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女孩​

有个小姑娘,家里特别穷。父母没有正当职业,还双双染上了吸毒的坏毛病,母亲精神分裂,被强制收容;父亲也进了收容所。上学对这个小姑娘来说是奢侈的事情,因为经常为填饱肚子发愁。七八岁就流浪街头,吃垃圾桶旁边捡来的东西;常出入孤儿院,受尽别人的攻击和奚落。对这样一个贫困而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犯罪指数是很高。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家庭的纽带关系削弱,减少了对家庭的依恋后,容易造成犯罪问题,并且很多的青少年犯都觉得他贫穷,他家庭不好,他有童年创伤,所以,理所当然的让他人付出代价,让社会给他补偿。可是这个小姑娘,在内心中经常会浮现母亲陪伴她的一两个瞬间,比如母亲陪她从上坡上滑下来时的开心画面,而这些就足以撑起她内心的美好和对生活的向往。当她看到上学的那些孩子时,内心燃起了读书的意念,是的,命运对她来说真的太残忍了,可是自己就要对命运屈服吗?不,她是有选择的,她可以选择沉沦,也可以选择奋起。因此,15岁的时候,安葬了给她不多爱的去世的母亲,她用自己的执着和努力感动了高中校长,重回校园。

内心觉醒的孩子,有明确目标的孩子,就会迸发出旁人难以置信的潜力。她无时无刻不在读书,地铁上读,打工时读,旁人都睡了,在昏黄的灯光下读,努力的付出使得她只用两年就读完了四年的高中课程,并成功的申请到了奖学金,去了心仪的哈佛大学。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后来改编成了电影,英文名叫《从无家可归到哈佛大学》,也叫《风雨哈佛路》。

我经常会想起这个名叫丽兹(Liz)的女孩。一个在恶劣生活环境中的坚强灵魂,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她能出淤泥而不染?

内心的感恩

丽兹母亲经常不在家,偶尔清醒的时候会向她表达自己的抱歉,没有给她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也会带她出去逛街,玩乐。在她头脑中,很少抱怨、不满、仇恨,而是经常回忆起一两个温馨的瞬间,感恩于母亲的陪伴与爱。精神分析非常重视童年经历,认为成年后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童年经历中追溯某种创伤;而童年期的爱的感受也会成为以后遭遇挫折的缓冲,丛中教授将其称为摔倒后的棉垫子,如果棉垫子够厚,够软,就避免以后摔倒后摔倒很疼,也有助于更好的奋起。所以,父母不但要给孩子足够的棉垫子,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棉垫子,内心的爱与感恩,是幸福人生的必要元素。

内心的觉醒

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多种途径,个体是可以有自己的选择的。面对困境,丽兹深感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是一条符合社会规范,也是能够真正改变自己的正当选择。可是,很多像丽兹这样深陷命运的泥潭,可能还不如她悲惨的人,却会选择违背社会道德甚至法律的选择,那也是一种选择,但却是又将自己推向无底深渊的选择。

 内心的坚持

选择之后的坚持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需要很大的恒心和毅力。当丽兹决定去读书的时候,就努力寻找读书的途径,自己找学校,去收容所找到父亲作为大人签字,并用自己的决心和真诚打动了校长,她说:“我知道我很聪明,我会成功的,但是我需要一个机会,让我从糟糕的环境爬出来,我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一个更好的世界,我要住在那里。”当一个人决定从糟糕的环境里爬出来,他(她)一定能找到或创造出那个机会,我始终是如此坚信的,除非他不想改变,或者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自己的信念。

不懈的努力

当丽兹终于获得读书的机会的时候,倍加珍惜,把一切能用来读书的机会都用上了。那坚定的眼神,不畏惧的目光,不怕困难的坚持和努力,使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课程,在参观哈佛大学时,老师说,在这儿读书的也都是普通人,谁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通行证。她用自己的努力,终于踏入了哈佛大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不同的出身就像命运影响或者决定着个体的人生。然而,人生就是天注定吗?一半天注定,一半靠人为,能否冲破幼年时的人生脚本,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就看自身能否选择一条阳光明媚的道路。

人生的叙事,生活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生,其实就是命运的行走。我在这里,乐意聆听你的人生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