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内伤论

内伤论

内伤一门.

东垣先生辨之详矣.

或劳役无节.

或饥饱失时.

或思虑过度.

皆足伤其中气而发热焉.

此与伤寒亦绝不相干.

而治之者辄借口而妄治.

真大可叹矣.

诊其脉.

不辨其气口弦大无力也.

察其症.

头疼.

不辨其时作时止也.

恶寒

不辨其得就温暖即解也.

发热.

不辨其四肢乏力无气以动也.

不食.

不辨其口淡无味也.

恶风.

不辨其惟恶些小贼风也.

喘急.

不辨其气耗而乏也.

不寐.

不辨其心血不足也.

神昏.

不辨其神气浮越也.

及用药.

又乌信东垣补中益气汤,可止头疼.可除寒热.可进饮食.可定喘促.

乌信济生归脾汤.可益心神.可调荣血.

身虽大热.而投之辄应.其神妙有如是乎.

彼犹且扬扬骄人曰.

此太阳症也.

此阳明少阳症也.

汗之不愈.表未解也.

下之不愈.里未清也.

直至败坏.

而医者病者.终不觉悟.

尚忍言哉.尚忍言哉.

但东垣补中益气汤.

其加减法最详.

独兼外感者.则慎用黄芪

兼停滞者.则渐进参术.

惟在用之得宜耳.

内伤症.

必自汗.必体倦.必唇口淡白.必饮食无味.必脉大无力.

纵使发热.即与补中.

倘兼风食.则先与解散.而后补之.

若骤补.则邪反炽而难为疗矣.

此又不可不慎也.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芪(蜜炙) 白术(土炒各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当归(一钱)陈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加姜枣水煎.空心午前服.

归脾汤

人参 白术(土炒) 白茯神 黄 芪(蜜炙) 枣仁(炒研各二钱)远志肉(甘草汤泡净焙) 当归(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龙眼肉(二钱)

加姜枣水煎服

(0)

相关推荐

  • 易水学派薛己辨治内伤咳嗽特色

    薛己辨治内伤咳嗽注重脏腑辨证,常用 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配伍金匮肾气丸.六君子汤配伍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与六君子汤 及八珍汤合用.六味地黄丸与十全大补汤及补中益 ...

  • 内伤头痛专题(二十八)——李东恒­——补中益气汤

    内伤头痛专题(二十八) 金三友整理 二十八.李东恒­--补中益气汤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 ...

  • 古今医彻

    姜一片水煎. 卷之一 伤寒 吐蛔 蛔者根据胃为养.赞助化物之需.故古方欲其安而不欲其动.用炮姜理中汤加川椒乌梅.所谓闻酸则静.见苦则安也.吴绶谓蛔厥却缘多饥.节庵谓妄发厥阴汗.胃冷蛔上.又谓吐蛔虽大热 ...

  • 《古今医彻》

    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止曰可泄而已.仲景以下字易之.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后人遵而用之.一汗之后.辄尔遽下.遗人夭殃者多矣.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不精求其理.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

  • 调经论.古今医彻

    经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灵枢曰.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下.数脱血.任冲并伤.又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 ...

  • 《古今医彻》附遗毒

    凡伤寒遗毒. 发于耳之前后及项下肿硬. 用见肿消草.生白芨.生白蔹.生大黄.生大蓟根.野苎麻根.捣成饼.入芒硝一钱.和贴留头.干即易之. 若加金线重楼.及山茨菇尤妙. 出伤寒蕴要.

  • 《古今医彻》附坏症

    凡伤寒时疫. 不问阴阳老幼妊妇. 误服药饵.困重垂死.脉沉伏. 不省人事.七日以后. 皆可服之.百不失一. 此名夺命散.又名复脉汤. 人参一两.水二钟.紧火煎一钟.以井水浸冷服之. 少顷鼻梁有汗出.脉 ...

  • 《古今医彻》夹食夹气

    世俗有夹食夹气夹惊夹痰. 而亦加以伤寒之名者. 夫既曰食气痰惊. 则宜从四者以治. 又何复云伤寒为也. 或者曰. 因有是四者而复感寒. 故云夹也. 何以见之. 如脉实而胀满者.食也. 应发热而亦有恶寒 ...

  • 《古今医彻》四气论

    风寒暑湿. 四气为病. 加燥火而六焉. 则不得概以伤寒混治也. 盖寒伤经络.足太阳经主之. 风伤皮毛.手太阴经主之. 而寒亦有伤肺风亦能犯太阳. 总之以辛温者治寒.辛凉者治风. 其大较也. 然麻黄虽热 ...

  • 《古今医彻》自利

    夫三阴之中寒则下利清谷. 仲景用理中姜附汤. 三阳合病则自下利. 仲景以太阳少阳用黄芩汤. 少阳阳明用承气汤. 盖少阳则火郁. 而阳明则土郁也. 虽然. 三阳邪犹在表. 何遽自利 以邪郁而不伸.则为飧 ...

  • 《古今医彻》汗下不解

    夫汗之不解者. 谓汗出不彻也. 汗出不彻. 则脉紧恶寒而表症仍在. 尤宜汗之者也. 然有汗愈出而愈不解者. 如汗出而肢冷.阳气衰也. 汗出而脉躁.阴气竭也. 汗出而烦满.胃液干也. 所谓汗所当汗而不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