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王寺街道之二:阿房宫
拆与建,永远是中国的主题。阿房宫最具有代表性。它就位于王寺街道,与王寺村一步之遥。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气势磅礴,朗朗上口的《阿房宫赋》,相信许多人都多多少少能背诵上几句。如果你站在阿房宫废墟上,大声咏读一遍,飘逸激扬,大有书生指点江山之意气。可惜,在阿房宫大殿遗址上遛弯锻炼的人很多,甚至卡拉OK“鬼哭狼嚎”、酣畅发泄、抒情呻吟,自娱自乐,很少看见咏读阿房宫赋的。
现在的考古基本可以确定,阿房宫没有建成,但这似乎并不重要。在人的心目中,阿房宫的恢宏气派华丽是真实存在的,它建成与否和加速秦王朝的灭亡关系并不甚大,它对后世的警训并没有因为半拉子工程而减少半分。
阿房宫前殿位于郿坞岭上,经过两千年风雨,地基依然挺立,规模宏大。作为宫其实是一个建筑群,最具代表的建筑是前殿,目前基础轮廓仍清晰可见。地基高台高出地面近十米,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据说能容纳上万人,如今保存相对完好。
能亲眼目睹夯筑高台,也算庆幸,感谢文物部门不懈努力。如果听当地老农给你讲过去的阿房宫,种地挖土埋人,未免惊愕失落,许多已遭到破坏,悔恨遗憾在所难免,更觉我们这代人责任重大。
可惜去阿房宫的游玩凭吊的人不多。
阿房宫,是否有魔咒。大秦帝国的阿房宫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两千年后,一个投资2亿元建成的人造景点——阿房宫,在运营13年之后在2013年被拆除。据说占地680亩,规模建筑挺有古韵,2006年曾被评为“陕西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之一。
王寺人肯定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代替人造阿房宫景区的,是新投资380亿元,准备建成占地12.5平方公里的阿房宫国家遗址公园,民间称新新阿房宫。那时西咸新区刚刚成立,阿房宫是其重点发展区域,可谓雄心勃勃,壮志凌云。
方案刚一提出,就吵得沸沸扬扬,甚至被骂得体无完肤,很快就夭折于一大堆图纸上。为此陕西省深刻反省。
中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外人很难知晓。
其实两个阿房宫并不能说完全有什么错,任一方案对于阿房宫保护是有好处的,对地区发展也是有益处的。引起众怒的是,非要拆旧建新。于是吊箩挑水——两头空。
如果380亿的国家遗址公园建成,王寺肯定不会是今天这班模样。退一步,即使380亿没进来,但2亿的阿房宫景区保留下来,估计目前旅游发展形势也不错。可为王寺转型升级助一臂之力。
建时敲锣打鼓,欢欢喜喜,拆时莫名其妙,凄凄惨惨。这大概就是阿房宫命中注定。
围绕阿房宫的是大、小古城村。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弟兄村。祖辈曾住在土台上,因取水不便才搬下来。但足以让他们引以为豪,先祖也算住过宫殿。
古城村以前和王寺村平起平坐,中间隔着郿坞岭。而去土门药厂十字的道路在古城村南、郿坞岭北,也就说是古城村的交通优于王寺村。只是后来红光路过王寺,王寺才翻了身。至今古城村仍闷闷不乐。
古城村以前有座马王庙,后来改为古城小学。据说当年拆佛像时,费了一翻周折。拿绳套在佛像脖子上,有人指挥,一群小伙一起用力。佛像哄然倒下,从基座里窜出一条大蛇,胳膊粗,四五米长。没人敢动,蛇最后逃到农田。那个指挥拆佛像的人没几年就去世了。一个老者告诉我的。他讲得绘声绘色,当年大概七八岁,站在边上看热闹。估计有些水分。
今天,大古城村大部分已经拆除。仍有不到十户人家还在坚守。
古城村西一公里是纪杨寨村。村西是太平河,以前的河水比较小,有简易桥。村南是郿坞岭,夯筑印记清晰可见,西侧垂直断面,竟然能看到后来人的墓葬剖面。郿坞岭地基是自然形成的一道土梁,但上层经过夯打,就宛如今天的高速道路路面。上林苑一号建筑遗址,全国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据说解放初还有石人石马。
听村民讲,过去郿坞岭规模更大,但许多都被人吃了。原来曾建过砖瓦窑,直接在郿坞岭上取土。
3亿打造的阿房宫景区
3亿打造的阿房宫景区
拆除阿房宫景区
阿房宫前殿夯筑
阿房宫路标
蒲公英
树
撑
石
墙
窑洞与墓穴毗邻
节
清新春
油腻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