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坛】文德章:文翁首倡荐举制度的作用和启示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良家风、树立家国情怀!

文翁首倡荐举制度的作用和启示

汉景帝末年,文翁来到蜀地的,痛惜蜀地的文化教育落后,于是决定从教育入手来改变这种状况。他采取了两项得力措施——兴教育、举贤能,这对四川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影响巨大,文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创办官办教育的第一人和开荐举制度的先驱。
一、文翁实行荐举制的主要措施
(一)唯才是举,选送“有才者”到京学习
文翁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就地选拔郡县小吏中有才能者如张叔等18人,亲自告诫勉励,“送至京师,授业博士,或学律令”即保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太学,有的学习五经,有的学习法律法令,并且不惜减少行政开支,解决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使他们都能专心治学。
(二)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之人
当学生学成回到蜀郡后,均按等次委以重用,或择优提拔担任重用职务,或任用他们作教师,在石室精舍授徒教育教学,充实蜀地的师资。而且,文翁不断“用次察举”,向朝廷推荐他们,后来“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大有人在,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
(三)彻底打破用人唯“财”标准
西汉初年规定要有值十万小钱的动产或不动产才能为吏。景帝时虽然降低了标准,但仍然要四万钱以上。文翁一反常规,只要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就委以重任,家中虽有财产万串,本人无本事,也不能任郡县吏。
(四)选德才兼备者随行教化
文翁兴办“学宫”,亲自任教于石室,当他到各县去出巡,常把一些通晓经书、品行端正学生带在身边,谙习政事,对当地老百姓开展诱导宣传和教化,以此从实践上对学生加以培养锻炼,并允许学生在官府中随意出入,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从而吸引很多官绅百姓争先恐后送子女进“学宫”,有的富人自愿出钱送子弟入学,好学上进蔚然成风,为人才荐举提供了基础。

二、文翁实行荐举制的影响及作用

(一)培养了一批吏才,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
文翁选人荐举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吏才,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兴学,甚至全国皆学蜀地办学。景帝曾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又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见晋代史学家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西汉中后期,蜀郡人才辈出,著名的有司马相如,他不仅诗赋出众,还懂得军事和外交。还有著名的文学家王褒、成帝时的大司马何武,西汉末年的学术泰斗,哲学家、文学家,《太玄》、《发言》的作者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与文翁兴学荐举形成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汉书》说“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总之,文翁兴学实践,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荐举制度的实施。
(二)改善了社会治理,推动了属地民风转变
古代四川,远离中原,受中原文化影响要晚一些,据《战国策》载,司马错曰:“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可见蜀郡当时还属于僻陋之地,蛮夷之风盛行。文翁来后,通过人才荐举培养和多方教化,促进了蜀郡民风大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班固在《汉书》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辞源》的描述是:“蜀地文风比于齐鲁”。后代文人墨客对文翁亦写过不少赞誉之作。唐代大诗人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写道:“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宋代苏轼有“苍苔高窥室,古柏文翁亭”之诗。
后世人也不乏其它赞美之词:“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文翁治蜀文教敷,爰产杨雄与相如”,还有“文翁石室有仪型,痒序千秋布德馨”之句。
(三)减少了任人唯亲任人唯私,推动了官吏选拔平民化
文翁打破了先秦以来的“养士荐举”,任人唯亲任人唯私的风气,推动了官吏选拔平民化。文翁荐举平民化主要是通过办学来选拔官吏的,招选的学子并非来自达官贵人家庭,一般招选的都是所属各县平民子弟。一开始来学习的人并不多,于是他又推出了许多奖励政策。
首先是物质上的优待,如免除劳役,又从蜀郡拨出专款经费资助了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这样使官吏选拔排除了家庭出身、官员个人私情和好恶等非制度因素对于任官制度的干扰。
文翁从毕业生中挑选优等的用来补充郡县政府小吏,次等的作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这样举贤任能也克服了唯人唯亲弊端的蔓延。

