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劲力修炼的途径
在大成拳中,站桩、试力、走摩擦步和发力,既是重要的基础功法,又是高级劲力的有效途径。站桩可培养锻炼内劲,试力可使站桩所具有的功感力量向空间延伸,步法训练可使定态定式的力量得以“活化”,发力的目的是为了使聚集的内在功力得以瞬间爆发。在打得准的前提下,只有爆发力十足,才能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技击时,若能将高效能的劲力形式用于放人,对方必跌于丈外;若用于击人,其穿透效果定然威力无穷。
一、站桩法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强调:要知拳真髓,首从站桩起。此法包括养生桩和技击桩。养生桩既是修身养性、祛病延年之法,又是技击桩的前奏桩法。养生桩的桩法为浑元桩,其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内气”,其原则要求是“舒适自然”。技击桩为技击而设计,其重要桩法是矛盾桩。站矛盾桩时,两脚为丁八式,两臂在身前呈稍斜状的椭圆环抱状,后手似矛,前手若盾,后手略低于前手,前手稍高于肩部。
矛盾桩的关键在于裹胯。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有鞭打原理之说,即人体的很多运动均符合鞭子击打原理。鞭子击打的动力要靠鞭根的传动才能得以实现。人体的胯部如同鞭根,躯干及臂部好似鞭体,而手部则为鞭梢。通过裹胯训练,既可使胯部肌群的收缩性得以锻炼,又可使其韧性得以强化。由于胯部的肌群丰厚,因此,胯部产生的动能亦为强大,当它把这种强大的动力通过鞭体传递手部时,则可使质量较小的手部获得较大的加速度而产生威力无穷的动力。比如一颗小小的弹头,只有获得枪膛给予它的动力后,才会产生骤然的加速度而显示出极强的穿透性。
矛盾桩的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内劲”。所谓“内劲”,则是不显于体表的、存在于体内的、随时能自然而然应运而生的劲力。例如一段线路,导体中是否有电,从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安装灯泡试一下才能知道。“内劲”从外表上看好似松柔无力,当它作用于人体时,若使之以发放力的形式出现,必使对方跌于丈外,若使之以穿透力击打对方,必伤及对方内脏。
矛盾桩的原则要求是“肌松力掤”。其中“肌松”是前提,“力掤”是效果。身体的放松,会使肌肉得以温养,并逐渐趋于有序化,最终达到相互通连的整体性。如此就会产生内在劲力的松沉感和重力感。放松的最终结果是“力掤”,这是内家拳法获取劲力的必然途径。实质上,内家拳法所讲的“掤”,就是肢体在技击中特有的支撑形式。当整体有了很强的掤撑效应后,自身的稳固性必然得以加强;当肢体的掤劲强化后,既可增加腕臂的阻截作用,又可提高拳、掌的打击力度。为了有效地体验“肌松力掤”,可进行相关的意念诱导。在放松的前提下,可意想有外力或推或拉或砸或挑我之两臂,而我则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砸之不落,挑之不起。如此体验时,意念万勿过重,务必做到似有似无,若即若离。其原因是人在处于入静状态时,如果给大脑输入弱信号,就会使大脑产生强的应答效应,如果意念过重,则产生的是弱效果。由于“肌松力掤”是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刚开始训练时,很难做到不用力而又有力。往往是肢体放松了,就松塌无力;当有意进行掤撑时;肢体就会特别僵硬。但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坚持练习,就一定能做到“肌松力掤”。其原因是:大脑的应答效应势必会使肢体产生良性的变化作用,即“肌通连”和“骨重建”的作用。“肌通连”会使整体肌肉若一,使参与做功的肌纤维数量增加;“骨重建”会使骨的密度增加,这样就等于提高了骨的强度和硬度。如此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肌松力掤”的效果。
