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给了袁绍和董卓拔剑对骂的底气?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11-04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桓皇帝 延熹九年 公元166年

时党人狱所染逮者,皆天下名贤,度辽将军皇甫规,自以西州豪桀,耻不得与,

乃自上言:“臣前荐故大司农张奂,是附党也。又,臣昔论输左校时,太学生张凤等上书讼臣,是为党人所附也,臣宜坐之。”

朝廷知而不问。

【解析】当时,因党锢案被牵连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度辽将军皇甫规,自认为自己是西凉豪杰,竟然不在抓捕名单上,感到羞耻。

于是自己上书说:“我以前曾经推荐过前任大司农张奂,这是依附党人。并且,我从前被判处到左校营罚作苦役,太学生张凤等人,曾经上书为我申辩,这是被党人所依附,我应该一同治罪。”

朝廷收到奏章后,不予理睬。

【解析】一、关于皇甫家

皇甫规是扶风马家的女婿,扶风马家始于伏波将军马援,三国时期有马超,这是西州豪族了。

先有扶风马夫人,大司农皇甫规之妻也,有才学,工隶书。夫人寡,董卓聘以为妻,夫人不屈,卓杀之。

马家脱离基层以后,为了掌控西凉,必然要和西凉的本地精锐势力联姻,这大概就是皇甫家的政治定位。

所以皇甫家从皇甫棱开始就是度辽将军,这是长期领军的职位,到了皇甫规手上还是度辽将军,黄巾之乱就是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平定的。

由于皇甫家长期当马家的外包工,干事的是皇甫家,领功的是马家;皇甫家只能顺便分点残羹剩饭。

但这也导致了西凉马家人才凋零,皇甫家逐渐崛起,毕竟从田里上岸久了,双腿不沾泥,能力就要退化,这是由人性当中的好逸恶劳决定的。

随着马家的逐渐式微,皇甫家逐渐从地方走向中央舞台,到了汉末,成了真正能打的地方力量,左右着朝局的走向。二、关于桓帝

我研究桓帝的权力结构,大致可以分为皇权、宦官、士族三足鼎立,而这士族中又以函谷关为界,分为关东士族和关西士族。

所谓的党锢之祸,主要是针对关东士族,而皇甫嵩是关西派,桓帝自然不想动他。

为什么皇帝只想动关东士族?

本质还是利益问题。了解历史的都知道,自从和帝以来,东汉函谷关以西,一直都是动荡不安,汉族和羌族在这片土地上来回争夺,可以说是百战凋零,民不聊生。

在邓太后掌权期间,车骑将军邓骘甚至主张放弃凉州:

谒者庞参说邓骘,“徙边郡不能自存者入居三辅”,骘然之,欲弃凉州,并力北边。

乃会公卿集议,骘曰:“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

可见凉州这个地方,已经是打得支离破碎、入不敷出、没有油水了。

没有油水就没有阶级,没有阶级就没有冲突,这是关西士族和皇帝的关系,所以皇帝把边军几乎都交给了关西士族统领。

凉州三明全是关西人,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字然明)是敦煌郡的;度辽将军皇甫规(字威明)是安定郡的;护羌校尉段熲(字纪明)是武威郡的。东汉的常备精锐边军,大部分都掌握在关西士族手上。

而关东士族不一样,函谷关以东的士族,北有幽并屏障匈奴鲜卑,西有凉州函谷关屏障羌族,南有长江天险,东部濒临大海。

东汉皇权和士族的矛盾,主要是特指这一些地方的士族,这些地方长期太平,无论从土地还是人口还是积累上讲,都是最富裕的,地主各个养的肥头大耳。

但是中央不一样,凉州平羌要钱,北边和匈奴鲜卑作战要钱,这些钱大多都得从最富裕的地方出,长期以往,这些关东地主当然就不乐意了。

不乐意不要紧,关键是这些关东派经过自秦始皇开郡县以来500年的发育,兵强马壮,家族兴盛。

宗族男丁几万,家里奴仆上千,振臂一呼就可以组织一支私人军队;还很有钱,地方官员多是家族成员,朝廷也有关东家族的总代言人,这样的家族关东到处都是。

这些发达起来的地主,对中央阳奉阴违,想尽办法少出钱,多逃税;对地方这时无情压榨,不断地利用各种手段搞土地兼并,将大量的自耕农变为无地佃农,具体的手段可以参考杨白劳。

所以,你说东汉发展成这样,中央没有钱,权力无法渗透到地方,而地方上则豪强遍地,朱门酒肉臭,而同时又白骨遍地;

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这是土崩之势,地方民生疾苦这是瓦解之势;政局发展到这样,你说皇帝要不要重用宦官插手地方?

很多人看历史总有个毛病,爱分忠臣和奸臣,宦官外戚专政就是奸臣,士族大臣上台就是忠臣,我觉得这很不好,为啥?

因为史书都是司马迁司马光这样的士大夫阶层写的,他们最恨的就是皇帝打击他们,自然就把宦官和外戚描绘成奸臣,其实哪有那么多忠奸,其实都不过是利益之争罢了。

三、关于皇甫规

材料中,皇甫规明明是关西大佬,却拼命的用热脸去贴关东士族的屁股,这是为啥?

