任聘请的中介机构,不随便单独聘请所谓的“外部上市顾问”。

谷主在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

最常见的,企业喜欢请一些在“非投行金融机构”干过的朋友当顾问。

这些“非投行顾问”最常见的意见就是:我“听说”某个企业上市,可以这么干,别人可以,为啥我们不可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谷主不是要贬低这些“外部顾问”,而想说的是,隔行如隔山。

虽然都是干金融,其实差异非常大。

投行规则更新的特别快,就算是一个干过投行的人,离开这个行业半年,某些监管规则可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如果企业老板请了有牌照的机构,就充分的信任,用人不疑。

如果觉得某些持牌中介不专业,换到专业的为止,然后选择充分信任。

其次,给与中介机构充分的尊重。

这种尊重不是指日常接待的尊重,也许企业对中介机构车接车送、好酒好菜的招待,但在业务层面,却并不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

认为花钱请中介机构来,只是帮助写个材料。

有些老板认为在自己的领域很成功,就推而广之,开始对上市的过程想当然的觉得应该怎么怎么干,有些甚至亲自上阵强势干预,对具体问题处理进行指导。

这样对上市过程有害而无益。

征兆五:公司赚钱不能“痛苦”

能够上市的企业,一定是一个能够“赚钱”的企业。

上市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拔优质企业,引入公众资金的过程。

但这个赚钱,不一定是指的是现在报表上就有多少利润。

尤其是注册制之下,创业板和科创板的上市标准中,已经大大弱化了“利润指标”。

比如创业板的第二条标准:“预计市值10亿+最近年收入不低于1亿+最近一年利润为正”。

这里面的只要求最近一年利润为正即可。

因此,所谓的“赚钱”,一种是现在就有相当好的利润,这种企业当然是符合要求的,比如创业板上市标准第一条:最近两年净利润合计超过5,000万,达到这个标准就能上创业板。

还有一种将来能“赚钱”,现在有赚钱的“潜质”。

比如一些科技型的企业,前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或者一些医药类的企业,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但是一旦通过试验,或者一旦产品推向市场,将会有巨大的技术壁垒,也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这种“赚钱”的企业,也是符合上市标准的。

无论是现在“赚钱”,还是将来能“赚钱”,这种“赚钱”一定不能是痛苦的,不能靠省吃俭用“节流”带来的。

而是靠技术、靠品牌、靠销售网络带来的。

一分一分靠省出来的公司,可能并不一定适合走上市这条路。

征兆六:做好了一定的“资金储备”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上市成功之后,会募集到5个亿左右的资金。

但在上市的过程中,却是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

比如中介机构的费用,正常来说,券商在报材料之后,需要收取400万左右的费用。

会计师审计费用,在申报完毕后,可能收费在400万左右。

律师的法律服务费用,在申报完毕之后,收费在200万左右。

这部分费用加起来在1,000万左右。

第二部分是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企业上市的报告期,一般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收入利润快速增长,带来的就是对流动资金的需求。

这部分资金储备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

其他各种规范的费用,对资金也有一定的消耗。

因此,在上市的报告期内,最好进行一到两次的股权融资,融资金额在3000万左右。

同时,公司还可以适当使用债务杠杆,增加银行贷款,筹措资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做好适当的资金储备,是上市成功的基础。

祝所有的企业家,梦想成真!

免费融资 服务实体!

聚焦:5G、AI、机器人、物联网、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及材料设备等“半导体产业链”企业。

说明:本文系本人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