三、启示与借鉴意义

文翁实行荐举制,在当时因历史局限虽然难以被充分运用、合理运作,而且实施荐举制的初衷也只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然而,文翁开创了荐举制的平民化,其荐举的许多方式和举措对于现代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选任,尤其是落实干部选任主体责任,严肃执行干部选任纪律等不乏诸多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一)文翁荐举对形成科学的人才开发培养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文翁荐举最得力的举措是举办官学,构建了广泛招揽人才的创新平台。公元前141年,文翁在成都城南即现今石室中学所在之处创立了蜀郡郡学。
据《华阳国志》记载:“始文翁立文学精舍讲堂作石室,一作玉室。”因学校用汉白玉花岗石建造,人们便称之为文翁石室。石室精舍招选学生不论出身家世,平民子弟愿意入学的还免除徭役,这样既扩大了招生范围又提供了优越条件,使蜀地学风大盛,为蜀郡各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这对当前人事制度改革要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导向无疑是非常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的。
因此,在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开发机制上,必须改变重选拔、轻培养的弊端。在选人用人前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环节,同时不能忽视对人才的日常跟踪管理和实践锻炼,从而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文翁荐举对形成以人为本的选人用人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文翁荐举重才能品德,不重出身,且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挥人才的个体能力。文翁十分重视学生从政实践能力的培养。“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即常选品学兼优的官舍僮子,在旁侧别座视事,训练办事能力。“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使传教令”,即每次出行巡视县内各地,多从官舍中选派通明经术、行为庄重谨慎的弟子,随行左右,出入于内室,派他们传达自己的教化命令,这使许多学生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成后,文翁根据学生德行才能因材而用,“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同时还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或外荐任用,力争做到人尽其才。这从总体上规定了选人用人原则和条件,对现代人事制度改革要秉承“人事相宜”的初衷,形成以人为本的选人用人机制和营造公平正义的选人用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文翁荐举对形成注重一线干部考察研判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公元前178年即汉文帝二年下诏,要求地方官员根据诏书制定的选择人才的标准向皇帝推荐人才,最后皇帝亲自对推荐过来的人才进行面试,根据他们的表现授予不同的官职。这即是在汉武帝时建立的比较成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的雏形,文翁本人亦是因察举而作蜀郡太守。
《汉书》记载:“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文翁到蜀后通过办学,并亲自任教于石室精舍,适时考察研判学生,根据学生品行优次、学问高低、能力大小等作出不同的考量和安排。
这对我们通过在一线考察研判干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注重一线考察研判干部,必须坚持领导带头,用工在平时。即要求考察研判干部时,不仅把在抢险救灾、项目建设、精准扶贫、维稳处突、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等急难险重任务作为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亦须注重把默默坚守并出色完成日常本职工作同等作为一线甄别干部,避免突击提拔干部或只举荐选任自己熟悉的身边工作人员。同时必须坚持一线考察与一线培养相结合,才能更精准识别干部。
(四)文翁荐举对形成干部选任委任责任追究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宋太宗言:“求贤之要,莫若责举主”。荐举与荐责相伴而生,嵌担保机制于荐举制度之中,是我国古代行政法制的重大发明,这一做法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现其萌芽。
公元前615年,秦、晋战于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黄河转弯地区),晋国正卿赵盾故意使御人乱行,负责军法的司马韩厥当即处决了御人,由于韩厥任司马系出于赵盾的荐举,事后赵盾对身边人说:“二三子可以贺我矣,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这说明,如果韩厥不称职,作为举荐人,赵盾也要被处罪。荐举制虽萌芽于先秦,但到文翁时才得以大发展。
从文翁荐举过程来看,荐举追责理念实际已深入其始终。文翁常常令所教学生或小吏随行左右并进行教化,文翁终其一生也不疏忽对荐举之人常加教诲。但在我国古代长期的“人治”社会中,追究荐举之责始终难以执行到位,西汉后期乃至后世各朝,荐举制从举主主动寻求人才荐举演变为被荐人千方百计乞求荐举,如此必然会荐举失实,导致士风败坏,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而在两宋之世,由于对举主的责任范围、责任期限及免责事由等进行了更加细密的制度设计,且在现实中严格执行,荐举制才得以重放异彩。两宋时因举官失实、举官不当、举官犯赃私罪、举非其人、不如举状而受罚遭贬的官员数不胜数,虽贤者亦不免。
宋仁宗时,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庐州包拯因前任陕西转运使时所荐凤翔府监税卢士安犯罪,被“追一官,降小郡”,改知池州。
宋哲宗时期,时任宰相的司马光因前举孙准充馆阁之选,而孙准与妻兄相论诉被罚铜(即纳铜赎罪),司马光遂向皇帝连上两劄,乞求责降。皇帝虽有意宽待,司马光却坚持要严格执法,这对当时吏治的清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前,我国对干部选任委任责任追究虽有规定,但很笼统,执行操作层面难以驾驭。文翁荐举实践对建立干部选任委任终生责任追究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五)文翁荐举对形成严肃干部选任委任纪律执行联动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严肃干部选任委任纪律是营造风清气正选人用人环境的保障。《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选拔任用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既定工作程序和严守选任工作纪律。如“不准违反规定程序动议、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免干部,或者由主要领导成员个人决定任免干部”。
文翁荐举实际上已严格遵循了这一程序。文翁荐举是先通过办学发现和识别人才,然后选拔优生学于京师。当时“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同时,文翁规定,进入官学学习的弟子毕业时工作分配由蜀郡统一管理。“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对学于京师者如张叔、司马相如等人,学成回到蜀地,文翁用为郡吏,任以高职,命司马相如等为教授,在自己创办的石室学校任教。
文翁这些做法,实质上是遵循了先考察再培养,最后根据人才素质高低和能力大小分别委以重任的选任用人程序,并把“唯才是举”用人原则贯穿到人才选用的每一个环节,这对于当前严格执行选任干部工作纪律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六)文翁荐举对形成干部选任委任监督机制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荐举制成为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文翁功不可没。文翁时虽没有严格的荐举监督机制,或者说其作用未能发挥始终,但文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亲自教化训诫或监督被举荐之人,终其一生尚未出现一例用人失察事件,最后把生命留在了蜀地,“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2200多年来,深受后世敬仰,四川人无不以文翁为蜀郡人物为荣。在都江堰博物馆成列的历代治蜀名臣塑像中,文翁位列第一。

人们敬仰的不仅是文翁治理蜀郡和办学的实绩,而且也敬仰着文翁荐举的功绩,因为蜀地吏治昌明,风气大化与文翁荐举之人德行高尚、能力出众无不关系。从文翁吏治实践,我们不难收获许多借鉴经验和启示。即建立完善的现代干部选拔机制必须落实干部选任主体责任,严肃执行干部选任纪律,建立配套的监察监督机制为其运行作保障,尤其是建立好干部选任委任提名者对被提名人的履职全程监督机制。若有失察,视情节轻重一并追责直至终身。

作者简介:
文德章,硕士,江油市委党校一级主任科员,四川文翁研究会原秘书长。
王元君,硕士,江油市委党校高级讲师(副教授)。

来源:文齐深

图文编辑:文湘

热门

文章

(0)

相关推荐