二、试力法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指出:力由站而得之,有试而知之。自身有了一定的内劲基础后,欲使之向空间得以拓展而成为具有实效性的劲力,就必须进行试力练习。常规的试力有钩锉试力、蛇缠手试力、金龟出水试力、风帆试力等等。初习者应以钩锉试力为主。其具体练法为:下肢呈丁八步,在矛盾桩的前提下,将两臂向后向内回收,使两手与自身约一尺距离;两手稍作外分的动作后,缓缓向上抬起,并继续向前推进,当两臂快呈伸直状态时,将两腕外旋,使两掌心斜相对,此动不停,两掌再慢慢向后回拉,待拉至原位时,使两臂两掌恢复至起始状态。此后,再依次做第二个钩锉试力。如此反复练习即可。从试力层次而言,试力则有小乘、中乘、大乘、上乘和上上乘之分。小乘的试力为“用意不用力”。即在身体放松的前提下,意想两掌若推一水中大船,随着两臂的前行,缓缓将之推向远方,然后随着两腕的回拉,再使大船归至原位。中乘的试力为“力意相逆”。即随着两臂的推进,力量有前行之势,而意念则有后移之意,当两掌、两腕向后钩挂时,力量回拉,而意念前行。此种练法可使力量均衡,而又避免推手或实作中的力量绝对化。大乘的试力为“力意相随”,要做到以意引力,以意催力,意到力到。上乘的试力则是在前三种试力的基础上,摆脱形式上试力的约束,试力不再是形式上的钩锉、蛇缠手、金龟出水等形体动作的试力,只要一抬足、一伸手,其力量皆含于其中。上上乘的试力为最高层次的试力,不但要求力量随动而行,还要使力量在形体动作的轨迹中尽量使肌群作力的特征整体化,作力的走向若一化,同时,还要做到试力与试声、试势、试神、试意相融合,使力、声、势、神、意统一于试力的形体动作之中。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功法虽然没有归类于试力的范畴,诸如走摩擦步、推手等等,但同样具有独到的试力效果。对此,笔者深有体会。通过摩擦步的练习,既可锻炼平衡求得稳固性,又可增强下肢力量,尤其在体验整体力方面收效更加明显。对于单、双推手而言,实际上就是肢体处于位阻状况下的试力形式。推手可使所试之力趋于活化,在臂、腕有阻力的状况下来体验力量的大小、方向和刚柔,会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力量的引发与发放
为了使所试之力真正得以空间上的释放,或者使所试之力得以在推手或实战中的应用,就必须进行力量的引发与发放。引发力量时,下肢以丁八步站立,全身放松,两臂做前后的甩臂动作,每向前甩动一次,意想将身前的高楼或大山甩出。做此动作时,两臂要保持适当的弯曲度,而且要尽量使甩动的幅度越大越好,速度越快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体验整体的充实感和力量的穿透感。如此体验有了相当基础后,即可进行力量的试发练习。其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甩臂的动作越变越快。当两臂甩至身前时,则骤然发力,使之产生高度的收缩感。此后,仅以一臂做类似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将掌变拳,每做一次甩动的发力,意感将整体的收缩之力贯通于拳面。
2、将甩臂的动作越变越小。最后过渡至微形或无形中体验力量的发出。即当有了形体上的欲动之意时,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周身笃实之力倾泻而出。
3、试力过程中的发力。此种训练是将试力与发力有效地结合为一体。不论进行何种形式的试力,每当一试力即将处于定式状态时,即可把先前所试、所蓄之力弹抖而出。例如,在进行钩锉试力时,当两掌推至身前时,可使周身骤然震荡,整体肌群的收缩之力通过臂、腕向前猛然发出。
4、随意态发力。即非定态的状况下发力,亦称随意态发力,这种发力是最实用、最根本的发力。此力的特征为:(1)具有本能性,即凭本能、凭触觉而发,但又与通常所说本能力有所不同;(2)具有多种劲力作后盾。由于大成拳是无招无式的拳法,演练时可随心所欲,应用时凭触觉而发挥。因此,在平日练拳时,可由任一定态姿势为起始点,然后,在做各种随意性的动作中,将力量在千变万化的动作中尽情、尽势、尽意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