皇甫规可以说是关西派的退堂鼓专家了。关西派和关东派有矛盾,关西派和宦官也有矛盾。

但关西派和皇帝暂时是没有矛盾的,他们还指望着皇帝多从关东派身上多搞点钱重建家园呢。

皇甫规这不是第一次打退堂鼓了,他是老退堂鼓选手了:

诏征张奂为大司农,复以皇甫规代为度辽将军。规自以连在大位,欲求退避,数上病,不见听。

会友人丧至,规越界迎之,因令客密告并州刺史胡芳,言规擅远军营,当急举奏。

芳曰:“威明欲避第仕涂,故激发我耳。吾当为朝廷爱才,何能申此子计邪!”遂无所问。

党锢明明是为自己争取利益的事情,皇甫规好歹也是名将,为什么却舔着脸往关东派屁股上贴?

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认为皇权气数已尽了,搞不赢关东士族,不想陪着皇帝殉葬,担心将来受到关东派的清算,所以不断地打退堂鼓,甚至试图讨好关东派。

关东士族的力量有多强,大概就是二十年后,袁绍率领18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水平把。

如果不给他们好处,还找他们要钱,矛盾激化了他们被逼急了,他们是真的会联合起来造反的。

这么想你就知道,皇甫规为啥觉得桓帝搞不过士族了,关东的士族,现在当时已经是有钱有兵,俨然就是一个小诸侯,只是他们之间还没有选出一个老大,所以不得不服从于旧的老大桓帝。

但此时的东汉朝廷,如果没有关东士族的财政支持,可真要喝西北风了,无论是皇帝还是宦官还是关西派,都支撑不了几天。

这就是为什么董卓独霸朝政的时候,袁绍敢于拔剑叫嚣:“我剑也未尝不利”的底气。

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董侯似可,今当立之。”
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
卓案剑吆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
绍诡对曰:“此国之大事,请出与太傅议之”。
卓复言“刘氏种不足复遗。”
绍勃然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横刀长揖径出。悬节于上东门,而奔冀州。
(0)

相关推荐

  • 《真.三国志》| 何进传——杀猪的怎么了?杀你家猪了?

    这是<真.三国志>第 04 篇文章 今天来说何进 录制:余襄子 从今天起,<真.三国志>以后的文章都会有音频版,后期还会有声音好听的小姐姐为大家录制,尽请期待! 何进,字遂高,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八)

    感谢各位点赞读者捧场,谢谢. (紧接上期) 董卓迁都 在有可能被盟军三面合围的危险中,董卓加快了迁都节奏.迁都长安,既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凉州通道存在被白波军打断的危险问题,又可以避开盟军的锋芒,拉长 ...

  • 衲读099|东汉兴衰:成也世家,亡也世家

    在讲述东汉的历史故事时,老衲不止一次地说过,东汉之所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坚持了两百年,是因为有一大批有风骨的读书人,支撑起了东汉的社会体系. 不过,同样还是东汉的读书人,最后抛弃了这个王朝,导致了东汉 ...

  • 同样是四世三公,为何人才都投靠庶子袁绍,而不投靠嫡子袁术

    老袁家是四世三公,那是他们祖辈和父辈创造的光辉功绩,袁绍和袁术祖上有四代人都做到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级别的高官,算起来袁绍和袁术是第五代人. 袁绍和袁术其实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叫袁逢, ...

  • 袁绍:一个因董卓而耽误的士族,东汉一度落入他的手中

    在汉朝的历史之中一直都有一个地位很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士族.士族大致可以分为几种,其中最高级的代表也就是杨修和袁绍,两人身上都有一个标签,那就是四世三公.袁绍出自汝南袁氏,是正宗的名门之后.在这一种士族 ...

  • 东汉末年的动乱是如何造成的,为何会首次出现地方军阀控制朝廷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一句话: 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这话表面上的意思是说:一般来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衰弱,而唯独汉朝以强大而灭亡.如果专看这一句话就是说汉朝以强大而灭亡,但如果联系王 ...

  • 董卓为什么会死之一:皇帝说这群人永不叙用,地方争相聘请他们

    (电视剧里的董卓)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董卓为什么会死? 不是因为他是西凉粗鄙武人,也不是因为他的残暴,虽然他的残暴是导致他败亡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最主要的. 董卓之所以会死,归根结底是他在汉 ...

  • 何进听袁绍建议若成功诛杀宦官,天下会不会分裂,东汉会不会灭亡

    东汉末年之所以会陷于动乱与分裂,根本原因就是何进听从袁绍的建议,征召董卓进京威胁太后同意诛杀宦官,结果宦官没杀成,何进就先被宦官所杀,何进一死,朝廷就失去了顶梁柱,董卓也无人能控制,所以董卓才能进京掌 ...

  • 撕裂汉帝国的终极杀手——袁绍(五)

    (紧接上期)  宦官的报复 走投无路的宦官们开始了处心积虑的报复,环环相扣,步步杀机. 先是示弱.张让的养子太医令张奉之妻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去给儿媳妇叩头认错,说:"老臣得罪了,本来应当和 ...

  • 读通鉴(204)董卓进京

    读通鉴(204)董卓进京, 注:何进诛宦官失败反被张让斩杀.天下于进入三国混乱之局面,王夫之认为何进之败有七个原因: 一是何进以外戚进攻宦官,天下人担心窦氏之祸,并不都是倾心相助(这不同当年周勃.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